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包裹》
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东莞桥头作家刘帆的小小说《包裹》,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桥头小小说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刘帆认为,这离不开桥头有一支强大的文艺队伍,以及良好的创作氛围。
据悉,《包裹》属于扶贫题材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刘帆在扶贫地区的见闻与思考。“我深入过扶贫地区,亲身体验了那些地方的生活。在我的目光所及和内心可以感受的地方,有一些震撼总在心中不愿离去。”刘帆说,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与当地民众水土相融,可以说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怎样用文学来刻写他们,成为他时常思考的焦点。
小小说篇幅短小、言近旨远的特质,反而让《包裹》跳脱出平常扶贫人物或故事的叙事框架,作者用一种慢叙述的方式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社会人文故事,既生动形象,又符合生活场景和逻辑。它的新颖别致,为自带的“清苦”基调的扶贫故事镀上了理想主义的光泽。
据介绍,《包裹》是一个精心构思的作品,有悬念,有意味,虽然短小,但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讲述,扶贫故事和扶贫人物得以用文学的语言、情感的温度和深刻的思考重现大众视野,里面的故事和人物不同于平常描写的扶贫人物或故事,故事也因此更有韵味。
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刘帆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对基层写作者来说,难度本身非常大。当然,也是一种再出发的鞭策与激励。”刘帆表示。
除了《包裹》,此前刘帆的《渡船》在《小小说月刊》发表后,被国家级刊物《小说选刊》转载。另外,桥头主编的《荷风》杂志自创刊以来,就有近300篇原载佳作被各大知名选刊或选本转载、选载,刘帆多年来担任《荷风》执行主编,不遗余力地推介小小说,自己也亲身参与小小说创作,在他眼里,桥头小小说成绩亮眼,引人瞩目。
桥头小小说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刘帆认为这离不开桥头有一支强大的文艺队伍,以及良好的创作氛围,桥头小小说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小小说短小精悍,文学性与思想性兼有,适合快节奏生活阅读,有庞大的读者群。而且,小小说的发展才短短几十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写作者只要俯下身子,用心创作,完全可以长袖善舞,写出自己心仪的好作品。”刘帆表示。
■作品欣赏
包裹
■刘帆
老游是个背包客。
之所以背个包行走江湖,走村穿巷,不是他有很多闲钱,而是因为他在乌蒙山区扶贫。按照老游自己的解释,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平日里背个包下去,也是为了工作方便。
虽然老游远在云贵高原,但是我跟老游的联系,还算畅通。
老游曾用“芒盒”的名字给我寄过东西,我怀疑他肯定知道我的“盲盒”。
一天,一个来自赤水之源的快件包裹寄到我的雅居。说真的,那天比较奇怪,平素快递员经常捶门的声音没有了,代之以是事先给了我一条信息,告知我有包裹9点45分即将到达,请注意收件。
收个件还要告知如此详细,网络上的物流信息不是很清楚了吗?
老游又给我寄什么东西过来?我去过他蹲点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玉米棒子长在山上,高低起伏的玉米林,在山的每一处坡地,弧形或扇形生长,有一点空地,就种一点玉米。
那地方压根不生产水稻,没什么平地,而且还难以蓄水,自然不见得地里胡乱种东西。老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地理促狭,刀耕火种,因此,这里的人不富。
我知道老游在乌蒙山,他说过要把穷根挪一下。
怎么挪?这不是我现在要讲述的。
且看看包裹,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小心翼翼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沉沉的一袋东西,说老实话,我早就好奇了。别不是什么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吧,特产虽然是特产,如果寄这样的物产,运费那么贵,有点糟蹋人民币,不划算。
谜底终究解开。袋子、气泡棉,包装蛮好的,老游这人啊,重感情。去年去那里看他,我只是带了两瓶二锅头过去。土是土了点,但好歹是他爱喝的。他蹲点那个地方,古代属于芒部,他用了刺梨酒招待我。我翻起了芒部历史,不看不知道,看起来吓一跳。芒部、水西一带的《竹枝词》说“尖头鞋子细花装,偏向邻家约女郎。半里如云伞如盖,担笼携酒送新娘”,哎耶耶,明清时芒部、水西的苗族,打着遮阳伞,担着刺梨酒,陪送新嫁娘。这种极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场景,至今仍可见到。老游啊,怪不得你变了,入乡随俗了。不光是他,连我也是,回来时,还不是拎着两瓶!《本草纲目》记载,称其可解闷、消积滞,这个不得不信。总之,不虚行程。
上次在老游那里,东游西荡,却忘了问他“芒盒”是啥意思?后来一琢磨,或许是他在芒部遇到什么宝贝,就词不离口跟我吹起“芒盒”吧?
我还真得搞清楚这是个什么宝贝。
袋子终于打开。首先是一封信。信当然是写给我的。开头就说“盲盒”,我以为眼花了,“芒盒”变成了“盲盒”。
看完后,确信他没有写错。之所以没有写错,是因为信的下面说到一些类似“陨石”一样的石头,老游说是在赤水之源的瀑布下寻到的。他说我懂音乐,收藏着超薄切片的陨石。这家伙,居然知道这块切片,不错,我爱屋及乌,起名“盲盒”,好像我是南极归来的科考人员捡到的宝一样,特别珍爱它。
但是不是真的陨石,我难以考究清楚,这是一个做石料磨片的同乡师傅切割给我的。他跟老游一样,说我懂音乐。
老游信上说,你鉴定鉴定,或许亿万年前,这里落了场陨石雨,山高林密,水至清,石头怕是有灵气的。
老游的话,不像个扶贫的人,倒像个地理游历家。
他的石头勾起我的好奇。我也学着师傅的方法切割研磨,然后,我把它置于专用显微镜下,果然看到神奇的一幕:花纹彩色小球一样,在显微镜下光怪陆离。
我蓦然惊呼,老游啊,老游,你寻到宝了。
■作家简介:
刘帆,男,湖南常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荷风》执行主编,现定居东莞。作品散见《芒种》《作品》《时代文学》《山西文学》《小说月刊》《红豆》《百花园》《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近获2017第三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创作比赛一等奖(2017年)、2017年度全国小小说十大佳作奖(2017年)、第三届“扬辉小小说奖”作品奖(2020年)等多个重要文学奖项。作品被《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等选刊转载,《长生井》《沪上风雨声》《别茶》《67号马车》《渡船》《马灯》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