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滋味:厚街手工蛋卷,最是那一口松化的“老”味道
i东莞 2021-09-03 16:29:46

蛋卷是一种具有岭南食品标签的特色传统美食,它和糖果、月饼均为广东地区最受大众欢迎的中秋礼之一。如今市面上销售的蛋卷多为流水线出产的机制蛋卷,虽然这种蛋卷和手工蛋卷对于普通食客来说,口感几乎无差别,但对于吃着手工蛋卷长大的“老东莞”来说,手工亲制蛋卷的松化和蛋香,是机制蛋卷绝对无法比拟的。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点,记者找到目前少数仍坚持手工制作蛋卷的食品厂,跟随有着25年手工蛋卷制作经验的工人伍细珍的敏捷操作,带我们穿梭时空,回到上世纪90年代,尝一口当时最时髦的味道——传统手制厚街蛋卷。

始于1972年,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

东莞人喜爱蛋卷,这其中又以厚街的蛋卷最为闻名。谈到目前仍保留手工制作蛋卷的食品厂,当地人首先推荐明华食品厂有限公司。据该公司董事长余立新介绍,该公司前身为厚街食品厂,始于1958年,早期生产各种广式点心,除了蛋卷,还有月饼和腊肠等,在众多食品当中,最受厚街及东莞市民喜爱的就是手工制作的蛋卷,因为它不仅适合逢年过节时用于亲友间的赠礼,也适合日常生活中随手拿来就吃。

“真正开始研发和生产蛋卷,是在1972年。”据余立新介绍,当时蛋卷受生产工具的限制,较难掌控温度,一不小心就会烫过头,变得焦糊,或是还未成形,就在卷制的过程中折断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工人制作手法的相差,造型也不均衡,有的还会因为温度的差异导致蛋卷的色泽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有的偏浅黄,有的颜色则偏深一些。

说到手制蛋卷的黄金时代,余立新说,那一定是上世纪90年代。据其回忆,当时除了本地人购买蛋卷,还有一大批蛋卷销往港澳台,受到一致好评。

“有不少老顾客真是吃着这个蛋卷长大的,前不久就有老顾客带着父亲、孩子和孙子来厂里买蛋卷,他说家里四代人都爱吃这个蛋卷。”余立新说,像这位老顾客一样来买蛋卷的人不在少数,大部分顾客都说这个味道是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其他蛋卷无法取代。

鼎盛时期,最多有50多名工人同时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工具也升级,工人技术同时得到统一培训和提升。上世纪90年代,厂里出产的手工蛋卷已拥有外形整齐划一,口感一致的特点。余立新介绍说,当时最鼎盛的时候,厂里有50多名蛋卷工同时生产,相比较当时的工人收入,受蛋卷畅销的影响,蛋卷工人的收入也更高出不少,这也使得这个岗位成为当时的抢手岗位。

“当时要在正式参与生产前,工人需要经过岗前培训,甚至有的需要经过半年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即便如此,蛋卷工种仍是最抢手的工作之一。

伍细珍正是最早一批加入并坚守至今的蛋卷工人之一,在岗25年,说到这份工作她颇显含羞地说:“做习惯了,不知不觉就做了这么多年,别的技术也没有,主要靠这门技术生活。”

看着她一边打开饼夹,娴熟地倒上蛋液,一边迅速卷起蛋卷,整个过程在几秒钟时间内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功夫,就能看到她身边的盘子里做好的蛋卷堆成小山。

后辈怕吃苦,面临招工难等困难

说到手工蛋卷生产的难点,伍细珍介绍说,是对发热板温度和卷蛋卷速度的掌控。因为发热板温度在180℃-195℃之间,两块发热板需要将蛋液加热制恰到好处的程度取出,并迅速卷成卷,什么时候盖上发热板,什么时候卷蛋卷,这些关键的时间点都全凭经验积累和判断,加热不够,蛋液颜色太浅,不能卷成形,加热时间太久,蛋皮又会焦黑。

此外,还要靠经验将蛋饼卷成外形一致的蛋卷形状,不能太粗,又不能太细,恰恰好约为1.5公分直径的筒状为最佳。这看似简单的生产过程,却无不包含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默契。

余立新说,进入2000年后,机器逐渐取代了人工生产,目前仅有10人左右还在坚持手工生产蛋卷,按照当下到年前旺季时期计算,一天下来手工蛋卷的产量也仅有20箱左右,约200多盒,几乎是一上市就被抢完。

谈到手工蛋卷和机制蛋卷的区别,厂里有着32年蛋卷制粉工作经验的工人周蜜雄介绍说,原材料方面,手工蛋卷用料里蛋液添加得更多一些,通过手制出产的蛋卷口感更松化,蛋香味会更浓一些,但他也遗憾地表示,虽然大众都喜爱手工蛋卷,但由于产量有限,目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除了产量有限外,招工难更是当下让余立新最犯愁的难题,他无耐地说,因为蛋卷生产要在无风的条件下生产,加上加热板的温度很高,穿着工作服的工人经常需要忍受全身汗湿的难受,再加上工作相对单调,说到手工蛋卷的未来发展,他感叹着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肯定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了,太辛苦,以后还有没有得吃也很难说!”说着,他拿给记者一根手工蛋卷,“珍惜当下,趁现在还能吃到,多吃一根吧!”

文字:冯静 图片:曹雪琴 视频:曹雪琴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