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为期三个月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将圆满收官。据悉,该大型展览活动自8月5日开幕以来,一直广受文博界、文化艺术界关注,反响非常热烈,尤其深受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欢迎,“容庚热”持续不断。过系列展览和活动,市民和学生对容庚先生严谨治学和为国收藏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容庚的学术人生中认知东莞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增强了对东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回顾和总结这3个月以来的展览活动,以及近一年来的组织策划过程,“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可以以“精”“深”“广”三个关键字来概括。
策划精心,活动内外兼优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是202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的延伸和拓展,从该捐赠展开展,主办方便开始积极组织和策划“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
经过近一年的组织策划,“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得以“文质彬彬”的效果呈现在广大市民眼前。首先是内容安排上的严密丰富。该活动以东莞作为切入点,推出6个展览、4场讲座以及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互动活动,不仅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的角度,深度解读容庚先生的学术人生,也展现了容庚时代的名家风采,更梳理了东莞文脉与传承,强化了容庚先生与家乡东莞的联接,让市民更易产生共鸣。
除严密丰富的内容安排外,“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的形式设计精美,营造出传统艺术的美学氛围,让观众置身其中,能从展览高低错落有致的空间、素净清雅的色调、鲜活生动的复原场景中感受书画作品之美、印章之美、拓片器型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和丰富了审美体验。
解读深入,备受业界和观众好评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尤其是系列展览是立足于扎实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策展方在容庚先生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展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深挖和尝试,创下了多个“首次”,包括首次系统梳理容庚先生成名作《金文编》在东莞成稿的缘由;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他的亲友圈、师友圈,呈现先生的学术发展之路;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容庚藏印艺术;首次专题化展示容庚旧藏全形拓片;首次展出《容庚北平日记》原件等18件文物,等等。
正因为有这样的努力和深入解读,系列展览以研究之深入、内容之详实而备受业界和观众好评。它不仅为观众普及了一个更为丰满立体的容庚先生,也为学术界延伸容庚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影响广泛,提升了东莞城市形象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是一场高规格、高标准、高品质的文化盛宴。它不仅在学术界、文化文博界引起巨大反响,还是对社会大众很好的一次文化普及,对青少年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展览、“新时代明伦堂”文博讲堂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实现有机结合。
“容庚与东莞”还感染了容庚亲属,勾起了他们对容庚先生的记忆,激发了他们的捐赠热情。在筹展期间,容庚亲属专门捐赠了13件(套)藏品,并借展3件(套)藏品,都属国内首次展出;9月,容庚胞妹容娴的后人何珀女士、何钢先生还主动联系策展组,将家藏容庚相关作品藏品12件(套)计13件捐赠东莞,填补了我市馆藏的相关空白。
接下来,东莞将总结好工作经验,以此为基础,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入梳理和保护展示莞城容邓家族、莞籍“坪石先生”、东莞明伦堂等名人名作名史名迹,挖掘东莞独特的文化根脉,擦亮东莞文化瑰宝,以文化涵养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建设更富文化内涵和活力的品质文化之都,努力塑造与东莞万亿GDP和千万人口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地位。
延伸阅读
“容庚热”数读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开展3个月来,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人民日报、央视、学习强国平台、文旅中国、南方日报等竞相报道,新华社、凤凰周刊、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推出专版专题,各类宣传报道迄今已达160余篇。中央、省、市相关党政领导,高等院校、文化文博机构、艺术界相关专家专门前来参观,评价很高;系列展览还成为了全市各部门、镇街党员干部和学校教师学生了解东莞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在疫情防控限流的前提下,展览参观人数已达13.6万人次,推出的2个线上展览浏览量超过30万次。配套的4期讲座深受欢迎,举办4期“走近容庚——2021年‘可园小学士’夏令营”活动、“容”归故里邀明月——可园“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我们与容庚”岭南艺课等活动,报名火爆、供不应求,在市民中引发“容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