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邓白:中医世家走出美学大师,恒久“曙光”映照莞“艺”大地
i东莞 2021-10-17 21:19:44

从旨亭街走出之前,他是出身中医世家的少年郎;从浙江归来,已成为一代艺术大家。东莞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归宿,他在这里得到莞邑文脉深切滋养,得到“二居”(居巢、居廉)技艺真传,也在这里为被日寇铁蹄践踏的土地和人民奔走呼喊。家园沦陷后,他含泪一去六十载。归来时名满天下,笑看家国安康。

他就是邓白,集工笔花鸟画、陶瓷研究、中国画论三个专业体系成果于一身,被公认为“中国工艺美术泰斗”的“白叟”,也是莞城旨亭街始终耀眼的那道“曙光”。

邓白简介

邓白(1906-2003),原名燮枢,号白叟,字曙光,东莞莞城人。曾师从“二居”弟子梁禧之子梁景新和著名画家陈之佛。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陶瓷艺术家,工笔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史上首个陶瓷美术专业开创者,我国首批陶瓷史论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助教,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画系主任,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教授,中国陶瓷学会副理事长等。先后参与恢复龙泉青瓷生产,主持成功恢复南宋官窑,使中国陶瓷史上两大名窑得以重生。著有《中国陶瓷美术史纲》、《中国陶瓷史》(合著)、《中国古陶瓷艺术纹饰》、《潘天寿评传》等。

 

医学世家崇文重教

莞城旨亭街邓氏,世代为医,声名远播。其中,清末民初时期,邓寿生为著名中医,与袁仰山、欧月山被誉为“东莞三大名医”,尤擅长温补,治白疹(伤寒)有独到之处。所著《辨舌秘略》由李翼农整理,《白疹证治》及《医案》由何炎燊整理,均在《广东中医》杂志发表。1922年,发起成立东莞县中医公会,被选为评议长。其兄弟、儿子、侄子、表侄等均为医生,其培养的邓伯和、郭瑞章等人均为东莞著名中医。

这样的中医世家,走出了一代艺术大家邓白。这与东莞崇文重教传统息息相关,也与邓白父亲邓寿生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

宋代时期,由于氏族南迁及经济发展,东莞兴学重教之风越发浓厚。尤其明清时期,“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逾东莞者”。这里学馆林立,科举兴盛,雅集唱和之风浓郁,处处书香。清代时东莞建有各类传统学馆120多所,邓白的出生地莞城,不足1.5平方公里内设传统学馆18所。张敬修在此修建可园,邀请花鸟名家居巢、居廉居十余载,并在此孕育了影响岭南画坛近百年的“居派”花鸟画,成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东莞画人深受“居派”画风的影响,张嘉谟、张崇光两父子,容庚堂叔容祖椿师从居廉,邓白的启蒙老师梁景新之父梁禧等均为“二居”弟子,深得“居派”花鸟真传。

东莞莞城,旨亭街容庚故居纪念馆

旨亭街正位于莞城西隅和北隅两区之间。两隅地区自清中期以来,一直是东莞的商贸重地,亦是重教崇文之区,书院、社学、私塾众多,梁启超、韩铭基曾在此讲学,陈高弟、陈官桃、张伯桢等曾在这里受业。这条小小麻石小街中,就有书香世家的容氏、中医传家的邓氏、诗画俱佳的梁氏、传道授业的骆氏等,走出了容庚、容肇祖、邓白等众多名家,他们分别在古文字学、金石考古、哲学、民俗、美术、教育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邓白父亲邓寿生是一名中医,也是前清庠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后虽弃儒习医,依旧雅好文艺,也重视后代教育并尊重他们的兴趣。如邓白的哥哥邓伯和好医,便培养成东莞名医,邓白爱好绘画便尽力提供便利。当时的旨亭街人文气息浓厚,私塾较多,著名的有骆氏家族在私邸设立的“紫衢私塾”。该私塾在莞城颇有名气,教师民望颇高,因此邓寿生便送邓白到此就读,接受骆冕廷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清居廉十二花神图册页 (虾脊兰)

因邓白自幼喜爱诗文书画,天资聪慧,在其八岁时,邓寿生还让他师从邻居梁景新学花鸟画。旨亭街梁氏,诗画俱佳。梁氏历代有梁该、梁浩材等多位诗人。清末,旨亭街梁氏与可园张氏关系密切,梁禧是张嘉谟女婿,深得“二居”真传,为著名画家,其子梁景新作画亦深受“居派”风格影响,构图鲜艳,使用了典型撞水撞粉技法。此外,邓寿生还经常向亲友借来很多“二居”的作品供邓白临摹,让邓白画技大进,打下了深厚的国画基础。

从邓白与东莞的地缘和业缘可见,邓白亦深得“二居”真传,与岭南画派的渊源颇深。

 

重彩工笔繁茂华滋

1930年,邓白(左一)与陈之佛、卢景光、麦语诗等人于上海留影

邓白自幼学习“居派”花鸟画,因偏科严重,几次考东莞中学不中后,于1928年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西画,习图案。后又投身画社、剧社,奔走各地,宣传抗日救亡工作。兜兜转转,直到1940年担任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讲师时,在老师陈之佛的影响下,才重新拿起毛笔画国画,并深入钻研工笔画,以双钩重彩技法,积极写生,收集大量素材,为创作做前期准备。

邓白深受“二居”真传,功底扎实,且善于钻研,因此上手很快,并迅速找到自己的风格。1941年,邓白创作了早期代表作《秋汀野鹭图》等,并于1943年、1944年先后在四川举办了两次个展,从此步入画坛。此后的1945年,他创作了《薄雾书篁》《桐花山鹧》等作品;1947年、1948年创作《琼台艳雪》《螳螂捕蝉》等重彩花鸟画代表作,进步迅速,画中形象生动,线条刚健有力,设色清雅秀美,极富装饰性。

邓白作品

上个世纪60年代后,邓白的花鸟画步入了成熟期,许多代表作品广受欢迎,如1961年,邓白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装饰设计,创作《四时春》六幅连屏;1964年,创作《万紫千红总是春》巨幅工笔花鸟画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献礼。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为诸多机构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广东宾馆的《紫荆图》,北京饭店的《莺歌燕舞图》,东莞华侨大厦的《蝉鸣荔枝熟图》,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岭南丹荔》《罗岗香雪》,四川乐至陈毅纪念馆的《西山红叶诗意》和东莞市政府会议厅的《岭南春讯图》等巨幅工笔画。

东莞学者杨宝霖谈及邓白的《梨花院落溶溶月》《不染图》等作品时表示,邓白的花鸟,汲取明清众家之长,参与写生,形成个人风格。其工笔花鸟,审物精细,花须鸟羽,细入毫芒,敷以重彩,活色生香,秒入造化。其巨幅作品,画面繁显,巧密精思,独出妙裁。常借助老干虬枝,悬崖巨石,辅以繁花密蕊,飞鸟鸣禽,一派生机郁勃,繁茂华滋,用以表现时代精神,最为得体。读其画,一股豪情,生于胸际,令人奋发。

邓白作品

此外,邓白本工于诗,又汲取文人画精粹,注入诗情,有格调,重意境,气韵生动,隽逸清新;其书法风格独特,亦呈现出一种音乐艺术的旋律美,又给其画作增色不少。

与此同时,邓白还非常注重中国传统画论研究和整理,通过阐述中国传统画的精华,用于评价古代绘画。如整理了《绘事琐言》八卷,出版了《赵佶》《徐熙与黄筌》《马远、夏圭》《中国画论初探》《图画见闻志详注》《潘天寿评传》《永乐宫壁画》《居巢作品选集》《居廉画选》《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论画随笔》,等等,内容涵盖中国传统画论点注、画论研究、画家评传和美术评论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绘画与传统美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其中《潘天寿评传》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完整论述潘天寿人生和艺术成就的专著。邓白与潘天寿共事多年,对其平生、品操、学养、画技等烂熟于胸,该作品对潘天寿的成就、美术、教育、诗歌、书法、指画等诸多方面的点评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且语言流畅,文笔优美,备受业界认可和欢迎。

 

陶瓷研究成就卓著

除了绘画创作和国画理论研究外,邓白最大的贡献还在陶瓷研究上,蜚声南北,甚至一度掩盖了其绘画的光彩。他曾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对陶瓷美术史和陶瓷美术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先后撰写出一大批有质量的陶瓷艺术专著和论文,为提高我国陶瓷美术艺术质量,促进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可循的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邓白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开始思考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陶瓷艺术和文化。他遵照周恩来总理恢复古代名窑制作技艺的指示,参与恢复龙泉青瓷生产,此后又主持成功恢复南宋官窑,使中国陶瓷史上两大名窑得以重生。

邓白与陶瓷厂工人进行生产业务讨论

其中,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影响十分深远。但自康熙以来,其烧造已经绝迹。为了重振龙泉青瓷,1959年邓白多次到浙江龙泉县实地采访,协助浙江轻工业厅做恢复性研究和试制工作,终于使得龙泉青瓷窑恢复生产,并于当年8月成功烧制十年国庆瓷,生产了一批精致的茶具、餐具、花瓶、花盆等青瓷产品,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国庆献礼。

1960年,邓白撰写了《浙江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此后,他的学术研究精力重点转入陶瓷史论领域。1961年,文化部组织编写高等艺术院校教材,邓白与梅健鹰共同编写《中国陶瓷美术史》,并设计专供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使用的龙泉青瓷全套餐具、茶具,由龙泉窑烧制。其中,《中国陶瓷美术史》是国内首部较为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陶瓷美术史的著作,以传统和创新为基点,将中国陶瓷的历史传承和民族审美特征向全社会进行广泛传达,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1963年,他带领工艺美术系师生研究恢复南宋郊坛下官窑青瓷生产,在系内自建的小窑烧制成功。1981年,经过多年全国多个省份陶瓷土调研和陶瓷藏品参观后,他先后与冯先铭等合编《醴陵窑》《中国陶瓷史》,还出版了《中国陶瓷全集(上)》《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纹饰》。

对于邓白的陶瓷研究特点,杨宝霖评论表示:“他的研究方向不是近乎考据的纯粹理论,而是有强烈的价值观。他的研究和撰述,有时代与社会艺术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对古籍的爬梳整理,与实物对照研究,写出了有现实意义的论文。”

1976年,邓白在家乡东莞作画

邓白还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首个陶瓷美术专业,并招收了中国首批“中国陶瓷史”博士研究生。1960年在邓白先生的引领下,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创建陶瓷美术专业和陶瓷实验厂。1983年文化部召开专家会议,决定浙江美术学院招收博士生,邓白成为我国高等美术学院首名陶瓷史论博士生导师,率先招收陶瓷专业博士。1987年邓白的博士生熊寥的毕业论文《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质》,被国家教委和文化部认为是敢于突破前人,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尝试,有独到见解,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熊寥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荣誉称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938年10月,日寇攻陷石龙、虎门,奋战在抗日救亡宣传一线的邓白无奈远离故土。那年他才32岁,此后辗转各地,一去六十载。他一生为抗日救亡,为祖国的美术事业、教育事业、陶瓷事业默默贡献,直到86岁高龄才正式退休,91岁才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生活。

2003年8月23日17时05分,邓白在东莞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8岁。故乡东莞,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归宿,而旨亭街,承载着他的记忆,也接收了他的荣耀。他成为旨亭街的文化记忆,也成为滋养东莞文脉的能量来源。

 

参考资料:《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东莞历史名人》《旨亭街: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东莞历代名人·学人卷》《东莞学人|邓白:延寿期为看四化著书端为振中华》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沈汉炎、《文化周末》及东莞日报资料图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专题编辑:王晨征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东莞日报及《文化周末》资料图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