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东莞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12月28日,大朗镇正进行第八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与此同时,全市各镇街园区开展核酸检测查漏补缺,对“德尔塔”继续进行围剿,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大局总体平稳可控。
自12月13日大朗疫情发生至今,已有十五天。十五天来,在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筹指挥下,在省专家组的现场全程专业指导下,东莞将疫情防控作为全市当前头等大事,快速、有序、有力推进应急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
战疫中,医务人员、流调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冲锋在前,社会各界与大朗人民共担当,体现了高度的家园意识,用行动诠释了“东莞是我家”。十五个白天与黑夜,记录着千万人口与“德尔塔”赛跑的每分每秒,也映照出一个个可爱的东莞人。
两个异常的标本
时间回到12月13日下午2点30分,大朗医院检验科组长宣春接班。当时,上午采集的核酸标本正在扩增检测中。大约3点30分,宣春感觉结果要出来了便瞥了一眼,结果让他立即警觉起来:“我一看曲线,严重了,这是明显的阳性。”
上报要快,但也要准,他立即把上午的同事叫过来,确认标本没有被污染,随即将结果上报。随后,他和同事将原标本复检,同步送东莞市疾控中心复检,并组织人员迅速前往2名阳性感染者的居住地,再次双份采样,分别送大朗医院和市疾控中心再次检验——结果还是阳性。
接到检验科的报告后,大朗医院立即上报,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医院实行临时管控。一场以大朗为中心的抗疫随即展开。
一个突然的电话
12月13日晚7点44分,东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蔡伟英刚下班回到家准备吃饭,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要立即派200人前往大朗镇开展核酸采样。她立即返回医院,边回边组织人手。
医护人员们分散在内、外、妇、儿、手术室等科室,有的刚上夜班,有的刚下白班,有的正准备吃饭,有的刚吃完饭,有的上了一天白班还没下班。当通知在微信群发出去后,她们纷纷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集合出发。当晚九点左右,物资和人员全部到位,分17个工作组,200名队员乘坐五辆大巴往大朗赶。
闻令而动,星夜集结。和市人民医院一样,当夜各大医院医护人员纷纷向大朗集结,到达后立即连夜采样,大朗镇各采样点彻夜灯火通明。12月14日,松山湖、寮步、常平、黄江等镇街也陆续开展核酸采样,各大医院医务人员克服夜晚的困倦和不停作战的劳累,全身心投入核酸采样工作,与病毒赛跑,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黑夜中、微光下,那抹浅绿和浅蓝的手术衣闪闪发亮,给人带来安全和希望。
对于采样,市民朋友们高度配合,扶老携幼,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有序排队等待采样。家长和孩子们的高度配合让人感动。在大朗镇一采样点,一名女童抬起稚嫩的小手,给医护人员比心;大朗镇一采样点,一名可爱的男孩采样后将写有“中国加油”的画赠予护士小姐姐,并一起摆出加油姿势;常平采样点,一个孩子采样后把纸条交给医护,上面写着:“谢谢你们,上级一下达命令你们就连夜赶来,给我们做核酸,你们可能都没有休息,就只是为了我们安全,谢谢你们默默地付出。”
在大朗,一家牛肉火锅店老板热情照顾着医务人员,通宵开门不是为营业,而是给医务人员一个休息点,并整晚忙着给大家准备热水和充饥的食物。很多医务人员都感慨,在寒冷冬夜的这碗牛肉丸是最好吃的美味,因为其中有一味调料叫“团结”。大朗镇一采样点,医护替换后休整,群众送温暖,把被子都带来了,这一视频广为传播——战疫15天来,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德尔塔病毒载量高、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隐匿性强,需要加密核酸检测频次和动态调整筛查范围,疫情发生以来,东莞每天以“1+N”形式组织大朗和相关园区、镇(街)依次开展多轮大规模核酸筛查,及时化解潜在传播风险。在多轮核酸采样中,市民朋友们的配合度一次比一次熟练,出现了“1米线教科书式排队”。
东莞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感叹二三十分钟就采完了,有的甚至几分钟就采完了。“真快!真方便!”“这次大规模核酸大筛查,好像排队时间变短了!”——这些真实的感慨背后,是众多医务人员的不顾疲劳、连续作战、默默奉献。
12月21日是冬至,当问到冬至想要怎么过时,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纷纷表示,“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尽快到采样点采样,天气太冷了希望早点采完。”“冬至,医护人员不缺席。恭候广大市民早点去附近核酸检测点检测核酸,共同战胜疫情。”
冬至当天,气温偏低、持续降雨的湿冷天气下,一个个市民戴着口罩、穿着棉衣、打着雨伞,不约而同地来到采集点,有序配合医护人员核酸采样工作。
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持续抽调多方力量支援大朗镇,设置现场指挥部,陆续从市直机关抽调100多名干部、5000多名公安干警、2000多名医护人员,与大朗镇、村(社区)两级7000多名干部、28名村(社区)第一书记和28名第一警长,以及278个基层“三人小组”,共同组建最坚强、最广泛的抗疫联合战线,努力把防疫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每一条街道、每一位居民。
一个发自内心的点赞
作为检出阳性标本的大朗医院,从检出的那一刻起便进入了全院战疫状态。该院医护人员临危受命,组建多个职能小组,其中,12月19日组建“封闭封控区非新冠肺炎患者转运专班小组”,由麻醉科蒙建栋主任医师担任组长,有6名医务人员,当封闭封控区的居民民需要医疗救助时,转运组将其转运到大朗医院或者其他医院治疗。
大朗的刘先生是一位结肠癌患者,术后伤口需定期到医院换药,由于他粤康码是红码,刘先生向大朗医院发出求助,转运组按规定需转运他到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就医,但他说自己身上只有400多元,已经没有钱治病了,转运组人员帮助他联系有关政府部门救助,并送他到市九院就医,妥善安置好才离开。
大朗的邓先生因病情需要从封控区接来大朗医院发热门诊治疗,治疗完之后联系转运组送他回去。急症患者比较多,他病情稳定,转运组便把他的转运排到较后面,结果救护车一趟趟地出,紧急接送任务停不下来,邓先生足足在发热门诊二楼等到了第二天才被送回去,“但他十分理解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因等待太久而有怨言,而是连声道谢,感激我们的辛苦,离开时还给予真诚的微笑。”蒙建栋说。
12月13日晚,大朗医院实行临时管控,人员不进不出,700多人滞留医院,医护人员当起了临时“保姆”,从生活起居、喝水吃饭、手机充电、孩子奶粉、御寒被子、女性用品等,无微不至地给滞留人员送去细心照料,有的滞留人员看到医护人员辛勤忙碌,主动协助医护人员进行物资派发等工作。
在抖音上,有一名叫“大叔萌萌哒”、姓任的市民,用视频记录了自己滞留大朗医院的经过。
12月14日凌晨,任先生发了一条视频并配文“时间刚刚好就赶上了,现在大朗医院隔离一夜做核酸”,言语中有点无奈。次日他就开始发自内心为医护点赞:“医护人员真的辛苦,人多事多要求多,他们都很有耐心的在听在解决,真的感动到我了,我在一边听得都头大,现在开始发日用品,全免费的谢谢!”随后他又发了一条:“开始发餐后水果啦,很贴心!”
12月18日离开大朗医院回家隔离时,任先生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希望早日解封!”
一个给人温暖的地方
12月18日,一则短视频也走红网络,因为气温骤降,在大朗参与疫情防控的医务工作者抽空到附近买毛衣,店家暖心喊话:“直接送。”这看似小小的举动,彰显的是大朗镇居民对抗疫的支持、浓浓的大爱。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东莞紧急调派了一组流调工作人员来到大朗参与防疫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人甚至来不及准备换洗衣物就匆匆奔赴大朗,随着气温骤降,他们的冷暖也牵动着大朗人民群众的心。
12月18日下午,慈善会会员企业积极响应,仅用半天时间就筹集了1900件毛衣和36条围巾,并立马将其中的1500件毛衣和36条围巾送到了流调工作组所在位置,供流调工作人员使用。“太好了,真及时,因为晚上的气温会低很多。”流调工作人员接过毛衣后,直言大朗镇此举暖身又暖心。
12月21日冬至,很多医护人员坚守核酸采样工作前线,无法回家“过冬”,大朗群众就把节日的问候送到他们手上,医护人员们暖呼呼、热腾腾地全部吃完喝完,过了个“最暖”的冬至。
有的大朗居民送来的爱心糖水,包装上面的心形贴纸里写着“因为有您,一切都会好起来,感恩!冬至快乐”;有的大朗居民送来香喷喷、软糯糯的汤圆,色泽漂亮的汤圆上还撒着黑芝麻,这个小小的营养搭配和色彩相间,不仅为了好看,还想让医护人员吃好一点;大朗镇一小区物管给医务人员送来暖暖的汤圆,还有这种说不上名字的绿色饺子,绿色,代表绿码。
看着抗疫一线工作人员从早忙到晚,他们的辛苦付出,大朗镇的村民和社区居民们都自觉遵守防疫要求,不少居民尽自己所能支持抗疫。
比如,大朗一家餐厅女店主黎杏然,自12月18日起,只要大朗当地有核酸采样工作安排,店里就提前一天准备食材,第二天现做面包和饮品,送到当地主要采样点。“送到就刚好在轮班时间的空隙,趁着短暂休息,他们能吃点面包,喝点暖的东西。”黎杏然说。
截至12月23日,这家餐厅累计送出2000余份爱心餐。黎杏然说,身边的朋友和商家都在尽自己所能帮助抗疫,她说大朗是一个和羊毛衫一样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地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餐品给更多人带去温暖!
感谢每一位可爱的东莞人,尤其要感谢始终坚守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感谢直面疫情、积极配合、勇于担当的大朗群众。
所有这些向上向善向美的行动,让爱和温暖始终伴随东莞抗疫的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美好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