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五年⑨ | 莞邑大地小康“答卷”成色足
i东莞 2021-12-03 16:39:09

在东莞,一种特有的现象正在发生:曾经因为村庄环境“脏乱差”、经济不发达而离开的不少村民,近年来陆续“归巢”,在家乡办起了特色产业。这些曾经破旧的村庄,“颜值”飙升,经济腾飞,也吸引了学习者纷至沓来。

一种改变佐证一个城市背后的奋发进取。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五年来,在这一伟大征程中,东莞扛起政治责任,全市上下勠力同心、锐意创新、真抓实干,绘就了一幅全面小康的壮丽画卷。

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重要指标,经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学位、床位、车位组成的幸福牢牢抓在群众手里……

阔步迈上小康路,莞邑大地处处生机盎然。

▲虎门电商产业园(资料图) 虎门供图

经济建设贡献品质发展

实力杠杠的

4月,天上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有些阴冷,虎门电商产业园内,朱冬冬店铺的直播间里却十分火热,他满怀激情地向网友们介绍着模特身上的服装,讲述着优惠和折扣,有些衣服不一会儿就卖断码了。

几年前,身患残疾的他,摆过地摊,做过淘宝文案,运营过微商,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能成为老板。

2021年4月,乘着电商直播的东风,朱冬冬和几位“宝妈”一起合作,依托虎门电商产业园这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提供的平台,开启了“第二人生”。他激动地说:“现在我们一天的销量能达到数百件,而且退货率不超过3%,日子越过越好了。感谢东莞接纳了我们,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这样的故事,在东莞这座经济蓬勃发展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东莞作为外向型经济大市和外来人口大市,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之快、重大风险挑战之多、改革发展任务之重,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见。

这片热土,自古以来不缺上下敢为人先的闯劲、只争朝夕的干劲和勇于攻坚的拼劲。

抓产业结构优化。“十三五”时期,东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产能,全力建设好北海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工程,着重关注“煤改气”、大气治理等方面问题,落实好有关整治工作,认真谋划新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全力支持和服务企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东莞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抓对外开放扩大。东莞狠抓项目落地服务助力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并不断完善基础条件推动企业开展市场采购新业态,推动我市信息平台与国际对接,探索“海空联运”航空货运快速直通模式拓宽企业通关渠道,加快培育外贸持续发展动能。

抓创新发展动能。过去五年,东莞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培育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促进新业态壮大成长,一批批“东莞制造”在莞邑大地喷薄而出,中国散裂中子源等这样的“国之重器”在这里拔地而起。

一张底气十足的答卷徐徐展开: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重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665.3亿元增至2019年的948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7.0%提升至54.2%,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东莞图书馆(资料图)

文化建设赋能精神生活

氛围浓浓的

近年来,东莞通过设置图书馆总馆、分馆、服务站、图书流动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阅读驿站、绘本馆等三级网络、多种形态的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445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28家城市阅读驿站、18家绘本馆,实现全市33个镇(街、园区)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便捷舒适的阅读时光。

全面小康,成果全民共享是其应有之义,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知礼节晓荣辱”的社会风气。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有着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东莞,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最是书香抚人心。“十三五”期间,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4年推进,截至2020年,全市已实现了图书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共建成市文化馆总馆1个,建成镇街(园区)文化馆分馆33个、村(社区)文化馆支馆392个,建立起总、分、支馆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最是文化能致远。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众多,依托这一“家底”,东莞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形成“东莞记忆”“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岭南古村落等历史文化游径;创作拍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袁崇焕》,生产曲艺作品《羊续悬鱼》、歌曲《阿爸的草原》等一批文艺精品,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东莞故事”。一条条特色的路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留住了“乡愁”,更让莞邑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莞邑儿女不仅收获了物质的富足,更获得了文化的充足、精神的享受。

▲莞城中心小学的学生在上课(资料图)

社会建设兜底民生服务

幸福稳稳的

“我们那时候,连个像样的训练场馆都没有,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不仅有先进的训练场地,还有手把手指导的专业教练。”时隔多年,回到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王旭祺不禁发出如此感叹。

家住石排的王旭祺先天就患有小儿麻痹,双腿不能行走,1999年加入东莞市残疾人举重队,训练不到三个月,首次参加省残运会就拿下了银牌。迫于生活的压力,他选择于2005年退役。这些年来,热爱举重的他,工作之余,却从未停止过训练。

2018年,在了解到王旭祺的情况后,东莞市残联等多方力量加入,帮助他重新回到了这里,继续追逐心中的“体育梦”。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在残疾人身上,它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无障碍的环境;在老人身上,它是一份长期的陪伴,一份稳固的医疗保障;在孩子身上,它是一个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机会,一个可以肆意游玩的公园。

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东莞一以贯之。

这是掷地有声的承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老百姓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是真抓实干的行动:五年来,东莞坚持每年梳理一批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实事,列成“责任清单”,一件一件去落实,一个一个去推进。既抓好“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等群众关注的微建设微服务,又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这是幸福满满的答卷:“十三五”期间,东莞全面实施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各险种总参保人次为2611.78万元,社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增长3.57%;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目标值3%以内,9.07亿元就业创业补贴惠及94.98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5.34万人;为17.6万人次持证残疾人发放残疾津贴3.8亿元,为11.01万人次残疾人发放医保补助5803.22万元,为14.23万人次非低保残疾人发放物价补贴1.07亿元……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生”一词的外延不断丰富扩展,幸福的小康路上,东莞一个也没落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东莞市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徐达说:“在这里,我从一个中考失利的懵懂少年,到在东莞技师学院学习,成长为一个有多项技能的新时代青年技工教师。”万江街道滘联社区居民洪健新说:“早年为了生活外出打工,现今村里环境反而比外面好,我干脆回村创业,还可以大大方方留人吃饭。”

百姓的心声是愿景成真的赞许,折射的是东莞奔赴小康之约的现实模样。一个个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朴实故事,幸福写在脸上,获得甜在心里。

文字:张雨倩 图片:陈帆 郑志波 陈栋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