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一壶老茶,点一炷莞香,约上三五知己一起聊天,舒适宁静的慢生活在东莞乡村中正慢慢实现;
吸引人、留住人,“年轻”“活力”正成为美丽乡村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艺术家选择扎根乡村,书写乡村振兴精彩故事;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无人问津的“破落村”到吸引人才的“归巢村”,东莞的乡村不断绽放别样的精彩;
五年来,东莞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如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乡风好的大美画卷正徐徐铺开。
乡村变样了,人气更旺了,全市553个村(社区)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返乡“归巢”聚起人气
“来我们家里喝茶啊,我慢慢和你聊咱社区的变化!”当朋友来电话时,万江滘联社区居民洪健新几乎都会同样说起这句话。他毫不掩饰发出感慨:“以前社区里实在太差,我们都不好意思邀请客人来做客。”
拓宽的柏油马路,辅之路旁鲜花小景,再有古色楼阁亭亭玉立,一派诗意景象。过往,“无人问津”破旧村落滘联社区,如今吸引不少在外居住的居民“归巢”,居民邀请三五知己来家里里喝茶聊天吃饭,已成常态。
▲滘联社区环境优美
早年为了生活外出打工,现今社区的环境反而比外面好,洪健新干脆回社区居住。他的家位于东江边,倚栏望江,低头可见鱼虾畅游,白鹭与落霞齐飞,诗意田园胜景美入人心。他说:“水乡人都清楚,虾对水质的要求高。生态环境变好后,现在虾又出现了。”
生机勃勃的乡村美景,让洪健新的老父亲洪容兴也大发感慨:“环境美了,村容村貌得到大大改善。我就想身体保持健康,可以更长久地看到美景。”
滘联社区从“脏乱差”变为“洁净美”,居民从质疑观望变为支持参与。从不好意思留人吃饭,到有人慕名而来参观,美丽乡村吸引八方来客纷至。以前居民普遍的消极心理不见了,他们的眼界打开,看到的更多是未来。
“社区变了,更重要的是人心也齐了,信心也来了。”五年前,滘联是“脏乱差”社区,也是软弱涣散村;五年后,滘联“蝶变”为最美村居,社区“两委”班子战斗力增强,全社区上下凝心聚力,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立足美丽幸福村居,投身于文旅创业等领域。
社区富,人心齐。滘联社区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为抓手,盘活旧物业,整合回收土地,清理散乱污企业,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该社区通过“土地置换”整合资源,推动一家高污染企业转向先进制造,并引进一家游艇制造企业。
美丽环境点燃村民创业情
环境好了,人气旺了,村民们可以约上三五知己到村里的咖啡馆里坐坐,做一件陶器,闻一盏茶香,漫步乡村,静享东莞城乡的协奏之美。
而这一美好愿望,在石碣水南村已经初步实现。
在很多人眼中,咖啡店似乎和乡村的纯朴气质不搭,但却有一群年轻人将新潮的茶饮、咖啡文化“搬进”乡村里,远离了商圈,也收获了人气。
周敏婷就是这些回流的年轻人中的一位。初到石碣镇水南村,没有熟人带路,很难找到这家咖啡店。店外是白色墙体、麦色屋顶,内里是欧式吊灯、大理石地砖,咖啡馆与周围的老房子有些格格不入,却反衬出浓浓的文艺气息。
▲周敏婷在制作咖啡
“老板,来杯咖啡!”咖啡店开业不久,但人气很旺,在开业当天就吸引了两百多名顾客。
“水南村近几年环境变化很大,大家都愿意回到村里喝咖啡,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周敏婷指着咖啡店对面的滨水公园,说起了在回村创业的缘由。一年多以前,咖啡店周边还是荒废的鱼塘和老旧的工厂,经过改造变成了环境优雅的公园。
如今,崭新的栏杆、休闲的绿道、环境优美的鱼塘、干净的公厕成为标配,当地村民和来往的行人来到她的咖啡店,点上一杯香浓的咖啡,享受乡村美景,感受浓浓乡愁。
在东莞的美丽乡村里,像周敏婷一样回村创业的本地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
古井水塔小景、百亩葵花盛开,靓丽的乡村美景与一旁特色的乡村建筑相映成趣——看着横沥村头村发生的“蝶变”,村民们喜在心里,笑在脸上。
徜徉在花海中,香林柏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他和妻子黄玉嫦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奶茶店。去年底,“27微·厨房”正式营业,吸引了一众本地和游客前来光顾。
每当夜幕降临,“27微·厨房”所在院子里都会聚集着一群村民,谈笑风生。小院子里,一株20年树龄的发财树上挂着几盏灯,点亮了这家乡村网红小店。“能喝奶茶,能蹭网,能约会,还有小吃。”香林柏说,“生意最好一天有上千元营收。”
艺术文化融入乡村底蕴
有人看中了村中的商机,有人则看中了村中的宁静。
石排塘尾古村中,住着一对“艺术双璧”,他们是艺术界中颇受人们羡慕的“神仙眷侣”。男的是陶艺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点釉制作技艺传承人周祖嵘,女的为知名唐卡画家孙若溪。
▲周祖嵘夫妇
塘尾古村位于石排镇,有800多年历史,被誉为岭南建筑“活化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7月,“塘尾艺术家联盟”成立,汇聚人文艺术英才、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引来了“人气”,留住了“才气”,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寻了一条新路子。
“第一次来到塘尾古村,我就被村口的大榕树和古建筑吸引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周祖嵘说。在此成立工作室一年有余,古屋里,墙架上、窗台上,茶桌上,陶瓷作品琳琅满目。
来莞后,周祖嵘根据岭南陶瓷文化特色和东莞藏茶之都的文化特点,深入挖掘本地传统釉料制作一些本地传统特色的茶盏和艺术摆件。比如,他利用本地龙眼、荔枝等烧成的草木灰制作木灰釉,并烧制出具有越窑特色的茶盏。“越窑是从陶到瓷的过渡见证,这些作品既有陶的粗朴,又有瓷的精美,颇有意思。”
前不久,夫妻俩用一砖一瓦,改造了村中一堵坍塌的墙,亲手打造了自己的新工作室,供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小朋友们学习陶艺。下一步,周祖嵘计划对这批作品的风格进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呈现“中国式抽象”审美风格和内涵,注重意境和神韵,让游客眼前一亮之余,体悟到作品的“寓意”。
除了周祖嵘夫妇,先后共有十多位艺术家加入了塘尾艺术家联盟。他们把艺术带进了古村,也成了古村的“代言人”。周祖嵘笑道:“现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客人们来到这里,我们先介绍的不是我们的技艺,而是塘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