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我的心动时刻②|整治“屋边地” 打通“断头路”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破难题
i东莞 2021-12-09 09:05:39

五年前曾是“软弱涣散党组织”,如今获评镇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道滘镇大罗沙村党总支书记的刘锦兴备受鼓舞;曾经的“断头路”被打通,黄绍波住上小洋楼,部分物业出租给别人,生活品质直线提高……

五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打造战斗堡垒、凝聚红色力量,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把党的力量和主张传递到“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

■大罗沙村党总支书记刘锦兴(右)走访村民,解决“屋边地”问题

加强基层党建

解决“屋边地”历史遗留问题

5年前,刘锦兴只是银行的一名普通业务员。2017年2月,刘锦兴带着为村民谋幸福的初心进入道滘镇大罗沙村委会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并在同年5月被推选为大罗沙村后备干部,正式进入村“两委”班子。

“当时在大罗沙村存在‘屋边地’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村民违法占据房屋周边的集体土地,用来私自建房、围闲种养或堆放杂物。”回想起5年前的工作经历,刘锦兴还历历在目。“我们去给村民做工作,对村委会的工作不理解。” 从2015年起,大罗沙村党工委先后三次被市里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为了用真诚打动村民,尽快推动“屋边地”整治工作,2018年时任大罗沙村组织委员的刘锦兴带上党员干部,早中晚到村民家拉家常、谈心事,逐渐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那时候我负责一户人家的‘屋边地’整治工作,经常站在巷子等对方下班。”这么一等,刘锦兴经常要站着等两个小时以上。

刘锦兴回忆,一开始该群众不接电话,为了躲避她,一家人还搬到了亲戚家住。但刘锦兴仍然坚持每天下班后以及周末,都选择站在巷子等候,就为了见其一面,好好商量“屋边地”整治工作。两个月后,这户人家终于和刘锦兴达成一致,解决了“屋边地”问题。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刘锦兴深切感受到,农村工作要想有成效就得多走走多听听,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常走常联系,才能拉近双方距离。为进一步提高干部基层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脱帽,刘锦兴提倡大罗沙村以党员“联系户”工作为切入点,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开展“一三五夜间走访”,党员干部分工合作,每周3晚轮流在夜间走访党员、村民代表、群众。

从去年10月起,刘锦兴担任大罗沙村党总支书一职。每逢一、三、五晚上,总能看到刘锦兴走访于各个村民家座谈,有说有笑,甚是欢乐。“现在村委会开展相关工作,干群工作更和谐,群众都大力支持村委会的工作。”

基层党组织既是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理能力彰显的重要载体。由于完成“屋边地”整治、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等多方面工作显著,大罗沙村党工委不仅摘掉“软弱涣散党组织”帽子,还成为2021年道滘镇先进基层党组织。

筑牢战斗堡垒

成功打通“断头路”

11月22日早上6时30分,黄江镇鸡啼岗村村民张连龙看了看时间,伸了一个懒腰,随后下床洗漱、叠衣,再叫小孩子起床、换衣服、吃早餐等。7时30分许,张连龙哼着小曲,把小孩子送到顶头围路的黄江镇中心幼儿园上课。时间充足有余。

很难想象,几年前的他为了防止车辆堵在路中间,而不得不早10-15分钟出发。“以前从起床到洗漱再到出门,都非常紧张。自从‘断头路’被打通后,时间节省了许多,睡眠时间也相应增加了。”

鸡啼岗顶头围路是搁置十多年的“断头路”,由于路中间有房屋,导致道路歪歪扭扭、路况极差。十多年来,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家住顶头围的居民黄婉婷说,以前顶头围路只是一条水泥路,仅能勉强会车。水泥路旁边就是泥路,每到下雨,她的轿车就会弄得一身脏,只能经常洗车,费钱费时间。“泥路本来就不平,小车开得比较颠簸,体验感非常不好。”

今年年初,黄江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通过筑牢基层党建战斗堡垒,痛下决心,对全镇多条“断头路”进行集中攻坚,鸡啼岗的顶头围路也是其中之一。

如今,鸡啼岗的顶头围路已于2021年7月1日开通,从原来的两车道摇身一变成为六车道,道路更直更漂亮。

黄绍波是顶头围路第一批拆迁户,原来住在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低矮差”平房里,一楼出租给“三来一补”企业,每个月仅收入2000多元租金。如今,他已经住上小洋楼,其余部分出租给别人,租金也翻了番,生活品质直线提高。“以前小车都开不到家门口,巷子又黑又暗,出入也不方便。现在路打通之后,人也多了,租金也随之涨起来了,收入高了,生活也更美好了。”

截至目前,鸡啼岗、袁屋围等多处“断头路”已全面贯通,多年悬而未决的征地问题得到解决。道路通畅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打通“断头路”,实际就是打通了“民意路”,变为“连心路”。黄江打通“断头路”成绩的背后,实际是职能部门以坚强的党建力量为统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集中体现。

文字:甘劼伟 图片: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