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开放,服贸会上释放出这些信号
新华社 2021-09-04 19:15:17

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金融领域未来如何高水平开放?北京在金融开放方面将推出哪些务实举措?

4日举行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受到各方关注,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等释放出下一步金融开放的重要信号。

▲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现场(论坛主办方供图)

“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经完全取消,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外资展业享受国民待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增持包括股票、债券、存贷款在内的境内人民币资产共计1.27万亿元。

他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监管政策,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

“2018年以来,金融领域共推出50多项开放措施,新设各类外资银行保险机构100多家,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说,将营造公平营商环境,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共赢;引进国际优质金融资源,丰富创新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稳步实施金融业“走出去”,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化布局,强化服务;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推动国内外监管规则标准互认。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未来重点在哪?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落实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便利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进一步发挥香港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丰富沪深港通标的,稳妥做好在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切实维护跨境投融资活动的正常秩序,创造可预期的监管和制度环境。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介绍,将继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水平,支持境内境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持续优化金融环境。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管理。进一步丰富外汇市场的产品和境内外的参加主体,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的基础设施体系。

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表示,未来要优化提升首都在金融领域的决策监管、资产管控、支付结算、信息发布、标准制定、国际交往等核心功能,更好服务保障国家重大金融战略和政策实施,支持重要基础设施在北京布局,支持各大金融机构总部提升功能,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来北京发展,搭建多元共赢的国际金融合作治理平台。

文字:刘慧 谭谟晓 王晓洁 王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