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缅怀正坑十八烈士后,由东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政治动员办公室、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莞百年国防史巡礼”专栏第九期来到位于高埗镇的李云祥烈士墓前,深切缅怀抗美援朝烈士,弘扬不朽精神。
白露时节,岭南大地,松柏葱郁对云天。高埗镇上江城村民兵营营长李志成,驻足李云祥烈士墓前,英雄“用生命掩护坦克前进掩蔽”的事迹,再一次浮现于他脑海中。
烈士,倒下了仍是一座丰碑,英魂不朽。70余年前,许多东莞优秀儿女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千山万水,在朝鲜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涌现出了一批战斗英雄,李云祥、张志明等30余名莞邑热血儿女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镌刻在白山黑水间的英名墙上。致敬,最可爱的人!
彼时,爱国支前的热情在东莞的角角落落传递着,在捐献的队伍中,有济川儿童将舞狮一天得款100多元,全部用作捐献。东莞与全国一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群众性运动,极大地升华了莞邑儿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9月2日,志愿军烈士的遗骸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当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我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新华社图
1/197653
异国埋忠骨,家乡慰英魂
10多年前,李锦成前往朝鲜拜祭了哥哥李云祥。在烈士陵园,他将家乡的水土洒在那里,并从朝鲜带回了水、土和小草等。返莞后,他将小草种在位于上江城村的李云祥烈士纪念碑旁,让绵长悠远的思念之情,静静生长。
9月7日,东江之畔白露至。记者来到上江城村的李云祥烈士纪念碑前,环顾四周,绿草如茵,和煦的阳光透过葱郁的松柏,洒向烈士纪念碑,也洒向位于朝鲜江原道伊川郡武凌里梨木亭烈士凌园的李云祥烈士墓。历史的烟云,掩不住闪光的记忆。志愿军烈士,永远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2年,正是在这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鼓舞下,李云祥和战友们一批批前赴后继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同年7月,参加志愿军秋季反击作战。
时间倒回至1952年10月5日晚,在朝鲜铁原地区281.2高地的反击战中,我军坦克部队为敌人炮火所阻,指挥部下达死命令:凌晨3时前坦克一定要进入预定掩蔽阵地。李云祥主动向团参谋长请求,让他率领四五名工兵到前沿阵地,用投掷手榴弹、炸药包的响声掩盖坦克的轰鸣,以利坦克开进。经同意后,他即带领人员爬上山顶,将手榴弹、炸药包陆续投出,此举有效引诱敌人转移攻击方向,掩护了坦克的前进。在10月6日的突击战中,我军一举歼敌九千余人、击毁敌坦克四辆、击落敌机三十余架、击伤二十余架。然而李云祥却在前一晚掩护坦克前进中被炮火击中头部、胸部,壮烈牺牲,时年22岁。
战旗美如画,因为英雄的鲜血染红它。197653!这个数字,我们永远记得。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用生命和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李云祥烈士就是其中之一。
异国埋忠骨,家乡慰英魂。据介绍,李云祥牺牲后被葬于朝鲜江原道伊川郡武凌里梨木亭烈士陵园。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以衣冠为塚为其在上江城东江大堤高处建造了一座烈士墓,1989年建立烈士纪念碑,2004年迁入上江城村墓园。2016年9月完成迁移后的第一次修缮,更好地供后人瞻仰。
在高埗镇举行的李云祥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上,李云祥烈士的姐姐李芬说,“李云祥自小就怀有爱国主义情怀,14岁投身革命,22岁在异国战场壮烈牺牲,他的一生一直在战斗,他那不为名不为利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全家上下。”
33
血洒朝鲜,保家卫国
秋后岭南,东江滚滚,榕树葱葱,一派水乡风光。
故乡风雨,魂牵梦绕。在朝鲜战场上,李云祥致信家人,希望寄些江城照片,想看东江、渡头、木船、榕树。然则,他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却为朝鲜留下一座丰碑!放眼全国,他是1/197653。聚焦东莞,有33人被确认为志愿军烈士。李云祥是其中之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少小即有报国志,舞勺之年便戎马。李云祥14岁时投笔从戎成为东江纵队一名少年抗日战士。1946年3月,调到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坦克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坦克兵,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抗美援朝期间,许多东莞优秀儿女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直接抗击美国侵略者。他们当中,一部分是诸如李云祥这样的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参加人民军队的老战士,另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军入伍的新战士。
翻开高埗镇东圃小学《红色记忆》系列连环画,书中如此表述:“10月6日晚,我军发起攻击,复仇的炮弹呼啸着向敌军飞去。敌军2辆坦克被击毁,火力点被摧毁,步兵攻上去了。这次战斗,我军消灭敌人9000多人,击毁4辆坦克,击落、击伤50多架敌机。”该校校长李胜仔满含深情地说,“这辉煌的胜利是许许多多像李云祥这样的英雄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莞邑儿女跨江进,抗美援朝书奇功。
时间回溯至1950年12月1日。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东莞人民积极响应祖国召唤,大批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和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到处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景象。莞邑儿女跨江进,抗美援朝书奇功。据统计,1950年至1954年,东莞平均每年都有50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在1951年军干校的招生中,东莞就有581人被录取。
时至今日,抗美援朝老兵的事迹仍流传在莞邑大地上。
今年3月,在厚街镇“回顾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听抗美援朝老兵讲故事”活动上,8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傅廷贵,再度追忆峥嵘岁月。
“当时我在部队里是通讯员,主要负责侦察敌情。”傅廷贵说,当时形势十分严峻。
在一次侦察敌情时,傅廷贵陷入敌军包围,为了不暴露连队目标,仍装作继续侦察。他说:“敌军以为我们有埋伏,也不动,但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我了,也想俘虏我。其间,我找准时机,赶紧撤退,向连长报告情况。”
因这次战斗,傅廷贵荣立三等功。他说,“我们能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家一致认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没有国就没有家。战斗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的顽强精神,我认为我做到了。”
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东莞籍志愿军指战员发扬家乡反帝斗争的光荣传统,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或立功受奖,或壮烈牺牲。如:华东坦克队共有42名东纵战士,其中,有两位来自高埗镇,一位是低涌村的熊铁英,另一位就是上江城村的李云祥,他们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
25万
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
今年4月1日,东圃小学师生代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高埗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一之、李云祥烈士墓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光荣功绩。全体少先队员绕墓一周,在烈士墓前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寄托哀思,表达对先烈的深切悼念之情。少先队员龚辰愉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呼吁同学们以英雄为榜样,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伫立李云祥烈士墓前良久,毕业于东圃小学的李志成,还记得上述场景,年年都在这里“上演”。
秋高气爽,在蓝天白云下,上江城村显得祥和美丽。离此不远处是东圃小学,学校广场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和革命烈士纪念碑遥相呼应。
“东圃学子凌云志,抗美援朝逐虎狼。贡献青春卫祖国,功垂青史永留芳。”在“纪念李云祥阅览室”,李胜仔介绍,这是东莞抗战老革命陈文慧为李云祥烈士所题。他说:“今天,山河安好,那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奋斗换取的,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前方有诸如李云祥这样的英雄流血牺牲,后方有千千万万人民不懈努力奋斗。
“我们在后方多流一滴汗,人民志愿军就会在前方少流一滴血!”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东莞与全国一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群众性运动,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
在公交战线,石龙火柴厂工人捡拾断折的火柴枝,减少了原材料消耗,每月可得18元,全部用作捐献。
在农村,在完成夏季公粮征收任务的同时,人们还多养猪、鸡,把增加收入的钱用作捐献。
在卫生战线,许多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积极捐献药物
……
1951年,抗美援朝东莞分会发出号召后,人民热烈响应,掀起了捐款捐物热潮。当时,东莞还把捐献武器运动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结合在一起,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线作战。据《东莞新志》记载,至1951年10月,全县人民捐献25万元,超额完成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同时还捐献了一大批物资。它们满载东莞人民的厚谊,跨越山水,抵达抗美援朝战争一线。
特写一
莞籍烈士英名万古流芳
记者走访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然成为全国志愿军烈属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祭台。近日,记者来到此地,瞻仰莞籍烈士遗迹,缅怀先烈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从1950年至1954年间,东莞共有30多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的名字镌刻在英名墙上,万古流芳。
英名墙上烈士英名熠熠生辉
9月15日,沈阳,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金山路50号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微风徐徐,松涛阵阵。正门处墙壁上醒目的“1950”“1953”数字,提醒着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
陵园内,碧草青青,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在阳光的映照下,董必武同志亲笔题写的“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闪闪发光。纪念碑左、右、后面的墓区里,安葬着有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潜伏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还有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杨连弟及团职以上123位抗美援朝烈士。
在纪念碑后面百米远处,是2014年国家修建的下沉式烈士纪念广场的烈士英名墙。在这面高3米、长达130多米半圆形烈士英名墙上,174449个烈士名字按照姓氏逐一排列,密密麻麻地铭刻在黑金沙花岗岩石上。这里还有23246位烈士因重名而没能被全部铭刻上。东莞烈士英名镌刻在英名墙上,万古流芳。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成为了全国各地志愿军烈属们祭奠先烈、寄托哀思的场所。每天都有烈属们不远万里前来,沈阳的市民们也总有人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祭拜。
莞籍英烈牺牲时都二十多岁
翻阅抗美援朝英名录,记者发现东莞籍英烈牺牲时都二十多岁,留下的绝大多数都是不足百字的履历,有的甚至于不知道所属部队番号,更不知道具体牺牲时间,多数都没有标注埋葬之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透露,目前,陵园内除了埋葬了123名英烈外,还埋葬了近年来韩国移交归来的800多名烈士遗骸。其他英烈特别是英名墙上的那19万多名英烈绝大多数都安葬在朝鲜,没有埋葬在沈阳。
梳理英烈名单,记者发现参加革命最早的是邹德全,1942年参加东江游击队,职务最高者为连长陈中岳、张志明、邹德全,其次是排长钟袁进,班长有李玉棠、肖忠明、钟华生、万丽森、陈池、陈满棠,还有参谋李玉祥、文化教员陈翊。其他英烈除了卢洪畴为汽车司机外,其他人员均为战士。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发现在其他英烈子女前往朝鲜寻亲过程中,在朝鲜开城、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期间发现四名东莞烈士陈咸恩、李秀南、李玉棠、方培的墓碑。
特写二
李云祥与“王成”原型
牺牲在朝鲜同一战场
1952年10月5日,中秋节第三天,东莞英烈李云祥牺牲在了朝鲜铁原白马山281.2高地。为了争夺这处高地,无数英雄倒在了这里,包括高呼“向我开炮”《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于树昌也牺牲在这里。
■李云祥烈士纪念碑
1951年6月下旬,坦克第2师3团与高炮营、工兵营率先入朝参战,为装甲兵首批赴朝参战部队,先后配合43、39军作战18次,歼敌1180人,击毁坦克2辆,击伤1辆。
1952年6月25日,李云祥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朝鲜发动了战争两周年纪念日……两年来的战事来回反复的发展,现在保持了相持的势态。我们就在这样的今天,在淮海展开抗美援朝的宣誓大会,在会场上,每个同志都表现了雄赳赳气昂昂的英武气概,每个同志都表现(达)了誓死奋战的决心。我们祖国是世界和平堡垒之一,我们祖国的军队完全有援助朝鲜、保卫世界和平的责任。特别我们共产党员们,更应以国际主义精神,来完成党、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交给自己的责任。关于这,是会场每一个出征的同志都很明白的。
“午后散会,每个人整理自己个人的一切事务。有给家里写告别信,有的将剩余的物资向家里寄或打包留守……总之,每个同志都表现十万分的愉快,庆幸自己能接受这抗美援朝的伟大任务。晚上,天气清朗而闷热,所以大家都难以入睡,谈论着不久将至的行程。”
两天后,李云祥随坦克第2师4团和其他部队作为第二梯队从江苏徐州出发向辽宁进发。6月30日,李云祥所在4团抵达辽宁安东(今丹东)。7月7日,4团进入朝鲜境内抵达铁原,与坦克第3团交接防务。
志愿军装甲兵进入朝鲜后,首先遇到空中威胁和地面难行两大难题。美国空军掌握朝鲜战场的制空权,其飞机肆无忌惮地在我后方狂轰滥炸,由于志愿军防空力量薄弱,白天行军危险性很大,只能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开进。而朝鲜地形山多,道路崎岖狭窄,不便于坦克部队快速机动。志愿军装甲兵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按时到达集结地域。
■高埗镇东圃小学校园里的“纪念李云祥阅览室”
李云祥给家人书信中曾写道:“从新义州到平壤是有铁路的,由于战争的艰险,虽然能行车,但是随时都有被轰炸的可能,所以我们没有铁路行军,西经新义州、泰川、博川这条三级公路(应是抗美援朝才修建成的)。这条路非常险要,都是爬山越岭……一面是悬崖,走得弯弯曲曲的,人在车上都不敢向下俯视……现在这样夏天的朝鲜真和广东一样,松林阵阵,溪水潺潺,真是山清水秀,在山脚下都是稻田。在稻田的中间,就是高粱田……这里的老百姓对我们志愿军很好。当我第一次和朝鲜老百姓接洽的时候,使我回忆起了1944年第一次到客家地方一样。”书信中,他还详细介绍一户朝鲜人家情况。
此后,李云祥还多次给家中写信,写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见闻。
昔日之日记,满是回忆。在朝鲜铁原白马山281.2高地,李云祥牺牲在这里,无数英雄倒在了这里。一直打到停战的前一刻,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73师218团的于树昌就牺牲在281.2高地的争夺战中。
“敌人离我50米……30米……20米……对着我的碉堡开炮!为了祖国,向我开炮!”面对凶恶的敌人,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