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⑤| 集采改革、“门特”调整,市医保局为群众释放医疗红利
i东莞 2021-11-04 22:30:34

医保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此外,今年8月起,市医保局出台实施新的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下简称“门特”),减轻群众门诊医疗费用负担。

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的用心尽力迎来了群众的好评。来自南城的慢性病患者周先生说,他终于不用为了开药到处跑了;来自石碣的珠叔说,他和妻子的医药费降了,家里负担没那么重了。群众的一个个好评,是医保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缩影,也体现了我市医疗保障事业的进步。

降低药价,让集采成果更惠民

“我老婆用的抗糖尿病医药用品用完了,所以就到石碣医院购买。没想到降价了,当时觉得很惊喜。”珠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家住石碣的73岁珠叔,他和妻子都患有高血压,妻子还患有糖尿病。15年来,他和妻子定期去石碣医院看病拿药,包括抗高血压药物和抗糖尿病的医药用品。近日,他们在医院开药时发现,妻子抗糖尿病用的医药用品降价了,除却医保支付的部分,原来需要个人支付170多元,现在只需要140多元就能买到了。回到家中,他把降价的好消息告诉妻子和子女,一家人都欢喜了一番。

珠叔能够买到降价的医药用品,背后是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的努力。2019年以来,先后有5批218种药品、6种医用耗材在莞落地,涵盖了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用药以及抗肿瘤、抗精神病、抗生素类等药品,集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最高降幅达98%,累计减负11.78亿元;6种集采医用耗材全年可为患者减负约1.53亿元。

降药价、减费用,这样的惠民举措,对于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群众好评。

“嘿,那肯定好啊,减少了很多负担啊。”珠叔告诉记者,家里不仅要负担妻子的医药费,他自己也患有高血压病,需要每个月去开药。节俭朴实的他,虽然每个月都有子女帮补家用,但仍然对自己和妻子要花的费用格外在意。令他高兴的是,去年3月以来,他明显看到了自己和妻子要花的医药费减少了,其中,向来占了大比例的妻子的医药费用从500多元减少到300多元,自己的抗高血压药费用从200多元减少到60多元。

通过集中采购,让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和群众三方共享改革红利,保障群众享受了更优质实惠的医药服务,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医保担当和作为。

“门特”新政策,让特殊人群更暖心

“感谢这个政策,现在开药省钱又省心!”刚在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完慢性病药的周先生说。他所提到的“政策”,正是今年8月份东莞市医保局推出实行的《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管理暂行办法》(东医保〔2021〕35号,以下简称“门特“)。新的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的实施,不仅减轻了许多参保群众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而且简化了群众申请“门特”服务的流程。上述的周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受益群众。

周先生今年48岁,在新基社区工作,已经在东莞参加了8年医保,多年来一直将离工作单位不远的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定点门诊。约5年前,周先生查出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多年来定期到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开药。

今年9月,他突发脑梗,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在南城医院治疗康复后,固定要吃的药变多了,随之而来,一系列后续诊疗、开药、报销的疑虑萦绕在周先生心头。“以前看病开药一般在社区,有时候办理转诊去南城医院,当时就在想,能不能找个地方定下来,开药、治疗等各方面不用跑几趟。”

就在这个时候,家庭医生的一个提醒打消了周先生的疑虑。“之前签了家庭医生服务,有一天我的家庭医生告诉我,可以在这里申请门特病种。” 听到医生介绍了今年8月正式实施的门特新政策后,周先生很快就在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了新调整的门特病种,而且申请的时候也不需要跑到医保部门办理,在家门口看病、不用到处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除了流程更加便利,报销比例的提高也令周先生特别高兴。“以前用基本险报销70%,签了家庭医生之后提高到75%,现在办了门特申请,已经可以报销80%了。” 周先生说。

市医保局工作人员介绍,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调整后,保障范围更广了,保障病种总数从原有38个扩大至63个,增加了25个病种。门特分为基本险门特和补充险门特,其中,基本险门特分为一、二、三类管理,周先生享受的是基本险三类高血压门特病种。

此外,参保群众的待遇水平得到提升。门特待遇不设起付线,按照不同类别享受相应待遇。同样重要的是,群众参保申请的步骤更简便了。门特申请由具备门特认定资格的医疗机构直接审核,参保人无需再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得益于这项调整,周先生能够直接在其定点的南城社卫中心实现门特待遇申领“一站式”便捷办理,实现参保人“少跑腿”。

文字:周倩彤 图片:陈帆 视频:陈帆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