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教室、多功能智能黑板、护眼LED照明灯,图书馆、室内篮球馆、舞蹈室、心理室一应俱全……近日,新建的南城阳光第十小学正式投用,350名新生从这里开启了求学生涯。
得益于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在这几天返校的百万学子中,不少人成为“幸运儿”,在家门口便能上新建学校、享受优质教育。
即将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时代”,教育是东莞支撑当下、决胜未来的关键一环。

■作为东莞教育扩容提质重大项目之一,南城阳光第十小学迎来300多名一年级新生。

▲9月1日,小朋友开心返学,踏入南城奥维斯幼儿园。

▲9月1日,南城阳光第二小学迎来新生,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东莞坚定不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优先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扩容提质工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东莞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湾区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育,不仅为东莞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也激发了这座城市的新活力,必将与万亿GDP、千万人口之城一起高质量成长、发展。
“一把手”挂帅高位推进
东莞对教育发展重视力度空前
曾是英国散裂中子源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卢瑟福实验室百年来第一位女性华人首席科学家,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曾无数次被问及为何回国,为何落户东莞。在东莞“有平台、有资金、有政策”三个优势背后,松山湖的优质教育功不可没,她再无后顾之忧,带着孩子举家回国,实现自己的科技报国理想。张书彦的故事,只是东莞教育助力城市发展,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一个缩影。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城市强。当前,东莞面临“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建设发展,各个城市之间将面临一场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优质企业进不进驻,高端人才扎不扎根,城市环境是关键所在,教育水平是决定因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说,东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优先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作为有效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9月1日,松山湖第一小学的学生开心返校。
针对现阶段教育投建和学位供给瓶颈问题,2020年3月,东莞正式推出“一号文两攻坚”,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投入约300亿元,用5年推动新建改扩建231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4.24万个,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办学位需求,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为全力推进千日攻坚行动,东莞市政府成立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总指挥部,肖亚非任总指挥长,全面加强统筹协调、督导推进等工作,“要按战时体制合力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工作,以对广大市民、对东莞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完成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任务。”
东莞明确要求,各镇街作为责任主体,要把公办中小学建设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东莞市政府还设立10亿元公办中小学校建设项目补助资金,采用竞争性激励措施,提升各园区、镇街新扩建公办中小学的积极性。寮步、大朗、南城、东城等镇街开展教育扩容提质“竞赛”,在学校建设资金、工程进度等方面你追我赶。东莞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已形成了全市域发动、全链条支撑、全覆盖培训、全方位提升的格局,形成了全民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态势。


▲今年新建成投用的南城阳光第十小学

▲东莞市麻涌中学改扩建项目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改扩建项目
2021年1月13日,东莞高规格召开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大会。明确将“打造品质教育”作为“十四五”时期东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战略,以“扩容提质”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提升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
2021年1月14日,东莞教育系统云晚会上,东莞市领导专程给全市教育工作者送上寄语,“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奋力攻坚,努力让品质教育成为东莞的闪亮名片,成为全体市民的一份骄傲。”
从顶层部署、高位推进,启动教育千日攻坚行动、召开品质教育大会、推动教育扩容提质,科学谋划“十四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近年来东莞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力度空前,充分体现了东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为东莞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财政投入持续多年排第一
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2021年9月1日,东莞百万中小学生开学。走访饭堂、课室、心理咨询室、校医室等场所,了解学校疫情防控、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的身影出现在东莞中学南城学校,用脚步丈量着东莞教育,用心贴近老百姓的牵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东莞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东莞家长来说,整个8月好消息接踵而至。
8月5日,东莞中学(初中校区)正式动工,明年9月启用;8月12日,塘厦第二实验小学等7所学校完工;8月18日,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等8所学校改扩建项目集中交付……这些学校中,覆盖了公办小学、初中、普高、职校。
来自市教育局数据显示,今年9月开学,全市共有35所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学校正式投用,释放约3.7万个公办学位。这也是近年来,东莞在秋季开学最大手笔的公办学位释放。

▲2021年8月18日上午,东莞市8所改扩建学校项目集中移交仪式在市第八高级中学校区内举行,图为第八中学全景图

▲图为第八中学学生宿舍

▲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改扩建项目

▲东莞市万江中学改扩建项目
这背后,是东莞对教育大手笔的投入。东莞各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连续多年排在第一位。
来看几组数据。2020年,东莞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95.16亿元,较上年增长8.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3.22%,为最大支出;全市财政性投入206.2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77.8%。
东莞教育投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以2019年为例,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79.36亿元,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为20.78%,居珠三角九市第2名。
2017年起,东莞对通过积分制入学方式但未能安排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实施学位补贴,截至2020年底我市两级财政累计发放补贴13.3亿元。至2020年底,我市共有13.4万名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24.5万名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领取学位补贴,人数占比达到50.07%,占比是2016年的2.1倍,提升了26.69个百分点,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民办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达50%的省定目标。

▲9月1日,新建的嘉荣外国语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心地参加开学典礼

▲2021年暑假,南城阳光第八小学开设了暑托班,老师为孩子答疑解惑。
受新型城镇化推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和户籍政策改革等因素,导致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兼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人才的加剧吸引和聚集,东莞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作为“民生五位”中的学位难题,摆在了东莞面前。当前,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50%,留给教育的用地少之又少且审批繁琐。
如何克服土地紧缺的资源掣肘?东莞建立了两项制度。包括建立高中教育用地保障机制,保障公办高中阶段教育用地;建立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出让联动机制,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到2021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不能满足户籍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的,该镇街(园区)被划入“红区”,下一年不得出让商住用地。
保障“人人有书读”,还要让“人人读好书”。东莞注重教育扩容与教育提质并举,满足家长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来,东莞全面推进教育提质发展。激励中小学名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目前已组建40个教育集团,大力推进120所品牌学校培育工作,与中国教科院合作高标准筹建松山湖未来学校,“莞式慕课”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集团化”带动一批、“品牌化”培育一批、“优质化”扶持一批、“未来化”引领一批、“信息化”提升一批、“高端化”推动一批,实现全市教育内涵品质全方位提升。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加速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东莞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松山湖未来学校效果图

▲2021年4月22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奠基仪式举行。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设计图 市大学筹建办供图
敢于举全市之力跨越常规政策设计,从城市发展的未来出发,借助教育提升城市发展的公共服务、人才和科创支撑,展现的是东莞这座城市的为民担当和情怀,更是一座城市的深层关怀和规划魄力。
落实教师待遇,尊师重教成城市基因
“既能手握面包,又有仰望星空的机会”
东莞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城市,也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城市。每年的教师节,东莞市领导都会亲临教育一线,向广大教师送上亲切慰问和美好祝愿。
2018年教师节,肖亚非率队到东城街道光大新亚外国语学校看望一线教师;2019年教师节,他又率队到万江街道万江第二小学和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慰问教师代表和教职员工;2020年教师节,他再次率队到南城街道和莞城街道,看望慰问退休老教师和支教教师。
2017年,东莞启动了“最美教师”评选,两年一届。至今,已评选出三届“最美教师”,“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已蔚然成风。他们是东莞教育行业标杆,激励了东莞无数教育工作者前进。
肖亚非曾说:“教师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是推动东莞发展的城市英雄。”这是一座城市对教师职业的最高礼赞,教师更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两年前,东莞发布《东莞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明确要完善中小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加强中小学校临聘教师管理,所需人员经费由本级财政核拨。
实施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100至1250元,至今共发放140767人次,近3亿元,有效提升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
东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教师待遇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深入落实教师待遇,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
去年9月,25岁的丁睿从北大毕业后,放弃了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机会,拒绝了国企、金融公司、科技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毅然走进东莞校园当起一名老师。
“东莞整个城市非常年轻有活力,我对它未来发展前景很看好,加上又是我喜欢的教育领域,意想不到的天作之合。”丁睿说,父母都很支持他的决定。
东莞学校开出的待遇,“绝对能让你‘既能手握面包,又有仰望星空的机会’。”丁睿说。
丁睿并不是特例。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东莞教师队伍。人才汇聚已形成“发展气场”。近年来,东莞专任教师学历水平大幅提升。至2020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较2015年分别提升了22.83%、26.47%和11.77%。普通高中和中职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较2015年分别提升11.62%、10.85%。

▲南城阳光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上课
高素质的教育品质和城市品质提升相辅相成。城市品质提升,可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东莞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