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时光|留住孩子心底的琴声
i东莞 2021-09-30 14:00:31

双减之下,孩子有了更多发展个人兴趣的时间,弹琴画画打球,听起来都是轻松快乐和闲情逸致,但如何才能不给兴趣加压,不让兴趣被套牢,很值得思考。

《心底的琴声》主题显而易见和音乐有关,书的作者是彼得·雷诺兹。他的绘本《点》实在是深得我心,堪称教育哲学典范,《点》的主题是绘画学习,我内心里期待他写出全学科的系列教育故事。

《心底的琴声》从一架在客厅闲置多年的钢琴开始。小主人拉杰有一天主动敲响了琴键,他很享受这个声音,于是一直兴致勃勃地弹。他能让音符流动,好听的音乐打动了爸爸,爸爸觉得儿子有天赋,于是请来了一位钢琴老师。

这像极了当下很多父母的心思,孩子有兴趣,可能还有点天赋,那就学啊。

音乐老师带来了琴谱,在拉杰看来,那些音符像动物园里关在栅栏里的各种动物。画面太形象了,原本在拉杰心里自由流淌的音乐像被囚禁了。

拉杰很乖,勤奋识谱练琴,会弹的曲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但他感觉越来越疲惫,终有一天再也不想弹琴。钢琴又一声不响了。房间恢复了寂静。

这是一个成功地用兴趣培训浇灭了兴趣的故事。这样的例子在身边并不缺乏:“孩子只在钢琴班里弹琴,自家的琴碰也不碰”“以前很喜欢画画,随手就会画,上了画画班以后,反倒再也不主动画了”……

不少父母觉得,“孩子自己说想学这个”“看到别人学也想学”“我没想让他专业发展,就是给点素养”“将来班上表演才艺,一项都不会很难看的”……现实如此,潮流如此,不自觉中,几乎每个小孩都成为兴趣班的常客。

印象深的是我家小孩四五岁时,本来每天晚上在公园有一群小朋友自由游戏玩耍,忽然有一阵,大部分小朋友消失了,原因是,附近新开了一家钢琴班,开业报名有优惠。这很难让人相信,每个小孩都正好有兴趣,真正有兴趣。估计不乏有家长抱着“优惠,买点课试试,万一孩子喜欢呢”的心态,和“双11剁手并无太大差别。

大家都知道,技多不压身,你有我也有。却没有考虑,孩子也许还没反应过来音乐的乐趣是什么,也许兴趣的小苗刚刚萌芽,还消受不了倾盆大水的浇灌和过度的营养,然后一通密集的课程学下来,热情被慢慢浇灭了。

多年以后,拉杰在城里工作,他的职业当然不是音乐。某天爸爸生病了,拉杰赶回家,爸爸让他弹一首曲子,他弹了好几段,爸爸都说不对,直到他弹起多年前他最初弹奏的那首无名曲,那是他心底的琴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底的琴声吧,那琴声也许在某一刻自己可以弹奏出来,也许是某天被一首戚戚焉的乐曲唤醒和落泪,与音乐两相悦的快乐每个人都天然拥有,对音乐和绘画的感受力,会跟随人的见识与经历一路生长。

兴趣需要滋养,热爱需要保护,在提高才艺指数和保护感受力之间,需要家长再耐心一点,并进行微妙的平衡。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依然有热爱是多么宝贵。

文字:段利华 图片:段利华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