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五年⑦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百姓尽享绿色福祉
i东莞 2021-12-01 14:50:42

暖冬午后,漫步同沙生态公园,碧蓝的天空倒映同沙水库里,举起手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景,“东莞蓝”瞬间就能刷屏朋友圈。

2020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3%,比2017年改善19.3%,6项大气污染因子全部达标;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7.1%,劣Ⅴ类断面实现清零;城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610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碧水绕城、绿水长流,蓝天常见、空气常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仅体现在细微的数据里,更在老百姓的眼中,“绿色福祉”深入人心。

过去五年,东莞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定扛起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经过综合整治,黄沙河水清岸美

“水质”靓,610条河涌“水清岸美”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优质水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民生福祉。

“2015年9月我们做检测时,茅洲河水发黑发臭,路人都是掩鼻而过。经过治理,如今这里建设休闲公园,打造滨水岸线,成了周边群众休闲乐园。”新创华科环保水质采样人曾雷对东莞水质印象深刻,昔日令人掩鼻的茅洲河如今清波荡漾,以往人们避之不及的黑臭水体,现在也成了附近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茅洲河水质的变化,是东莞治水的缩影。在东莞另一侧,随着治水攻坚力度不断强化,石马河水质也明显改善,曾经的重污染河涌,如今变得波光粼粼,丛丛芦苇随风摇曳。以鱼虾为食的鹭鸟也大量出现在石马河流域,说明石马河水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截至2020年底,东莞610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获评“优秀”,还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干流断面水质改善,一大批支流经过整治,水质也逐渐达标。“官仓河以前河面不干净,河水也有臭味,经过治理后河水逐渐变清了,现在河水又回到了我年轻时候的样子。”樟木头官仓社区党委书记、村级河长蔡仕明经常沿着官仓河岸边巡河,看着干净整洁的河岸,感触颇深。“告别了昔日的黑臭水体,官仓河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村民看到变化那么大,对政府推进治水工作点赞。”

五年来,东莞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全面河长制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构建了以市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总河长、总河长的三级河长体系,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16年11月10日,东莞市成立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并组建现场指挥部,全面推动水污染治理“1+N”政策体系完善和落实。聚焦截污管网和河涌整治两大战场,实施大兵团作战,成立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四个现场指挥部,各镇街(园区)均成立治水指挥部,强化工作对接,治水攻坚战取得了成效。

曾雷坦言,如今的茅洲河及石马河畔,一行行白鹭在上面上嬉戏,时而飞舞,时而低头觅食。白鹭重新回到河涌栖息,有力说明水生态得到极大改善。今年以来,石马河流域水质一直保持在Ⅴ类水水质。附近市民和上班族把智汇谷当作休闲乐园,“这个河道整治得好,水清岸美,四周环境也越来越漂亮,村民的房子也好出租了。”蔡仕明如是说。

五年来,东莞全市一盘棋,以大兵团作战持续推进全流域整治工程,将碎片化治污转化为系统化治污、精准化治污,用“绣花针”功夫开展流域精细管控。生态环境部通报显示,2020年东莞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茅洲河、东莞运河、石马河考核断面水质整体同比向好改善43.32%,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三,一河两岸水清秀美,成了市民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东莞蓝天白云,时常刷屏朋友圈

“气质”好,“东莞蓝”刷屏朋友圈

“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心情格外好,在朋友圈发几张风景照,总能吸引大伙点赞。”东城河长办工作人员陈桂才说,“东莞蓝”现在成了新常态,但每次遇到“水晶天”,他总是忍不住记录、分享。空气质量好转的背后,离不开“蓝天保卫战”的持续推进。

回望五年前,东莞的清晨总是灰蒙蒙,灰霾多、PM2.5浓度经常超标,臭氧污染严重。抬头看到蓝天白云,都是一种奢望。在全省空气质量排名中,东莞总在后排徘徊,这与东莞城市地位和城市形象格格不入。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聚焦臭氧、PM2.5污染进行协同防控,东莞坚定打响蓝天保卫战。2018年4月迅速推出《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围绕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源头上根治大气污染顽疾。强调源头减排,突出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控排放、控锅炉、控VOCs、控“峰值”。一年接着一年干,每年都在更新完善。大幅压减煤炭消费总量,促进机动车和工业源污染大幅减排,严格控制扬尘污染,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能企业……

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各项目标任务,东莞着力做好大气污染“减法”。五年来,东莞着力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从源头有效遏制VOCs恶化态势。在产业方面,全面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5.6万家,堵住了企业偷排废气的“漏洞”。在能源方面,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累计压减煤炭400多万吨,推进17家自备电厂煤改气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大批企业用上清洁能源。在交通结构方面,实施国Ⅲ柴油车核心区限行、黑烟车全市限行,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车超过1.6万辆,试点建设绿色物流片区,引导城市配送企业使用纯电动货车,全市公交100%纯电动化。实践证明,这系列措施,重拳出击,招招见效,从源头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督促企业走了绿色发展之路。

东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家有目同睹。2020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1.3%,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29.4%。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20强。其中,东莞环境治理工作还获得国务院2020年度督查激励。

▲家门口就有小公园,健身休闲总相宜

“生态”优,“绿色福祉”温暖人心

“休闲公园原来是水泥厂”“拆掉窝棚建设滨水岸线”“出门一公里内就有公园”……

2019年11月,水利部组织包括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等在内的中央媒体采访团,深入东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采访活动,东莞滨水岸线让大家眼前一亮。

在中堂镇马沥村一处休闲公园,梁桂英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出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家没事都不想出门。现在,出门就是公园,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小孩也开心。”梁阿姨说的泥灰,是原来佰德水泥厂造成的。当时该厂经常排放污水废气,严重污染附近的倒运海水道,屡遭周边市民嫌弃。2018年8月,借水利部“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的契机,中堂制定清拆改造方案,依法取缔佰德水泥厂。“边拆边建,在5万多平方米的脏乱差场所,植树、种草、复绿,建成一座休闲公园。”

在“水质”“气质”齐改善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身边的公园、绿地、公厕在不断地增加。家门口的公园游园不仅可以休闲、亲近自然,还兼且健身、娱乐功能。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让更多市民群众享受到“绿色福祉”。

每天下班后,带上孩子到家门口的百花林公园散步,是市民邓勇能的心头好。“生态湿地、西式礼堂、五彩花海、玻璃栈桥……住在市区,感觉处处都是公园。”邓先生说,五年前他从内地搬到东莞南城居住,是他近十年生活最惬意的时光。黄旗山城市公园、东莞植物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同沙生态公园、元美公园……邓先生每逢周末,就带着妻儿逛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欢快。

五年来,东莞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以“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为主线,分功能区开展生态景观防护林营建和水源涵养林改造,打造“都市休闲、水乡湿地、山区森林”三大生态圈,重点打造黄旗山城市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银瓶山森林公园、常平旗岭森林公园、虎门威远岛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构建家门口的半小时健身圈。

截至2020年底,东莞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村级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超过1200个,公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相映,为市民休闲游憩提供了优美场所。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3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花园城市。

与此同时,东莞还实施“洁净城市”“点睛亮景”等专项行动,在2019年新建、改造升级1000座公厕,打造50座首批“星级公厕”。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外休闲娱乐时,从容地解决“内急”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容带娃、娃。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东莞环境信访案件也呈下降趋势。2020年,东莞生态环境系统受理环境信访案件22988宗,同比下降20.57%,这是“十三五”期间东莞环境信访案件最少的年份,从侧面反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民群众越来越认可环境监管执法效能。环境更美了,空气更清新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

/数读/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数据

1.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20年,东莞两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稳定达标,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7.1%,劣Ⅴ类断面实现清零;城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实现好水更好、差水变好。

2020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3,比2017年改善19.3%,6项大气污染因子全部达标,其中,PM2.5浓度比2017年下降29.4%。

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90%以上。

2.治理能力有效加强

“十三五”时期,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累计建成1.3万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项目18个,污水处理能力从258.5万吨/日提升至373万吨/日;危废收集处置能力达57.49万吨/年,生活污泥处理能力达2710吨/日(含910吨/日应急能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2万吨/日,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3.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化学需氧量减排比例30.3%

氨氮减排比例18.2%

二氧化硫减排比例16.18%

氮氧化物减排比例9.66%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36.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5%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

“散乱污”企业整治超5.6万家

文字: 周桂清 图片: 周桂清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