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从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往北,出东江越南岭,过太湖,进金鸡湖畔,就到了遥距约2900里的苏州工业园区。今年三季度,苏州工业园GDP2900亿元,已逼近2020年全年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加坡两国产业合作的试点,世界五百强投资的项目超过130个,形成半导体、光电、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3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以三个季度的时间实现往年一年要达到的目标,2900亿的数字背后,是苏州工业园区历尽艰辛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诠释,也是“最强工业地市”产业转型升级提速的真实写照。
东莞、苏州两地在工业发展上,有着颇多相似之处。从2010年11月同被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东莞、苏州便开启了各自的转型升级之路。时至今日,不管是苏州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还是“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转型升级仍然是两座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夜景 新华社图
华为在今年1月,一次性把“四总部”“六个中心”放到了苏州,双方合作以人工智能、数字产业为重点。苏州和华为彼此看重,选择在一个关键节点发布这个重磅消息。
当天,苏州对外发布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称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0亿元。更能看出苏州工业升级魄力的是,颁布的《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点明,从2021年起三年内,完成11000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苏州在工业发展上的动作讲究快,不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代,还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都曾在全国先行一步。从2010年11月被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到现在数字化转型,苏州开启了产业升级的快进模式,增添了冲刺“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底气。在苏州,其究竟如何按下工业快进键呢?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桑田岛的华为苏州研发中心全景 视觉中国供图
“智改数转”
“组合拳”推进“智改数转”
10月28日,距华为“四总部”“六个中心”正式落点苏州过去将近9个月。在一场走近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活动中,外界隐约看到了华为将给苏州智改数转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公开信息看,华为方面分享的《华为制造数字化转型实践及数字工厂解决方案》和《华为云EI技术应用分享》,无一不充满“智”能量,如“华为制造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将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于260个业务场景,以数据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今年年初引入华为“四总部”“六个中心”,明示着苏州在GDP突破2万亿、规上工业总产值站到全国前列后,要在数字时代发力的意图。
苏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八个聚焦”,之一就是“聚焦数字经济,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发展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数字经济规模,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苏州坚定地全面启动智改数转,打出了接连发力的一套“组合拳”。
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前夕,苏州召开了号称今年“新年第一会”的“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会上,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强调,苏州要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按照“新年第一会”安排,当天,202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发布,清晰勾勒出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的蓝图和雄心。
苏州的具体数字产业化路径,是“抢占数字产业化制高点,聚焦优势产业集中发力,做到持续领先,确保到2023年5G、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用软件等领域产值分别达到1850亿元、850亿元、3150亿元、2000亿元;瞄准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电竞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形成先发优势”。
而早先发布的《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也清楚划出了任务表。从2021年起,3年内完成11000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到2023年,累计建成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000个以及省、市级示范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100个。
目标任务之外,是紧锣密鼓的安排部署,执行为先。
“新年第一会”之前的2020年12月,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对数字化转型做出具体部署。今年3月26日,苏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季度调度会要求,对照今年5000个项目目标,跟踪季度工作进展,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落实技改、创新、人才等具体任务,多方发力,打造协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工作体系。其时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具体项目已经有3669个,年度预计投资410亿元。
苏州的数字化举措,也赢得市场叫好。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方面负责人直言,苏州这一新战略为服务制造企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到2023年,苏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6%。这,是《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实现的目标。当前密集发力提速的种种表现,看出苏州志在必得。
▲苏州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展出的智能机器人 视觉中国供图
“一号产业”
锁定新“一号产业”
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转改的同时,苏州还在寻找新的引领者,最终把生物医药作为支柱性标杆产业,并不断为之赋能。
苏州对生物医药产业寄予厚望,甚至视为决定城市命运的“一号产业”。苏州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时间始于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代表。园区被认为是国内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人才总量、领军人才在全国占比均超20%。
“从开始布局到2019年底,生物医药产业年增长超过20%。”苏州工信局有关人士表示,特别是疫情以来增长了600%以上,证明了当年选择的重要性和精准性。
一座工业标杆城市的诞生,需要有战略性、引领性产业作为支撑。上世纪,苏州顺应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东莞,当时同样顺势把该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
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当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底子已然雄厚。到2019年底,苏州就聚集了生物医药企业3000余家,实现经济总量超17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产值约1450亿元,这一数据占江苏近1/3、占全国5%左右。
其他的苏州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大体如生物医药产业。如代表苏州工业转型的智能制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抵如此。苏州有关人士对公开媒体透露,2019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9%。
被视为“一号产业”,苏州不遗余力给生物医药产业赋能。
苏州市工信局出台的《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确定了今后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企业发展等目标。到2020年,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主营业务收入高速增长,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苏州市生物医药产值规模突破2800亿元,成为中国获批产品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研发合作模式最新的生物医药集聚区。仅以苏州工业园为例,生物医药和纳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就迈入了千亿级产值行列。
而《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则要求成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逐步培育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布局合理、产品有效供给、抱团实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今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将成为苏州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历经近30年后,迎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风口,苏州选择了生物医药,到2030年,力争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一万家,产业规模突破一万亿元。
新的“一号产业”所发挥的战略引领作用,将让苏州能够继续保持在中国工业增长最快的城市行列。
▲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集聚了400多家中外知名创新型企业 新华社图
“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赋能
被称为“秋裤楼”的苏州东方之门,号称全球最大的水上摩天轮,这些苏州的现代化建筑为国人所熟知。它们,就在苏州工业园区内。现代地标建筑云集背后,是苏州工业的另一面。
外贸依存度较高,仍是苏州城市的产业特色。
苏州市商务局开展的“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调查,形成了一份《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指出,苏州加工贸易方式和产业相对高端,外商独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为贸易主体。目前,苏州加工贸易类企业以自主生产和销售为主,绝大多数已开展一般贸易,大部分加工贸易类企业基本上摆脱了初级阶段的贸易方式;行业分布广泛,且主要集中于高技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与民营企业是从事加工贸易的主体。
当前,苏州加工贸易企业以欧美日为主要贸易对象,外贸市场集中度较高。“外商独资企业与境外母公司的贸易关联度最高,而民营企业则更多直接面向海外批发零售市场”。而加工贸易类企业的贸易链条主要为从日本、欧盟、美国、台湾地区等地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加工成最终产品后再销往这些地区,而欧美成为苏州加工贸易类企业最重要的贸易对象。
实际上,苏州加工贸易类企业的整体增加值率偏低,反映出不少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较弱。《报告》分析称,“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层次相对较低,品牌价值不高,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苏州的企业和产品以中间体为主,因此那种一般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企业并不多。”在公开媒体报道中,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徐天舒如是道出产业的现实。
转型升级,早是政企的共识。在苏州,更是如此。根据《报告》,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接近半数企业有转型升级计划,加强产品自主研发与结构调整为首选。47%的企业具有转型升级计划,且在多种转型方式中,选择产品自主研发与结构调整的企业最多,所占比重分别为27.6%、21%。
转型,当下之急。智改数转,势在必行。走在“智改数转”路上的苏州,大力引进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根据工信部2019年8月对外公示的首批工业互联网十大双跨平台清单,海尔、东方国信、用友、树根互联、航天云网、浪潮、华为、富士康、阿里云、徐工10家企业平台入选。
让生产性服务业赋能“智改数转”,苏州有一组值得自豪的数据。2020年,国家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7家落户苏州,全市已有国家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1个,打造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44个、占全省的近50%。2021年,全市计划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5000个,2023年要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工业转型升级,苏州有着自己的打算,将非常有助于解决因长期代工产生的“后遗症”。比如,苏州围绕“10个千亿级制造集群,引进、培育一批智能服务型企业”,目的是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智造”转变。这些企业,或提供5G、区块链等基于新兴科技、业态的服务。
此前,苏州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看苏州”。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里,提出苏州“力争到2022年,建设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1万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7万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
“智改数转”,因有着工业互联网的赋能,苏州新一轮产业转改有了更足的底气——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 新华社图
记者观察
从苏州赋能“一号产业”想起
今年3月22日发布的《“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3年,苏州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达2.7万亿元;推出100个以上“苏州制造”认证高端产品。其中,生物医药放在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首。
从《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到《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可见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地位之重要。
苏州选择“一号产业”,为何是生物医药产业?
江苏省委原常委、苏州市委原书记蓝绍敏曾表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爆发增长,是苏州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
很多城市的形象,都让人想到地标建筑。工业城市发展的形象,则必须要有战略性、引领性的支柱产业。不论是国际生物医药市场的需求,还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生物医药板块的表现,都印证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无限生机和前景。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了1728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了快速集聚和高速增长,并逐步打造成为“中国药谷”。
“说到苏州,就想到生物医药;说到生物医药,中国一定是苏州”。苏州历任多位主要领导调整,仍然坚定地打造新“一号产业”。保持政策的连贯性,这是“一号产业”能发展起来的坚实保障之一。
为了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大发展空间,苏州坚定地“腾笼换鸟”。公开报道称,从2016年开始,苏州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3年整治“散乱污”企业5.35万家,腾出发展空间7.8万余亩。
产业转型升级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苏州极其重视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作用。全国10大双跨平台落地7家,可见苏州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珍视。在抢占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实力上,这是一个很硬的软实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城市发展快车道上,苏州和东莞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得益于全球产业梯度转移,以制造业为主,受过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洗礼,紧贴虹吸效应很强的中心城市,外贸依存度高,地处两大经济三角带重要位置。苏州的很多做法,值得一试。
指导单位: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张树坚
策划:雷石鹏 虞清萍
执行:黄涛 沈勇青 林朝丰 李金健 邓文燕 张华桥 王子玺 付碧强 刘召 王东 程永强 陈帆 陈栋 李梦颖 莫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