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与东莞㉔|记者带你看展之东莞藏容庚文物展:呈现一代学术大家容庚爱国爱乡的博大胸怀
i东莞 2021-09-19 10:04:55

8月5日至11月5日,“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之《“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在可园博物馆举行,展览选取东莞藏容庚文物72件(套)展出,其中有18件文物为首次展出,如容庚临顾胤光摹黄公望《浮岚暖翠图》手卷,以5.7米长卷呈现容庚深厚的艺术造诣;又如《容庚北平日记》原件,从先生的字里行间可窥见其治学态度、收藏经历、友朋交往、生活情趣等,为观众呈现儒雅学者形象之外更加真实而有趣的容庚,亦还原了当时京城学人群体的“民国范”。

本次展览的72件(套)文物从作品和收藏两个角度,展现容庚深厚的学术修养和艺术造诣,并辅以局部场景复原,以容庚生前用过的物件营造温馨的氛围,呈现他儒雅的学者形象及爱国爱乡情怀。

▲罗宇滢塑容庚铜像

名家画像,各时期各有韵味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客厅局部复原场景。该场景参考的是容庚1979年到1983年间曾居住的中山大学东南区1号客厅照片,沙发和茶几是容庚生前所用,墙上这幅照片上,容庚好友商承祚坐的便是这件沙发,这边还挂有容庚晚年三代同堂的全家福。

场景正面悬挂的是题为“晋缶庐”的匾额复制件。“晋缶”是1944年容庚收藏的青铜缶,他十分钟爱这件青铜器,第二天即请篆刻家陶祖光(北溟)题写“晋缶庐”横幅,作为自己的居所名。据亲属回忆,此匾其实很少挂出。因为“晋缶”已于1956年捐给国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被定名为“战国栾书缶”。

本展览分两个展厅,分别展示东莞收藏的容庚作品和他生前收藏品。第一展厅展示东莞藏容庚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其中绘画作品上,有容庚不同时期的形象。比如,1935年由著名画家司徒乔所画的青年时期的素描容庚像,画中的容庚眼神专注,略带威严,严谨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著名画家徐熹所作的容庚画像,画中容庚时年48岁,手持书卷,气质儒雅。容庚77岁时曾在画上自题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表达他一生锲而不舍、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

最后一幅容庚画像是1971年画家吴百如所创作,画中的容庚已经78岁,身着中山装,人物形象显得亲切而俏皮。

“容”归故里展

金文书法作品苍朴典雅

作为金石学家,容庚喜欢临摹商周钟鼎文字,展览中的书法作品基本为此类。如,金文七言联书《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如1930年容庚为妹妹容媛所写的《临颂簋铭》,容媛在兄长的影响下投身学术,自1930年开始长期担任燕京学社的秘书工作,后编撰了《金石书目录》等学术著作,是我国著名的金石目录学家、民俗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容庚晚年为东莞博物馆所书金文书法《牧师父簋铭文轴》。该作品铭文中最后一句是“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子孙永宝用”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常用铭文,意思是希望这件器物能够永世流传,后世子孙能一直珍视和铭记祖先的功德与荣耀。容庚书写这段铭文送给东莞博物馆饱含深意,他希望该馆能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据悉,目前东莞博物馆正在筹建新馆,拟用容庚题写的“东莞博物馆”作为新馆的馆名,既是纪念,也是鞭策。

容庚的书法造诣很高,其金文书法尤其突出,这与其学术研究形影不离。他八十余年笔耕不辍,书艺已融入生命之中,广涉篆、隶、楷、行、草各体。尤其是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济,内含法度,有清苍质朴之美。尽管他说自己“未习唐宋行狎之书,差幸识商周古文之字”,而实际上他的晋唐小楷也写得非常出色,严谨端整,干净利落,给人以雍容安详的感觉。

其实,除书法外,容庚对书法、帖学深有研究。其《鸟书考》首次对鸟虫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开辟了依据实际文物研究这种书体的途径”。《飞白考》则从书体的开创,流传及重要书家,详加稽考,是其研究“飞白”书体的集大成之作。《从帖目》汇集了容庚毕生收集和过目的从帖,考证了各种法帖的真伪和源流,堪称集大成的帖学巨著,是后人研究历代丛帖的重要参考书。《淳化阁法帖》考被称为“法帖之祖”的丛帖的问题进行彻底的论析和详细校勘,成为研究古帖的典范之作。

容庚临容祖椿山石花卉图镜心

偏爱文人画,作品端庄清逸

容庚一生致力于学术,尤精于金石之学,书画、碑帖均有涉猎。绘画上,他儿时受从叔容祖椿书画艺术启蒙,自幼通读画史画论,对传统书画保持浓厚兴趣,其绘画师古,遍临历代名家画作,所作山水,用笔疏朗,意境恬静清逸;所作“没骨”花鸟,清丽脱俗,素雅端庄。值得一提的是,容祖椿师从岭南画派开山鼻祖“二居”中的居廉,与高剑父、陈树人是同门,本次展览中,容庚嫡孙容国濂为本次“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捐赠的《容庚临容祖椿山石花卉图》镜心,“居派”风格明显,可以说,从容庚绘画的传承上,与岭南画派有很深的渊源。

容庚学画中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重临摹,偏爱意境恬淡清雅的文人画。尤其是北平沦陷之后,容庚在无聊苦闷之际,曾大量临摹古画以消遣度日,七年之间先后临摹得画百卷轴。他自己谦虚说道:“临摹之如小儿仿本,略得形似而已。”其实容庚临摹的功力极深,从他所临柯九思、黄公望、戴进、沈周、张宏、“四王”等人作品来看,其笔墨功力绝不在当时的一些职业画家之下。

通过本次展览,观众可以在家门口近距离欣赏容庚的临仿唐寅的《双树轴》、文徵明的《静坐参禅图》、张宏溪的《山无尽图》手卷、顾正谊的《山溪秋爽图》等名家的绘画作品。其中,他临仿浙江画派开创者戴进的《湖山结夏图》轴,被认为是容庚绘画中的精品。

尤其是这一幅首次展出的容庚临仿的《浮岚暖翠图》手卷。画的原作是黄公望,容庚临摹的是明末画家顾胤光的摹本。黄公望是著名的《富春山居图》作者。容庚非常欣赏黄公望的画作。容庚在日记中记录花了六天时间临摹此画,并留下一段长跋,跋中详细记录了顾胤光的生平以及这幅画的流转。这在容庚的书画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

▲四足青铜斝

容庚收藏与治学密切相关

第二展厅主要展示东莞藏容庚生前的收藏品。容庚的收藏和治学密切相关,可谓“以学治藏,以藏益学”。容庚在《颂斋书画小记》自序中提及个人的购藏思路,大致是“人弃我取,以小博大”。

书画是容庚收藏的大宗,计有1000多件。容庚收藏书画不追时髦,喜欢收藏文人和乡人画作。展览通柜展示了容庚收藏祖父容鹤龄、外祖父邓蓉镜的书画作品。此外还特别展示了容庚亲自整理的祖父写给父亲的家书和亲笔题签。这些家书收录在《颂斋书画小记》里,可见书香门第风范传承。

展览中有一组表现容庚治学著书的书画作品,是容庚的书画友人所作,时间跨度近30年,都命名为《颂斋著书图》。第一幅是诗人、书画家郦承铨所作,上有清末探花商衍鎏题诗,概括了容庚的治学渊源,诗中的“邓公”指邓尔雅。商衍鎏是容庚好友商承祚的父亲,著名的书法家。此外,容庚还十分注意收藏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和优秀书画家作品。展览中便有其收藏师友黄节、顾颉刚、于省吾的书法作品。他们在学术上互相促进,志趣也十分相投。

容庚收藏始于青铜器,其中容国濂此次捐赠的两件家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颇为显眼,一件是商代晚期四足青铜斝,内壁有铭文“白(伯)贝乍(作)旅斝”,另一件是商代晚期青铜簋,簋壁底有象形纹饰及铭文“受辛”。

《容庚北平日记》

《容庚北平日记》原件首次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策展方还参考容庚晚年的照片对他书房进行了局部复原。现场这张简陋的书桌及靠墙的书架是他生前使用过的。据悉,容庚曾在南归广州后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五千卷金石书室”,但在1980年时他将一万多册藏书全部捐给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正如《陋室铭》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桌面上有策展方为观众展出了容庚三部学术代表作。其中《商周彝器通考》是他生前所用,上有大量容庚的亲笔批校文字。有趣的是,容庚不仅研究金文,还曾研究汉字简化问题。1936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了《简体字典》,对4000多个常用汉字进行系统简化设计。展览中,就有容国濂为此次展览提供的容庚编撰的这个版本的《简体字典》。

北京治学时期是容庚的学术高峰期,其间留下16册日记,时间跨度从1925年到1946年,记录了他二十余年治学生涯,具有极高的学术及史料价值。这批日记被亲属妥善保存,于2019年由夏和顺老师整理、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发行。本次展览策展方得到容国濂的大力支持,特别提供了5册北平日记原件以供展览。这是容庚的日记原件首次展出。

这些日记本有鲜明时代感,由当时商务印书馆印行,封面上印有“自由日记”或“国民日记”字样。日记里记录了大量容庚治学和交游的情况,也有许多与东莞相关的人和事。比如,1932年1月30日,容庚记录了为东莞博物图书馆募捐并代购图书一事。可见,容庚虽身居外地,但始终关注家乡。

青铜簋

“容”归故里,是文物最好的归属

容庚一生勤俭持家,为国收藏。晚年时以“文物乃国家之公器”,将毕生所藏陆续捐给国家。他辞世后,子女后人遵循遗训,陆续将其生前未及捐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2019年,容庚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自刻、他人刻和收藏的177枚容庚藏印。次年再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容庚书画作品5件,摄影图片文献78件以及容庚《颂斋藏印》原钤印谱一函四册。

据各受捐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容庚及其家属先后捐赠青铜器200余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套,古籍善本1万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千余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多,世所罕见,为国家文化集藏与积淀,做出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容庚自1922年离莞后,客居北京、广州达六十年,但始终不忘家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容庚及其亲属先后五次向东莞捐赠图书、著述手稿、书画、青铜器及其所用物品等300余件(套)。而本次“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中,以容庚嫡孙容国濂为代表的容庚亲属再次为东莞市博物馆捐献了各类物品12件(套)计13件,其中商代晚期四足青铜斝、商代晚期青铜簋等带铭文的青铜器十分珍贵。此外,受到本次“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感染和触动,容庚先生外甥、容娴何伯龙亲属代表何钢日前主动联系“容庚与东莞”策展组,将容庚、容肇祖、商承祚先生等相关作品藏品12件(套)计13件捐赠东莞。正如何钢所言,“容”归故里,是文物最好的归属。这些文物充分体现了容庚亲属秉承遗训家风,无私捐赠的淳淳厚德。

在回顾九十年来容庚及其亲属向家乡东莞捐赠的点滴往事时,有两张证书颇为显眼,一为1956年文化部为容庚所颁发褒奖状,那年容庚将20件商周至元代青铜器捐国家。另一张是1978年广州文物管理处向容庚颁发的奖状,那年容庚将997张书画捐予广州美术馆,即广州艺术博物院。最后,工作人员还特别展示本次容国濂捐赠的一个漆木箱。这是容庚生前曾用来放置书画藏品的木箱。如今,这个箱子空空如也,却承载着容庚“聚实不易,散则何难”无私、博大的学者胸怀。

文字:沈汉炎 图片:李梦颖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