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莞党建的历史脉络
i东莞 2021-11-21 21:29:59

 

莫萃华

大革命时期东莞党的建设

(一)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直辖东莞支部,为东莞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3年夏,莫萃华受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书记阮啸仙派遣,回东莞组建青年团组织。10月在洪屋涡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直辖东莞支部,有莫式姜、张法、陈昶、莫炯斋等7名团员,莫萃华任书记。这是东莞第一个青年团支部。1924年11月,改组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东莞特别支部,隶属团广东区委,莫萃华任书记。后团东莞特支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东莞县城。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4月,撤销团东莞特支,成立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东莞团组织的成立为东莞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莫萃华故居
莫萃华故居

(二)成立中共东莞支部,东莞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从此有了坚强的组织领导。

1924年11月,莫萃华、蔡如平、蔡日新相继被团广东区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莞第一批共产党员。12月,中共东莞支部成立,有莫萃华、蔡如平、蔡日新3名党员,莫萃华任书记并兼任团东莞特支书记,机关设在东莞中学,隶属中共广东区委。党、团组织一起开展活动,这是东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东莞成为广东省最早成立中共支部的六个县份之一。

中共东莞支部机关遗址(现东莞中学)

(三)从中共东莞特支到中共东莞地委,东莞党组织开创了东莞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1925年11月,中共东莞支部改组,成立中共东莞特别支部,莫萃华、李本立先后任书记。这时有党员10余人,多数人同时为共青团员,党、团组织仍然合在一起开展活动。1926年6月,中共东莞特支有5个支部,中共广东区委指示中共东莞特支改组为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地委机关设在莞城半边井琴芬园,设莞城工人、学校、石龙、大迳石马、山厦五个支部,李本立任书记。东莞地委有党员39人,为东莞第一个县级中共组织。此时,在东莞党组织的领导下,东莞工农运动深入发展。1925年4月20日东莞县农民协会成立。1926年年底,全县有农民协会会员10万人、农民自卫军5000多人,成为广东农民运动的发达地区之一。1927年1月18日,东莞县总工会成立,会员15117人。1927年4月24日,国民党东莞当局发动四二四反革命事变后,东莞的革命斗争遭受严重挫折。

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仁和里三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莞党的建设

(一)中共东莞第一个县委成立,东莞党组织在东莞的活动得到恢复。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东莞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1927年夏,中共广东区委派蔡如平、莫萃华秘密返回东莞恢复健全东莞党组织。1927年初秋,蔡如平召集共产党员,成立中共东莞县委员会,县委机关设在常平屋厦周氏宗祠,蔡如平任书记。1928年3月,东莞县委改组,赖成基任书记,县委机关设在金泰乡永泰村。到1928年5月,新吸收党员150名,党员发展到250人左右。在东莞四二四反革命事变中,中共石龙支部遭受严重破坏。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建立中共石龙市委,直属广东省委领导。1927年秋,中共石龙市委员会成立,陈旺任书记。1928年5月,石龙市委机关遭到国民党军警破坏。同年6月,组建中共石龙临时市委。8月,与中共东莞县委合并,组成新的东莞县委。

常平桥梓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

(二)东宝工农革命军成立,中国共产党有了第一支在东宝地区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

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举行广州起义。省委委员赵自选被委派到东莞常平屋厦,召开东莞、宝安两县党组织领导人联席会议,要求迅速举行武装暴动,配合广州起义。会议宣布成立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赵自选任顾问,东莞县委书记蔡如平任总指挥,宝安县委书记郑奭南任副总指挥。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中共东莞县委决定举行暴动,夺取莞城、虎门和石龙,策应广州起义。由于广州起义遭到失败,东莞县委取消这次暴动。1928年春,东莞县委按照广东省委部署,策应宝安县武装暴动。同年5月,东莞、宝安两县负责人在大朗东山庙设立领导机关,把工农武装队伍按红军建制编队,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

(三)东莞党组织虽遭遇严重破坏,但在挫折中恢复和重建。

1927年秋,中共东莞县委将莞城驿前街的广昌隆设为县委交通站。1928年12月7日,共青团东莞县委机关遭到国民党军警破坏后,牵连广昌隆。东莞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叶铎辉等相继被捕牺牲,党的各级组织活动停顿,1929年3月东莞县委被迫停止活动。1935年8月,中国青年同盟派麦蒲费来东莞,在秀园(现东莞人民公园内)成立“中青”东莞分盟,张如任支部书记。“中青”东莞分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青年和抗日救亡骨干。1936年底,“中青”成员先后加入中共组织,“中青”的组织活动随之结束。1936年9月,王均予以中共广东工作委员会名义在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展开建党工作。10月初,王均予和王启光从广州来到东莞,建立中共东莞特别支部,王启光任书记。中断了7年多的中共东莞组织得以重建和恢复活动。

1936年底,厚街、东莞中学、莞城3个支部建立,共有十多名党员。1937年4月,麦蒲费在望牛墩望角村主持成立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谢阳光任工委书记。至7月,有党员30余人。中共东莞县工委的建立,有力促进了东莞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望牛墩望角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党的建设

(一)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和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先后成立。

1937年10月东莞县工委撤销,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成立,姚永光兼任中心支部书记。1938年4月间,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姚永光任书记,领导东莞、宝安、增城(部分)三县党的工作。至1938年11月,党员人数发展到220人,成为当时广东(除琼崖外)最大的一个县委。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东莞中心县委领导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进行了榴花塔阻击战。1938年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和东宝边区工委撤销,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成立,张如任书记,袁鉴文任组织部长,王作尧任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成立后,在东宝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二)东莞党组织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斗争。

1939年1月,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召集两县的党员和武装人员200多人在清溪苦草洞整训整编,挑选120名骨干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黄高阳任中共总支部书记。1939年3月,东宝惠边抗日游击大队归东南特委直属领导,县委和部队分开,王作尧不再参与县委领导工作。1939年4月改编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与曾生任大队长的第三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习惯称“曾王部队”。1939年3月初,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在东莞清溪组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东(莞)宝(安)队,王启光任队长,下辖三个分队60多人。中共澳门特别支部在澳门组建“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1930年4月该团第三队在澳门成立,5月初到达东莞天堂围,在东宝地区进行抗日活动。1939年11月,东南特委撤销,东宝联合县委划归东江特委领导。1940年1月,中共惠阳中心县委成立,下辖惠阳各区委和东宝联合县委。1940年1月至5月,东宝联合县委根据上级部署,进行了抗战全面爆发以来较大规模的整党审干工作。1940年6月东宝联合县委划归东江前线特别委员会领导,同月东宝联合县委撤销,成立中共东莞县委,县委机关设在温塘乡,陈铭炎任书记。中共东莞县委下辖大岭山、常平、莞太、水乡、清塘五个区委,共有党员510人。中共东宝联合县委的活动,为开辟大岭山革命根据地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温塘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前门

(三)中共东莞县委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大岭山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9年初,中共大岭山区委成立。1940年8月,东莞县委接到东江特委迎接曾王部队重返东宝抗日前线的通知。9月,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东莞县委书记陈铭炎先后到大岭山做准备工作。1940年10月,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中共东莞县委配合第三大队,在大岭山地区加强地方党组织、群众组织和政权的建设,建立了一支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成立了中共大岭山抗日前线特别区委,改组中共大岭山区委,在各个乡建立支部,发展地方党员,成立群众抗日团体,建立乡、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发动进步群众参加抗日自卫队和抗日游击队。

大岭山大环县委县政府机关旧址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面积9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2年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东江军政委员会,尹林平任主任,梁鸿钧、曾生、王作尧、杨康华、谭天度、黄宇为委员。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治委员、曾生任副总队长、王作尧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第三大队为四个地方大队之一,大队长为曾生,主要在东莞活动。根据地建立后,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为主,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在大岭山区抗日自卫队和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参加了“黄潭战斗”“百花洞战斗”等。“黄潭战斗”毙伤日军30多人,“百花洞战斗”毙伤日军五六十人,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取得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日作战的一次次重大胜利。

(四)东莞党组织在险恶的环境中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支持东江纵队壮大武装力量。

1942年5月,中共粤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为防止国民党破坏,1942年7月,东莞县委拆分。公开和暴露的党组织划归一线,分别在万江和东坑成立中共东莞前线县委和后方县委,黄庄平、莫福生分别任县委书记;未暴露的党组织划归二线,成立中共东莞二线县委,县委机关设在温塘,陈铭炎任书记。1942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抽调领导骨干,挺进宝(安)太(平)和莞(城)太(平)两条公路之间日军力量较薄弱的三角区,在东莞厚街成立中共莞太线敌后工作委员会,总队副总队长王作尧兼任书记。莞太线敌后工委在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下,以厚街为中心建立活动基地,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抗日团体,配合部队打击日伪,肃清汉奸和土匪,对恢复和巩固东莞地区抗日根据地起了积极作用。 1943年4月,一线二线县委全部撤销,改为特派员制,陈铭炎为特派员。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纵队从7个大队3000余人,逐步发展到1.1万多人,其中第一、第二支队在东(莞)宝(安)惠(阳)地区活动。1943年12月,东莞党组织领导东莞抗日军民打破了日、伪军“万人大扫荡”,极大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五)在东莞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配合下,东莞军民最终迎来抗战伟大胜利。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东莞抗战的领导,1944年9月,中共路西县委员会成立,陈达明兼任书记。辖广九铁路以西东宝地区的党组织。1944年11月,中共路东县委成立,蓝造兼任书记。辖广九铁路以东的惠东宝地区的党政建设。1944年7月1日,广九铁路以西地区的抗日民主政府东宝行政督导处正式成立,谭天度任主任,全区人口60余万,这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4月29日,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叶锋任主席,这是广九铁路以东地区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人口约58万。

在东莞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东莞抗日民主政权积极支持抗日,壮大了抗战力量。东江纵队在东莞主力主动出击广九线,在黄猄坑、梅塘、冼沙、竹山等战斗中,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涌现了黄友等英模人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总司令命令广东日军到东莞投降,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东莞军民先后取得官涌坳战斗、厚街包围战等一系列反攻胜利。1945年9月下旬,东江纵队在樟木头协同民兵围攻日、伪军据点,逼迫日伪军投降,收缴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25挺、步枪100余支、弹药及物资一批。东莞军民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东莞党的建设

(一)东莞党组织带领军民分散坚持开展武装斗争,配合东江纵队胜利北撤。

抗战胜利后,中共路西县委继续保留,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古道兼任县委书记,归江南地委管辖。9月路东县委撤销,下属各区委直属江南地委领导。东莞地区党组织调整后,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分散坚持的战略方针,避开国民党军队锋芒。

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2583人北撤烟台。国民党也开始在全省肃清中共武装,迫害东江纵队复退人员和进步群众。1946年7月,中共江南地委及东莞县各级党组织撤销,改为特派员和指导员制。江南地区副特派员祁峰兼任东宝县指导员,杨培、容克、卢焕光任副指导员,联系东莞党员进行隐蔽斗争。1946年7月20日,东莞党组织成立了“东莞东纵复员同志自卫会”,逐步转为公开活动。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提出“实行小搞,准备大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前进”的方针。1947年3月,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三大队在凤岗乡官井头村成立,张军任大队长,杨培任政治委员。第三大队在东宝地区开展游击斗争,东莞的武装斗争开始恢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莞党组织的变迁及主要领导一览表

(二)成立中共东宝县委,组织力量开展反清剿和革命斗争。

1948年4月,中共东宝县委成立,黄华任书记,杨培任副书记,辖东莞、宝安两县党组织。中共东宝县委制定“以进攻粉碎进攻,大力发展新区,巩固老区”的斗争方针,领导东宝人民武装开展反“清剿”斗争,建立和扩展战略根据地。1948年4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成立,下设五个团。其中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三大队扩编为江南支队第三团,张军任团长,黄华任政治委员,全团1000人左右,活动于东莞、宝安地区。1948年,从3月到12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第三团和东莞地方人民武装,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取得了屏山水口伏击战等一系列战斗胜利。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江南支队第三团改编为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杨培任政治委员,麦定唐任副团长,5月麦定唐任团长,何棠任副团长。1949年1月下旬至3月,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在东宝地区展开春季攻势,取得了怀德攻坚战等系列胜利,巩固了大岭山根据地。东莞党组织还大力开展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和工人爱国民主运动,成立红星出版社,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开展对敌斗争,为东莞解放奠定了基础。

(三)成立中共东莞县委,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解放全东莞。

1949年5月,东宝县委领导人调整,杨培任书记,卢焕光任副书记。1949年6月,路西县人民政府成立,杨培任县长,曾劲夫任副县长。9月1日,撤销东宝县委,分别成立东莞县委和宝安县委,卢焕光任东莞县委书记。1949年9月1日,路西县人民政府取消,分别成立东莞县人民政府和宝安县人民政府。东莞县人民政府由杨培任县长,袁卫民任副县长。1949年10月2日,人民解放军南下野战军和广东地方部队,发起解放广东的战役。1949年10月17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开进莞城,宣告东莞解放。

东莞解放前后,东莞党组织积极做好迎军支前工作。举办干部培训班培训接管工作;发动群众搭桥修路;组织民工队、担架队和宣传队;成立征粮队,做好粮草供应;召开拥军支前大会;协助解决战士生活困难等,为解放东江乃至广东全境作出了贡献。中共东莞县委、县人民政府由解放区大岭山迁入莞城,卢焕光成为东莞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培成为东莞解放后的第一任县人民政府县长。东莞全境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诞生,揭开了东莞新的篇章。

(本文由李炳球根据傅志新、方逢春《新中国成立前东莞党建的历史脉络》一文修改而成)

文字: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李炳球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