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园|他们是草尖上的珍珠——评诗歌《瑶人》
i东莞 2021-11-16 15:07:00

他们是草尖上的珍珠

   ——评诗歌《瑶人》

作者:彭俏榕

诗人唐德亮先生曾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奖”,2006年诗集《苍野》荣获第七届广东鲁迅文学奖,由此可见其诗歌创作的实力和影响力。

唐德亮先生是有着自己“声音”的诗人,粤北瑶族塑造了他诗歌的特色,“山梦葱茏”多情于乡野,“燃烧之魂”激荡乎时代。这就是唐德亮先生的腔调,也是《地心》之篇什的主旨。而这种特色的形成与他的诗歌美学理念有关,与他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正如他在《地心•后记》里所说:“我写诗,多写乡土民族题材。因为自己是在乡土民族的环境浸染中长大的,这片多情的多彩的土地给了我诗的灵感、诗的血液。”唐德亮先生出生于连山瑶乡,长期工作在粤北清远,瑶山的风景滋润了他的诗情,瑶人的《红头巾》《白腰带》是他诗的彩色旗帜,《瑶绣》《瑶山恋》则是他对民族、故土缠绵的抒情,唐德亮先生的诗作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地心》这部诗集里,诗人对故土乡情则着重体现在“山梦葱茏”的民族记忆和“多情乡野”的抒发中。

《瑶人》一诗最初刊发在《花城》,后收入诗集《地心》“山梦葱茏”之中。《瑶人》的诗句朴实自然,一如瑶山上的瑶人,精气神里充满自信与坚定,绝不扭捏做作。诗人热爱着瑶族群落的整体,切身感受着这一民族的光荣与苦难。短促的诗句,正表达着诗人爱得真挚急切。《瑶人》抒写的是瑶人的民族骄傲和其在艰辛生活中的坚韧品格,诗意兼带哲思,日常中略带神秘:他们很高,爬上屋顶/就能听到天堂上/盘王的呼吸。诗人用 “他们”指称诗人所歌咏的瑶族,是因为“他们”有共同集体记忆。他们能和盘王对话,从而知晓自己的过去甚至未来,所以他们“很高”。然而,民族的骄傲没有遮蔽诗人高贵而敏锐的悲悯,因为更多的日常让诗人感受到的是梦被落叶覆盖后的气息。第一节瑶人的“高大”与第二节“他们很低”形成神性与日常的对比,并在情感上形成一种递进的逻辑路线。“他们很低,像一株芨芨草/无人注目”。“芨芨草”是一种喜生长在盐碱地而生命力旺盛的植物。芨芨草意象的使用,寄托了诗人对自己民族品格的体认。瑶人像是无人注目的芨芨草,即便是在离盘王很近的他们,也无法忽略民族处境的艰难。但即使如此,他们心中依旧含梦,根系“在泥土中生长金黄”。诗歌第一二节表现出瑶族人民精神的顽强,用他们处境的艰辛反衬出其品格的高大。

“他们是一群人/也是一个人”,瑶族人的同根将一群人与一个人牵织,这也恰恰说明了瑶族人民的团结,民族魂的合一。瑶人面对着眼前的艰苦,并未表现出任何的妥协与屈服,如同“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的精神汇聚成一把火光,凝聚成一团蓬勃向上的烈焰;同时这浇不灭的火又恰如“一个人”的坚韧反抗,是精神不屈、不衰的象征。随后的两句以千年未流尽的河、千年未唱完的歌对瑶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述说,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无论是历史抑或是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沉淀,诗人以时间维度的“千年”、以奔流不息的长河以及袅袅不绝的歌声呈现出瑶人历史的悠远和其文化传承的不息。

诗最后一节“草尖上的珍珠”而并非是“霜冻”,“珍珠”这一意象的使用蕴涵了诗人对瑶族的爱与惜。秋日清晨的寒气使得草尖覆上了霜冻,随着秋天日光的升温,霜被融化,化成露水滴落土壤,“明天又悄悄爬上春天的睫毛”,露珠对土壤的浸润显现在来年的春日里,绿了草坪、新生了希望。诗人最后一节的象征意味恰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般,这扎根泥土、浸润土壤的民族精神,绘出了瑶族的精神魂魄与其生生不息的民族传承。

唐德亮先生的这首《瑶人》,写出了瑶族的民族魂,他们高大顽强又朴实自然,他们沉淀着民族文化,也是自然万物的孩子。整首诗清丽委婉,意象的择取带着民族特色,诗人的描写细腻入微也最动人心,字句之间体现了诗人对故土、故乡人民的深感情思。

 

征稿启事

“传递东莞好声音、讲述东莞好故事”——“莞香园”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字数1500字以内。欢迎本地作者书写本地素材,作品内容不得脱离东莞,且必须原创,如有侵权、抄袭、盗用等情况,需自行承担侵权责任。来稿请附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邮箱:dgrbgxy@163.com。

文字:彭俏榕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