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长征路,寻访重温红军长征在广东的光辉历程和红色足迹,坚定正确的创作导向,为讲好中国故事积累素材。11月26日至28日,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桥头镇文联组织“‘重走长征路’中国(东莞)作家写中国系列活动之南部序列创作交流活动”走进粤北韶关。
11月26日上午,活动仪式在东莞桥头镇启动,作家们参观走访了桥头镇“迳联村史陈列馆(迳联社区)”和“中共东莞县委交通情报站遗址(石水口村)”等地。下午,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市作协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主席胡磊,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镇文联主席罗锦雄,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麻涌镇文联主席王卫东,东莞警察训练学校党委、诗人王晓明和东莞部分作家代表谢松良、吴诗娴、莫寒、刘帆、周齐林、莫小琼等,奔赴粤北南雄、仁化到乐昌(含坪石)等地,开启红色主题采风之旅。
进入粤北韶关后,作家采风团先后到南雄梅关古道、仁化城口镇铜鼓岭纪念广场、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仁化石塘镇双峰寨、乐昌坪石镇等地进行学习采风调研,收集素材,进行主题创作,力争推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提升市镇文学艺术活动的层次、水平及影响力。胡磊说:“从东莞桥头出发,北上韶关创作采风的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体验之旅,也是一次党性实践教育和灵魂洗礼之旅,它彰显的价值、意义和效果远远超出本次创作系列活动本身,它同时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的党性召唤、一次思想情感的交流行走,也是东莞文艺正能量的远征和城市品质形象宣传的平台。”王晓明也表示,“重走长征路”让我们有机会走在粤北的红土地上,感受一种精神,体味一种力量。
对于这次活动的期许上,作家们都希望认真去感受,搜集素材,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罗锦雄就表示:“重温中国革命的非凡岁月,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深入了解粤北红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让我们的灵魂又一次接受了洗礼。重温历史,是向历史和先烈致敬,我们要积极弘扬长征精神,热情讴歌时代巨变,创作传播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作协分会秘书长刘帆也认为,重温红军的战斗历程,让我们用虔诚的心,用清亮的眼,用坚定的脚,更好地去感受,去思考,去创作。
延伸阅读
行程扫描:红色土地 星火传承

第一站:访梅关古道之雄
南雄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韶关市唯一的原中央苏区县,也是红军长征入粤第一站。27日上午,作家采风团第一站是重走长征路之粤赣边梅关古道。
梅岭雄关地处赣粤交界处,地势极为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为了加强粤赣边区武装斗争,中央分局和赣南省委决定成立粤赣边特委和军分区。11月初,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和杨尚奎率领特委机关和一营红军700多人上南雄油山开辟游击区。
巍巍梅关前,瞻望苍劲有力的“南粤雄关”四个大字,一种豪气油然而生。东莞警察训练学校党委、诗人王晓明气势满满地朗诵起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934年10月26日清晨,红一军团侦察连突破蒋介石的第一道封锁线,在南雄新田村打响了入粤第一仗,也让“新田之战”成为红一军团进入广东的第一个胜仗。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在这边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仍薪火相传。
东莞市作家协会党支部委员、主席团成员谢松良表示:“红色文化体验之旅,重温红色记忆,收获丰硕,必定会有新成果问世,作家们一定会从思想上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从红色记忆中发现历史启示,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主题创作意义重大。”

第二站:品珠玑古巷之蕴
11月26日下午,作家采风团走访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珠玑巷。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汉族有几次向岭南大迁徙,珠玑巷于是成了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它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作家们发现,这里珍藏着一本本记载着中华姓氏渊源的族谱,保存良好的宗祠蕴藏着历史的轨迹。
珠玑巷全长1500多米、宽3米,路中间铺就鹅卵石,已被无数脚步磨得锃亮。巷子两旁的老房子全是各个姓氏的祠堂,也是宗亲会联络处。巷子里的居民跟作家们说,这些老房子以前都是自住,为了方便人们来寻根,便按照各家姓氏建成了祠堂,居住生活则在祠堂之后堂后院。东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莫寒感叹道:走进小巷,就是走进一部活着的中国百家姓。

第三站:读铜鼓岭之风
当作家采风团走进仁化时,他们一边走访一边查阅史料,详细了解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大部分和中央纵队5万多人由赣南、湘南挺近粤北,在仁化县境内的长江、城口、红山等地,行军、作战、休整十余天。
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这里充分运用声、光、电、VR等现代新科技手段及油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段,生动展现了红军长征经过粤北的历史事件和粤北红色革命文化,让人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和光辉历史。
铜鼓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红军遭遇敌军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彭智芳部,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红军1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在红军经过广东和三年游击战争中,老百姓给红军当向导,提供情报;积极给红军送粮食、生盐、布匹、草鞋等;为红军提供住所,冒险安置、护理伤病员,收容失散红军。这些感人的拥军爱民故事,仁而化之,代代相传。
第四站:感双峰寨之悲
11月28日,作家采风团走访仁化双峰寨。1928年3月12日,中共仁化县委、县革委撤出华阳寨后,兵分两路,其中广东工农革命军北路第八独立团第四营和第一营部分指导员率领石塘军民镇守双峰寨,打响了震撼粤北的双峰寨保卫战。
对党史研究深厚的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麻涌镇文联主席王卫东介绍道:当时,国民党纠集当地警队、民团、土匪等反动武装以几倍我军的优势兵力围攻双峰寨,他们千方百计破寨,多次用大炮轰击都不能攻破,挖塘断水、火烧寨墙亦不得逞,又用飞机多次进行轰炸。双峰寨保卫战毙敌100多人,守寨军民牺牲400多人,在广东农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誉为“广东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
作家团走在窄窄的楼梯过道上,如穿越时光隧道,透过寨墙的斑驳炮眼向外观望,一砖一瓦如诉古今。

第五站:踏古坪石之艰
最后一站是乐昌坪石国立中山大学遗址。中山大学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立于1924年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有着近一百多年的办学传统,也是中国南方学术与文化的重镇和人才培养的高地。1940年,滇南物价暴涨,生活极为艰辛。代理校长许崇清决定从云南迁至粤北坪石。
1944年秋天,日军为打通粤汉线,向粤北进攻,坪石告急。1945年1月中旬,进犯粤北的日军包围坪石之时,学校仓促通告紧急疏迁,途中遭日寇杀害者众,场面非常悲惨。
五年间,国难家恨激发了中山大学师生爱国救亡的激情,课坚持上,讲座继续开,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也从未停止,一直到抗战胜利。在坪石的许多街巷,留下了中山大学师生坚守延续中华民族教育星火的足迹,映照着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