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育儿、科学养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过去,不少家长“靠直觉做父母,靠经验养孩子”,认为子女教育是私人领域的“家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现在,家长必须要转变观念,学习如何“依法育儿,依规律养育”,将家庭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国事”来对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即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12月25日晚,由市教育局联合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文质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依法育儿 科学育儿”家长成长直播公开课开讲,本次活动邀请南城阳光九小文庆老师、东莞市高级中学肖健美老师作为主讲嘉宾,直播吸引了26万人次观看。
《促进法》即将实施,意义重大
直播课中,文庆对《促进法》进行了详细解读。她提到,《促进法》出台的重要意义有多个方面,既是对新时代的积极回应、对家庭教育既有问题的积极回应,还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双减”政策的积极回应。《促进法》内容丰富,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六大内容,也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九大方法。
文庆建议,在家长与孩子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要相信孩子有意愿、潜力和能力做好想做的事;要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理解孩子的需求;要尊重孩子,让他们自己做选择;要接受孩子们犯错;遇到困难时,要选择让孩子独自面对,在背后提供支持和引导。
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肖健美则从《促进法》实施背景下,如何做家长的角度出发,为缓解家长育儿焦虑支招。肖健美强调,家长首先要了解“依法育儿”的必要性,其以亲子关系中的家庭暴力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家长不经意间使用的如“你怎么这么笨啊?”“你是猪脑子么?”这些暴力言语以及对孩子不理不睬、情感漠视,其实都是暴力行为。
肖健美建议,家长还要理解“依规律养育”的重要性。在遵循孩子生理规律的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心理规律的发展。例如:3-6岁的孩子,经常会做一些超出父母限制的事情,他们会把裤子反穿、翻遍家里的各个角落等,这些独立行动的努力会让他们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批评太多或限制过多,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又如,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可能对于孩子变化莫测的情绪波动以及各种冲动行为非常不解,有些家长可能就会批评孩子“越长大越不懂事”“脾气怎么变得这么坏”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热点问答】
以前感觉放学后都没什么时间陪孩子,他忙学习,我们忙家务,都没有什么时间和孩子交流。现在“双减”政策一实施,孩子课余时间就很多了,但又感觉时间太多,不知道如何陪伴他?
肖健美:陪伴这件事情不是简单的空间上、时间上的在一起,而更应该关注心理上的在一起。有些家长说我也陪孩子玩啊,但现状却是一边陪孩子玩,一边手里抱着手机,或者在和孩子玩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接孩子的童言童语。这种陪伴也是没有头绪的,内心想陪伴但不知如何做。所以在亲子陪伴时,我们要放下角色、放低姿态,和孩子玩在一起。
文庆:做完作业后,可陪伴孩子沉浸在一个项目制的学习探索中。比如说科学这门学科,假如您的孩子很喜欢科学,而科学是一个非常看重沉浸式体验的学科,我们可以在家里开始刨泥土、洒菜种做自然科学的观察日记,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我们一起在家里开辟菜地,这也是孩子主导想做的事情。
现在都说要加强“家校沟通”,但作为家长,有时候怕找老师多了会打扰老师,影响他工作,而且也不知道沟通什么,除了问问“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好像就没什么好聊的啦!这个家校沟通中,我们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文庆:作为家长,首先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有责任配合好学校,督促和协助子女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计划。其次,家长应该积极与老师建立联系。可以通过电话、社交软件与老师互动,此外,如果孩子在学校被误解或受到老师批评,家长们应该相信老师,配合老师寻找问题所在。最后,家长们也可以主动到学校去,参与班级的一些活动。
肖健美:家长和学校是合伙人的关系,在共育的道路上需要沟通有无。例如,有个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听课,作业经常不交。老师将这个情况反馈给家长,有些家长认为作业、听课学习的问题是老师的业务范围,和父母讲没用。有些家长一听老师的反馈后很重视,于是开始狠抓孩子学习作业情况,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其实这两种家长的做法都是没有理解好“家校共育”。老师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目的是给家长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家长观察孩子最近的思想动态以及情绪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