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如何建设?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林正仪这样说……
i东莞 2021-10-20 17:12:20

元宇宙、NFT,听着有点懵?但今年却引爆了科技圈,并成功“出圈”。像脸书、微软、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外巨头,早已开始进行战略布局,把元宇宙当成了未来成功的关键。

10月19日,东莞市博物馆迎来一位特殊观众——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林正仪先生。在和市博物馆同仁进行座谈,提到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时,林正仪重点提及元宇宙、NFT。它们和博物馆究竟有何联系?下文细说——

林正仪(中)在李历松馆长(左)的陪同下参观东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

塑造好自己的IP

近年来,东莞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博物馆体系,以及多行业、多层次的博物馆结构。目前全市博物馆数量达53座,其中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10座、居全省第二。

谈到东莞高标准规划建设市博物馆新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博物馆,林正仪认为十分必要,称确实需要有一座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心馆,串联、带动其他博物馆,进而逐步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观东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

在如今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即正义。林正仪表示,一座博物馆的建筑必须有特色,具备高颜值。“特色”“颜值”既可以通过建设本身来呈现,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加持,有颜值才能吸引大家过来打卡,成为网红打卡地。

一座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的容器,也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林正仪认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市博物馆新馆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出自己的特色与特质,突出自己的优势和强项,凸显东莞的历史文化,并通过一个个展览、文创产品等呈现出来,塑造好自己的IP。唯有如此,才能从全国数千家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把国内外的优质文化艺术项目引进来,提升国际化程度。

鉴赏北京故宫调拨文物

当天,林正仪在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东莞》,鉴赏了市博物馆部分北京故宫调拨文物及海丝文物。在林正仪看来,市博物馆可以依托这批珍贵的故宫调拨文物及特色馆藏,加强与北京、台北、沈阳故宫博物院,以及计划于2022年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沟通交流,在展览、研究乃至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主动拥抱现代科技

当被问到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林正仪着重提到了两个不少人有点陌生的概念——元宇宙和NFT。

和市博物馆同仁进行座谈

元宇宙(Metaverse),指‌沉浸式的虚拟世界,由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和互联网组成。元宇宙的概念源于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书中描述的元宇宙是一个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互影响,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小说的设定,在后来的科幻电影中反复出现,如《头号玩家》。

NFT,全称为Non-FungibleToken,指非同质化代币。不同于同质化代币,如比特币,NFT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分割性。当一件作品被铸成NFT之后,这件作品就成为了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

元宇宙和NFT这个两个概念经常被大家放在一起讨论,因为两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元宇宙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消费内容,NFT可以给数字资产锚定价值,产生真正的数字经济体系,让元宇宙真正运作起来。

参观东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

元宇宙、NFT和博物馆又有何关系?有业内专家认为,博物馆作为特定主题或区域文化的信息集约式汇集点,在一个物理信息飞速涌入元宇宙的趋势下,博物馆的信息集群必将成为这一场技术革命的信息甬道。就现在整体趋势来言,“文物会说话”“数字化”“新媒体”等,都是指引通往元宇宙的道路上。

正因是未来趋势,林正仪表示,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必须主动去面对、应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而这也是与东莞智造相匹配的。当然,博物馆原有的功能会保留,教育是核心,技术是辅助。

博物馆“剧场化”

合影

此外,林正仪还提到了“剧场化”一词,即观众要有参与感、当主角,内容要趣味化、生活化、亲民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正与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之前的一场讲座主题——《博物馆:城市文明故事与精神传播的当代剧场》不谋而合。李历松认为,现代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博物馆是历史与文明大剧场。如何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构建当代叙事?他给出的答案是——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用今人方式诠释古人,用古人方式思考今人。

文字:赵水平 图片:梁晓菲(提供)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