市党代表、市轨道交通局局长李天海表示,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党代会报告高瞻远瞩、统筹谋划,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并作出战略部署。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打造综合环境新高地,高品质的交通不可或缺。未来,东莞轨道交通如何发展?
对此,李天海表示,未来东莞将推动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与换乘,主动对接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着力打造“内聚、强心、外联、提质”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同时,加快常平火车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等TOD综合开发及东莞东站、黄江北站、大岭山北站、道滘车辆段、黄江停车场等TID开发,高水平建成一批“轨道+物业”、“轨道+社区”“轨道+产业”示范项目,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持续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轨道交通力量。
▲市党代表、市轨道交通局局长李天海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李天海表示,一是将主动对接国家铁路、城际轨道规划建设,强化东莞轨道交通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东莞成为湾区战略节点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谋划广深第二高铁引入中心城区并设置高铁始发站,争取“十四五”期开工建设;建设深惠城际、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研究将常平至龙华城际调整至松山湖并衔接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
“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延伸到松山湖并接驳深圳后,辐射效益将会成倍增长,最终形成湾区中轴城际,构建佛山、广州、东莞、深圳四市中心城区城际直达通道。该城际铁路将是新型的城际,兼具高铁和地铁的优点,实现广州到佛山、广州到东莞半个小时通达。”李天海说。
二是通过轨道建设引领城市格局的优化。紧跟“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发展战略,强化城市轨道在“三心六片”城市格局中的引领先导性和关键性作用,加快构建“三心联动”的快速轨道网。1号线一期工程争取2024年建成通车,加快开工建设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三心联动”的快速轨道网建成后,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之间将实现半小时到达。
此外,东莞将提前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第三轮线网规划线路详细规划研究,促进线路线站位方案与沿线城市规划良好结合,提出土地储备建议,为后续轨道交通创新投融资模式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三是东莞将推进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加快建设虎门高铁站站房改扩建及配套工程,争取2023年春运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实现虎门广深港高铁、穗深城际、轨道2号线的高效立体换乘。
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我市正在研究利用广深铁路连接赣深高铁的联络线,谋划常平站的始发动车功能并对常平站、东莞火车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一地两检”并通过广深铁路接入全国高铁网。
东莞将有序推进30个以上轨道站点配套设施建设,强化轨道站场与公交站场、停车换乘停车场(P+R)、出租车停靠点、慢行系统的无缝衔接,解决市民乘坐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市民的出行品质。
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李天海说,轨道交通兼具公益性和经济性两大特点,东莞在探索通过轨道建设带动站点周边资源升值,反哺轨道建设的模式。
东莞将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以TOD“站城一体”的理念高水平建设一批“轨道+物业”、“轨道+社区”“轨道+产业”示范项目,引导人口、新兴产业、就业岗位向轨道站场周边集聚。近期东莞可以落地的TOD+TID项目将超过20个,未来五年力争推动100个TOD项目落地见效。
一是坚持“先规划后用地”的开发理念,以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为引领,攻坚推进TOD地区土地收储整备,把握节奏推进TOD地区土地出让工作。进一步优化细化轨道站点周边土地专项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基础补偿+增值共享”的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十四五”期间争取完成TOD地区土地收储整备5000亩。
二是围绕轨道交通站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体系,注重城市产业、居住、商贸、商务、文化、公共服务等功能与交通设施的衔接和综合开发,促进土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打造功能立体复合、空间集约高效的城市活力区。未来五年,我市将完成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TOD核心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常平火车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等TOD综合开发,通过统筹考虑轨道站房、TID交通换乘中心、市政配套、经营性用地的规划协调,强化地下空间的整体串联,打造高品质的TOD开发示范项目。
此外,高水平推进黄江北站、大岭山北站、大朗西站、大朗站、黄江停车场、道滘车辆段、东莞东、国际商务区地标等TID项目,探索带轨道交通技术条件或以配建轨道站场形式进行土地招拍挂,构建轨道交通站场及相关设施布局协调、交通设施无缝衔接、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轨道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的站城一体化项目,实现交通核向城市核发展。
三是坚持TOD范围内土地价值“高强度、高集聚、高价值”开发理念,加快TOD范围内调容项目、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完善TOD范围内城市更新模式,探索在工业红线调整、工改工面积比、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上限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理顺TOD范围内政府分成物业资源的管理机制,形成物业资源开发、接收、运营管理的完整链条,促进TOD范围内物业资源的保值增值,反哺轨道交通建设。
过去五年东莞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过去五年,东莞轨道交通建设取得哪些成绩?李天海表示,2017年以来,市轨道交通系统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
过去五年,东莞在国内城市中首个构建轨道交通“1+N+细则”政策文件体系,创新轨道交通机制体制。创新推出《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与TID规划研究技术指引》《轨道交通TOD地区土地与空间复合管理规定》《东莞市轨道交通TOD范围土地容积率调整工作方案》等一批符合TOD特点的政策,为轨道交通建设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过去五年,东莞开通运营莞惠城际轨道、穗深城际轨道、赣深高铁,境内轨道通车里程达290公里。在建深茂铁路、佛莞城际、城市轨道1号线一期,境内建设里程80公里,其中佛莞城际已完成工程建设,正在开展开通前准备工作。
东莞积极探索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在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中探索采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反哺”的投融资模式,按照“市镇共建”的原则,由沿线镇街(园区)提供一定数量建设用地用于站场综合体建设,或提供同等价值的轨道资源,通过轨道资源开发收益平衡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推动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由传统政府兜底的公益模式向TOD土地增值平衡的可持续综合回报模式转变,为“十四五”时期城市轨道投资建设打下基础。
东莞统筹推进TOD综合开发。完成87个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完成TOD地区土地收储超10000亩。
东莞积极推动TOD项目落地实施。稳步推进100个TOD、TID项目。其中,坚持“站城一体”理念,推进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等一批轨道站场TOD项目落地实施。启动大岭山嘉城云峯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及厚街君汇广场等容积率调整项目。结合1号线一期工程精心谋划了黄江北站、大岭山北站、大朗西站、大朗站等一批TID项目。在2号线一二期中建成了轨道大厦等TID项目,通过接口联通等形式整合出国贸中心、浙商大厦等TID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