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
i东莞 2021-11-29 20:43:4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重要历史关头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从全会公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总结新时代成就和经验时,对文化建设单独作了总结,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文化自信源自于优秀的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不是自傲,也不是自负,而是在十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判断和深刻把握。“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国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文化突出的资源优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在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延续中华文明等方面功不可没。同时,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加强了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以及对中国的了解。

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优质基因,中国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崇高的文化理想,坚定了革命信念和精神,是新形势下主流文化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并实现了创新发展,为中国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解决我们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支持上,还体现在我们特色的文化和价值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上。

文化自信形成于文化建设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形成于文化建设的过程。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先进的文化必须通过高水平的文化建设来实现,文化是依靠文化主体艰苦奋斗的建设和沉淀取得的。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中国人民体验到了高水平高质量文化成果产出后的成就感,从而获得了文化自信。而另一方面,文化自信需要持续的文化建设来保持,文化自信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虽然我们在过去的某个历史时期曾经出现一个断层,也为之付出过代价,但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又重新建立起来,我们的人民对于自己创造的先进文化又有了信心和热情,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涵盖内容、当代价值、未来趋势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和积极的评判。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近代深刻的历史教训证明,国力衰弱会导致文化自卑,文化自卑会使国民失去应有的民族品格和气质,容易认同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使得国家失去国际应有的地位。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西方的文化思想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中国的具体问题解决,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中国文化的支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党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通过提升文化自信,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在多元文化大潮中始终保持民族自豪感,坚守自己的民族特色,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作者系东莞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副研究员)

文字:于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