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东莞”建设提质加速,改革步伐不曾停歇。东莞教育,也正以领跑者的姿态,与这座城市共谋高质量发展之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东莞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义务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集团化办学、民办学校委托管理、品牌学校培育、“莞式慕课”改革等创新项目深入人心。尤其是去年以来,相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优化招生入学制度、细化教育资源配置、简化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申请流程、强化“双减”政策落地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频获市民点赞。
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未来,东莞将继续突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落实好“1+12”行动计划,破解影响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积极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打造品质教育,增进民生福祉。
▲南城阳光第六小学的学生在课室享用校内午餐
优化学生学习成长环境
全力破解上学难、接送难、看护难
从民校招生入学笔试到面谈再到摇号录取、从“唯分数论”到五育并举、从遍地开花的校外学科辅导机构到好评如潮的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如今,难见家长通宵排队顶着烈日为孩子报名入学的场景,取之而来的是数据多“跑路”、家长少“跑腿”,中小学生书包减重、笑容增多,教育综合改革带来诸多可喜变化。
“六年前,大宝准备小升初,我们给他报名了东莞一所高端民办学校,当时需要入学考试,我家孩子基础比其他孩子要差些,最后学校没录取上,只能在家附近找了一所中低收费的民校入读。现在不一样了,今年,小宝通过民校摇号录取,顺利进入满意的学校。”提及两个孩子入学时的择校场景,家住东坑镇的蔡先生感慨道。从2020年4月起,东莞规范民校招生行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同步招生,民校不得以面试、面谈、测评、人机对话、简历材料等方式为依据“掐尖”招生、提前招生。今年,东莞再次优化报名流程、民办学校志愿填报数量、民办学校志愿录取规则、电脑派位方式等。
▲松山湖中心小学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
不仅是规范义务教育中小学招生入学制度,近年来,东莞还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前不久,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与优化设计的实施意见》,对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业管理、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进一步进行规范,切实有力强化“双减行动”。“从家门口搭校车,就踏上了小学生之路。现在孩子读书幸福多了,优美的校园环境,用心的学校老师,有校内午餐午休,‘双减’政策下还有课后服务,简直是职场家长的黄金搭档。”面对新政策,今年9月将孩子送入小学一年级的东莞家长孔女士难掩欣喜之情。
“双减行动”启动以来,东莞各镇街(园区)、各学校积极行动,整治无证校外培训机构、优化学校课程安排、丰富学生课后服务、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东莞全市219所公办小学均可提供430课后服务,实现100%的课后服务全覆盖。目前,我市接受课后服务的公办小学在校生已超过9万人。
▲南城阳光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上体育课
多管齐下提升教育品质
持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去年,一场覆盖全市教育系统的大调研活动开展,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师队伍建设到教育评价改革,系列制约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浮出水面。“破解之策就在于改革创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说道。
经过一场持续而深刻的大调研,东莞随即出台教育“1+12”行动计划,并着力提升教育系统党建、五育融合、学位供给、结构优化、服务发展、师资建设、教育治理和综合改革等八大品质。
教育与城市共生共荣,改革与提质相融并进。近年来,东莞打出“组合拳”,狠抓提质,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集团化办学结硕果,很开心看到师生越来越优秀,学校越办越好。”东莞中学初中部麻涌古梅一中执行校长舒妙珠说道。2020至2021学年,该校被评为“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成效教学改革项目优秀学校”、被认定为“广东省绿色学校”、上榜“东莞市第三批品牌学校培育对象”“东莞市首批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堂实验学校”等。喜人的成绩背后,离不开集团化办学的强势助力。2019年6月,东莞中学初中部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两年时间下来,谈及学校发生的变化,古梅一中师生如数家珍:学校升级改造,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师结对帮扶,教学教研稳步提升。舒妙珠告诉记者,集团化办学开展后,东莞中学初中部派出13名骨干教师进驻古梅一中,其中不乏南粤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针对当时该校教师活力不足、评级存在困难等情况,广纳特聘教师、成立教研基金奖励优秀教师、邀请专家进校园、加强与龙头学校交流合作,多项帮扶举措下,古梅一中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明显提升。
如果说集团化办学不断为成员学校“输血”,那么,品牌学校则促使学校长期“活血”。东莞现有120所品牌学校及品牌学校培育对象,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品牌学校的打造,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效突出、社会口碑良好的品牌学校将成为标杆,引领全市学校齐头并进,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20年以来,东莞教育提质还迈出坚实的一步——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的未来学校正式亮相。松山湖未来学校初现莞邑大地,直指东莞教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习评价方式方法不够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不够丰富等多项教育教学痛点难点。市教育局表示,松山湖未来学校将打造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校,通过体制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高质量发展特征的教育新生态。
▲横沥中学举行慕课教学开放日,学生正在上课
“互联网+教育”多点开花
助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东莞百万中小学生居家学习。为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从2月10日开始,东莞市第一中学依托慕课平台,采用“教师备课连载式,学生听课点播制”模式,先后推出30门线上慕课,确保了疫情期间全校所有学生没有落下一节课。与东莞市第一中学一样,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多元化的智慧课堂的学校在东莞星罗棋布。
不仅仅是疫情期间,日常课堂中,借助“莞式慕课”我市这项信息化教学改革行动,东莞师生尤其是薄弱学校受益颇多。“莞式慕课”创新打造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双师教学以及翻转课堂,“阶梯式”教学模式促使传统课堂更新迭代,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在长安振安学校双师教学课堂上,老师会同步播放长安实验小学课堂片段,振安学校的孩子们,还可以与松山湖实验中学进行远程同步平板电脑上课。可以说,东莞在全市统筹建设起“一体化”优质教学资源,有效缓解公民办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AI全科教师“华君”给石碣的小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
以一系列“互联网+教育”战略来促进东莞教育水平均衡发展。一方面进行慕课改革,另一方面构筑起网络学习空间,汇聚海量学习资源,包括各类数字化教学素材36万多条、教学资源60万条、百度文库文档2亿个、优质慕课2900门等等,实现“一人一号一网”方便快捷获取。同时,打造家校沟通平台“微课掌上通”,广受师生、家长好评。“我们是中低收费民办学校,教学设备较为陈旧,教师素养有待提高,这些难题始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东莞一民校教师告诉记者,其来莞工作十多年,见证了东莞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深刻感受到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的变化。“市教育局统一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教师登录进去,便可获取各级各类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运用到备课、教学教研、学生测验等多个环节”。事实上,针对民办薄弱学校教师帮扶,借助信息化平台,东莞出台多项举措。譬如,“公托民”之下,公办龙头学校教师与民校被帮扶教师结成“一对一”帮带对子,被帮扶教师可在线上发布教案初稿,龙头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又如,优质公办学校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其他学校教师纷纷学习,以点带面,从优质到薄弱、从市区到镇区进行教育资源辐射。
今年,《东莞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提出要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性推进区域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理念、教学工具、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等综合改革实验,东莞正以时不待我之决心促进学校育人模式转型和优质特色发展。
时代巨轮滚滚前行,东莞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其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风雨兼程、抢抓机遇,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品质教育落地落实,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