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是东莞最明显的优势、最根本的特质。
182年前,这里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43年前,这里加速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迈入新世纪的东莞,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目标,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的格局正式成型。2008年后的东莞,经历金融危机的历练,走出了更为坚定的步伐。
一座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城市;一城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人民;一种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的精神——共同铸就了屡创发展奇迹的东莞。尤其是过去五年,东莞紧抓机遇,争立潮头,从“搭便车”到“创新路”,实现“华丽转身”。
五年来,针对企业自主性根植性不强以及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东莞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五年来,东莞先后获批虎门港综保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为全市外贸新业态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五年来,东莞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过去五年,东莞的对外开放铺展出气势恢宏的新画卷,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千帆竞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特色愈见明显。这期间,东莞海陆空三方联动、南北双向开放的新棋局更趋成熟;东莞更加创新开放体制,让外资“进得来”,企业“出得去”,外贸“跑得快”,在逆境中培育新市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翻倍增长……为全国探路的东莞外贸,还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关键词:构建“新通道”
海陆空三方联动,国际贸易通道不断拓宽
9月24日中午,一列挂有“东莞常平号”的铁路集装箱专列在响亮的火车汽笛声中缓缓驶出东莞常平镇常盛货运场,标志着以东莞常平作为始发站点的中亚班列正式启动。
时间回到2015年12月,首班“粤满俄”班列从东莞石龙出发,经由内蒙古满洲里到达俄罗斯。2016年6月,该班列被确定为中欧班列品牌,统一品牌和标识后从东莞等八地始发。2017年4月,“中欧双向班列”正式启动,周班常态化运营。去年11月,首趟“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在东莞常平镇常胜货运场成功发出。
中欧班列、中亚班列的开通,是东莞持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重大成果。据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东莞中欧班列开行量由80多列增加至130多列,增长63%,集装箱量由6千多标箱增加至1万2千多标箱,增长86.6%;货值由26796万美元增加至77604万美元,增长189.6%。
空运上,东莞更铺设一条通达沿线国家的“空中丝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每年会从国外进口大量电子配件,很多时候要走空运,但是东莞没有机场。“超级中国干线”项目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东莞地处广州、深圳、香港三大机场中心的有利区位优势,在东莞设立国际货站对接香港机场,将空运货物转关至东莞清关的陆空联运物流服务,形成国内城市与海外机场的保税物流对接。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州机场东莞货站国际货运量由266吨增长至约7000吨,增长约25倍。
在海运上,早在2015年,东莞便发出了首批“海铁联运”货物。当年11月,台湾直航班轮“东悦”号承运的发自台中地区汽车配件,被短途运输货车转至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再由铁路发往乌兹别克斯坦丘库尔赛。意味着围绕东莞打造南北通道的物流节点打开,沿海“一路”与沿边“一带”的口岸达到“无缝衔接”。
依托东莞港的港口优势,“海铁联运”让东莞到俄罗斯以及中东国家的物流运输时间,缩短近一半。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东莞港累计开通航线72条,其中内贸航线48条,外贸航线11条,3条汽车滚装航线和10条湾区快线;集装箱吞吐量由2015年335万标箱提升至2020年380万标箱,增长13.4%。
海陆空三方联动,南北双向开放,国际贸易通道不断拓宽,东莞开放特色愈见明显。
关键词:打开“新市场”
外资企业闯内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翻倍增长
海陆空拓宽的新国际贸易通道,让东莞外贸“跑得快”。不仅如此,东莞在过去五年还积极优化市场环境,让外资“进得来”;在逆境中培育新市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翻倍增长。
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东莞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引进外资超亿美元重大项目(含新签、增资、实际到资)40宗,是“十二五”的2倍;投资金额48.3亿美元,是“十二五”的2倍。引进服务业合同外资项目数由2015年的215个提升至2020年693个,增长2.2倍。
外资涌入东莞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他们更有话语权。群众和企业最关心的是两件事——“跑动次数”和“办事时间”。东莞要提升行政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就必须先解决这两大问题。早在2017年,东莞便把“最多跑一次”列为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和行政监管效能的两大考核指标之一。
更难得的是,这些外资外贸企业进来东莞后,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设立外资企业研发机构2126个,外资企业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4471个,外资企业新增注册商标6077个,均为“十二五”期间的2倍。
企业创新意识的增强,彻底改变了东莞这座外贸城市的气质。人们惊奇的发现,东莞,原来不仅仅是“世界工厂”。
如今,以“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外贸,已经逐渐撕掉“代工”城市的标签——数据显示,全市外贸依存度从2015年的165.7%下降到2020年的137.9%,下降27.8个百分点;含金量更高的一般贸易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例由31.0%提升至44.9%,成为了东莞贸易模式的主流模式。
更难得的是,东莞还在逆境中培育了“新市场”。“十三五”期间,东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由167.3亿美元提升至335.3亿美元,增长100.4%;对东盟国家出口由91.9亿美元提升至163.7亿美元,增长78.1%。
还令许多人惊喜的是,过去习惯做外贸出口的外资企业,也积极融入“双循环”,不少外资企业老板还纷纷做起了直播带货……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东莞外资企业内销额由3356.3亿元提升至4996.4亿元,增长45.2%。
关键词:展现“新担当”
立足试点试验,为全国贡献“东莞经验”
去年11月,东莞稳外贸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扬。东莞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表扬并不是稀罕事。但是在去年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获得通报表扬,则具有了特殊意义。
“十三五”期间,东莞抢抓“三区”叠加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改革试点试验机会,成功获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国家级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婴童用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虎门港综保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高质量发展载体更加丰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特别是2018年以来,东莞陆续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和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三大国家级试点,继续为全国开放充当着“探路者”的角色。
以推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例,东莞以《中国(东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统领,陆续出台了发展规划、专项资金等五个配套文件,构建起跨境电商综试区“1+5”政策体系。先后形成了“保税电商退货回区”、开办企业“全链条”服务等多个创新举措,打造了跨境电商发展的“东莞样本”。
东莞敢于先行先试的举动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以跨境电商的探索为例,东莞创造了全国跨境电商领域多个“第一”:“全国第一票”跨境电商货物通关、全国首笔以9610申报跨境电商出口退税、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1-9月,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500亿元,同比增长超150%。
在跨境电商之外的其他领域,东莞都积极利用国家试点试验的契机,在海陆空大联动、大通关改革,以及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企业通关等领域深化了改革,为扩大与沿线国家经贸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机制保障。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由商务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的第三方评估组,在对我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进行评估时曾表示,东莞是一个非常实干、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城市;东莞的试点试验工作,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领导,还是基层各单位的实际探索,在创新方面走在了12试点试验地区的前列。
【数说东莞这五年】
(一)外贸大市地位持续稳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十三五”期间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490.6亿美元,高于“十二五”时期24.4%,年均增长2.8%。外贸出口总额5679.5亿美元,高于“十二五”时期24.8%,年均增长2.9%。全市进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五,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四。2021年1-3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
(二)外贸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外贸依存度从2015年的165.7%下降到2020年的137.9%,下降27.8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由167.3亿美元提升至335.3亿美元,增长100.4%;对东盟国家出口由91.9亿美元提升至163.7亿美元,增长78.1%。外资企业内销额由3356.3亿元提升至4996.4亿元,增长45.2%;一般贸易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例由31.0%提升至44.9%。
(三)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引进外资超亿美元重大项目(含新签、增资、实际到资)40宗,是“十二五”的2倍;投资金额48.3亿美元,是“十二五”的2倍。引进服务业合同外资项目数由2015年的215个提升至2020年693个,增长2.2倍。2021年1-3季度,全市合同吸收外资31.5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现有企业合同增资24.7亿美元,增长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