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岭南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和中国新一线城市,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东莞从“文化新城”建设到“文化名城”建设,再到如今的“文化品质之都”建设,东莞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的城市竞争力,更要有文化来做支撑。如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东莞站在了“双万”新起点,需要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特色都市。为此,在党代会来临之际,《东莞日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东莞文学艺术院院长熊曦,就未来东莞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观点和建议。
▲黄晓丽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提升市民在莞文化获得感
《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东莞文化发展的“1+7+14”目标体系,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深挖东莞文化底蕴,传承东莞文脉,宣传东莞城市精神,打造具有东莞标志的文化品牌和形象等开展。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强调共享性,强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提升市民在东莞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据悉,从2001年东莞提出了“文化新城”建设以来,东莞文化建设在软硬件上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丰富市民文娱生活,群众文化发展良好。尤其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对文化建设进行深耕细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文化馆等单位实施总分馆制度,逐步推进市、镇、村(社区)三级网络格局建设,其他各类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和活动也逐步推进和普及到各个角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东莞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城市,图书馆等单位成为全国先进单位。
东莞市文化馆作为全市人民群众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殿堂、开展文化活动、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促进全民艺术普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晓丽十分关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传承保护,认为东莞文化建设需要创新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对标对顶国内文化发展的先进城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与新一线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地位;二是创新做好千万人口公共文化服务文章,丰富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城市与人共生共荣;三是创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文章,希望全市进一步把东莞非遗这张城市的宝贵名片打好打响,让千万人口的市民广泛深入了解岭南文化、莞邑文化,增强对东莞文化的认同感、对东莞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让“东莞是我家”深入人心,不断构建起千万人口的共同家园意识。
▲熊曦
关键词:文化精品
推出德艺双馨人才,打造城市标志IP
文化精品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牌,是撑起城市文化的灵魂。李炳球认为,多年以来,东莞一直努力扶持和打造文化精品,也推出了桥头的小小说基地、莞城的文化周末等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但是目前在文化精品这一块,尤其人文社科领域暂无过硬的成果。
李炳球表示,东莞一方面要严格落实《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文化品牌建设理念,结合东莞的风土人情、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打造系列具有东莞标志的城市IP,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塑造与东莞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如《规划》中提出的以“莞香-老街-古村”为载体的岭南传统美学IP、以“虎门销烟-华南抗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国家记忆IP、以“名人名史”为内容的城市文脉IP、以“东莞制造”为标杆的城市产业IP和以“东莞篮球”为引领的城市运动IP等重点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艺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出一批德艺双馨、众人信服的文艺大家,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建议通过更完善的扶持和激励机制,让文艺人才能沉潜下去,深入基层、研究城市,深挖历史,尤其是东莞腾飞的历史,在各自领域打造,尤其是重大题材上创作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力作。“希望东莞有更多像陈残云这样能蹲下去调研的作家,能拿出《香飘四季》这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或像杨宝霖老师这样专注学术,敢坐冷板凳的学者,拿出一系列东莞文史研究成果出来。”李炳球说。
东莞文学艺术院院长熊曦也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基础是大力推广东莞文化服务,普及群众文艺,提高市民文艺素养,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有高端文艺人才来引领,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来提高。正因此,近日,东莞文学艺术院接下来的工作新思突出三个要点:一是突出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为重点,着力经营好“中国东莞打工文学创作中心”这个阵地,擦亮“东莞打工文学”这块金字招牌,做好工作总结,做好成果展示,谋化发展思路,推动此项工作与时代俱进,与城市发展的步伐同频;二是,坚持打造高水平文艺人才队伍,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完善梯度培养机制,包括两新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充分发挥“签约创作”平台的作用,加大中青年文艺家的发掘、培育和推广,建设一支有思想、有操守、有水平、有担当的新型“文化莞军”;三是,坚持以“强项突出,高原显现”的精品创作为抓手,精准扶持几个有思想、有高度、有特色的文艺项目,孵化出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明年扶持方向,定位以“村镇经济发展变迁”为标的,通过纪实文学的手段讲好东莞故事,为东莞改革开放修史。
▲李炳球
关键词:东莞文脉
挖掘活化本土文化,融合拓宽东莞文脉
《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还强调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程,大力挖掘和展示岭南文化、莞邑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特色,阐释和传承东莞历史文脉。李炳球介绍,东莞是岭南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东莞上千年文明基本集中在东江两岸,这里有蚝岗等古人类遗址,有万福庵、却金亭、金鳌洲塔、西城楼、大西路、榴花塔等重要古遗迹,有可园、石龙铁路桥、石龙贸易商埠、东纵抗日遗址等近代重要文保单位,也有改革开放早期工厂,如鳒鱼洲工业区等,以及当下重要的经贸商区和标志性建筑。东江两岸尤其东岸,凝聚着东莞文化发展历史和记忆。
他建议借鉴京杭大运河杭州拱辰河段的建设模式,通过围绕东江文明,打造三江六岸、做好东江水文章。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莞多元的地理地貌和文化,并以未来东莞的交通配合,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时尚都市于一体的海纳百川的未来东莞,让处于广州、香港、深圳之间的东莞有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和存在,让东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必来的城市,而不是现在“有空才来”的城市。
李炳球还建议加强东莞历史史料的搜集、整理、挖掘、研究、出版等,让东莞文化得到更好的留存、开发,让东莞文脉永久留存、夯实东莞城市底蕴,滋养城市文明。保护、挖掘、活化、利用好文化遗迹、非遗项目等文化载体,同时进行充分的个案研究,尤其的鸦片战争遗址、东纵革命遗址、改革开放重要遗迹等。“许多文化载体是需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中才发现其价值的。我们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文化载体,从未来的维度看待当下,挖掘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为未来东莞留下文化财富,比如针对大朗的毛织,长安的模具,石碣的电子等,再比如对自梳女历史、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东纵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等进行抢救性挖掘和研究,对当事人和主政者开展‘口述史’资料留存和整理研究”李炳球说,目前,我们对改革开放的一些遗迹的价值认识普遍不足,甚至因为滞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太平手袋厂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东莞未来文化的发展必然走一条‘融合’的道路,东莞需要有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气魄,在深挖本土文化、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容纳外来文化,创新都市文化,走向‘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融合发展’的新路线。”李炳球说,未来的城市竞争力,更要有文化来做支撑,而更高的起点,则要从“品质”出发,建设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特色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