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与东莞⑭:金石成其名,彝鼎铸其功,这两部书,见证容庚的学术高峰
i东莞 2021-08-12 19:43:38

对于普通人而言,3000多年前的商周距离现在,已经是太遥远的历史,或许能聊一聊的,就是武王伐纣、妲己乱纣等历史或演义故事。但对于古文学家、考古学家而言,古老的文化有着致命的诱惑。

▲《金石编》手稿

成长在东莞的学术大家容庚,却对商周的文字有着无法自拔的热爱,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商周文化,终成一名集大成者——你或许可以不去深入了解商周的文化有多灿烂,但作为东莞人,你应该知道容庚这位大家,对于商周文字、青铜器学新体系的深远影响。

▲《北平日记》中容庚编撰《商周彝器通考》

学者容庚,一生出版专著30余种,《金文编》和《商周彝器通考》,尤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他的《金文编》成两周金文研究权威工具书,是阅读、研究金文的必读书,他编写的《商周彝器通考》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由旧式金石学迈入现代青铜器学,亦是青铜器研究者的必备书籍。

▲《金文编》初稿手稿

他编撰了一部影响深远的金文的大字典

金文,也叫铭文,是从商周至秦汉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记录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如果要研究当时的历史,就必须先看懂金文。容庚少年时,因学习书法篆刻缘故,常接触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和清朝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他发现二者在古文字字形位置多有出入,且内容也较驳杂。1917年,他萌生了兄妹几个一起补辑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的志向和构想。

按照《说文解字》体例编排,集录先秦青铜器铭文为主,兼收石鼓文、古币文、古陶器文,共收录4700余字。为此,中学毕业后,容庚便与弟弟容肇祖、妹妹容媛等共同策划编纂《商周秦汉文字》一书,拟分甲文、金文、石文、砖文、陶文等大类。但随着弟弟妹妹升学,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决定自己完成,并从金文入手。于是在邓尔雅的指导下,根据拥有的材料进行研究,开始编写《金文编》。

1922年,《金石编》初稿初具规模。同年5月,容肇祖要北上投考北京大学,容庚携带《金石编》与之同行。“我们经过天津时,由四舅的朋友写信,介绍大哥去见罗振玉,以《金石编》向罗振玉请教。”(容肇祖《我的家世与幼年》)当时罗振玉名满天下,既是最早一个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又是个鉴赏大家。罗振玉一见到其的《金文编》,便大为赞许,认为自东汉许慎《说文》之后虽历来有学者研究古篆,而未得有系统成书的,容庚做了他想做而一直没做的事情。称其“尤完善中丞(吴大澂)未尽之绪”,再三叮嘱容庚“务竟其成”,同时写信推荐容庚给北京大学的马衡教授,称赞其“治古金文,可造就也”。马衡见容庚《金文编》初稿后,直接破格录取只有中学学历的容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

1925年,在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帮助下《金文编》出版面世,学界震惊,王国维作序称其不仅充分吸收了《说文古籀三补》的优点,还改正了其驳杂的缺点。郭沫若当时在日本读到《金文编》,立即致信容庚,谓其“用功之勤,究学之审,成果之卓荦,实深钦佩”。

《金文编》字形采取影摹法,避免了对临法的笔画位置变形,也避免了拓本剪贴法的绣花相混。其所倡导的字形影摹法,包含了对拓本的研究和整理,它的实用功能,是对临法和拓本剪贴法不能代替的。对单字形体的排列处置,是经过大量材料反复推敲比较,是以文字学的基本理论为根据的。对一些图形文字,只要是形体准确(哪怕是图画性极强),在铭文中有确定的意义,有确定的读音一概入正编,它就是一个字。而那些还不能确定的就归入附录,阙疑待问,以待后之学者解决。

容庚弟子、古文字学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曾宪通表示:此书以收金文为主,凡金文字形与《说文》小篆有异者,则以金文纠正小篆之讹误,《说文》所无之字则附于同部之末。这体现了容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一做法被时人称之为“阙疑”,前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是容老一大“发明”。

从1925年至1959年,《金文编》经过了3次增补,正编收录单字2420个,附录上图形文字610个,附录下单字741个,共计3771字。至今已是一部研究两周金文方面最权威的工具书,是阅读、研究金文的必读书。此外,容庚还著有《金文续编》,收录秦汉两代铜器上的文字,对于研究文字学上的隶变很有帮助。甲骨文方面有《甲骨文概况》,对初学者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商周彝器通考》封面

他开拓青铜器研究的新领域

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故宫成立了故宫博物馆,并有了古物陈列所,将内府收藏的青铜器集中于此,达3000余件。1926年容庚被聘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编入古铜器鉴定小组,成为最年轻的鉴定委员。这使他得以近距离地对青铜器进行实物探究,辨别真伪,其研究领域逐渐由古文字扩展至古器物。此外,他自己也收藏了不少青铜器。这一切机缘巧合,让他开始研究起青铜器来。

▲1934年容庚《武英殿彝器图录》刻本

任职期间,先后编成《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颂斋吉金图录》等青铜器相关图书。而此期间的《殷周礼乐器考略》,则是由一般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综合的研究,该文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定下了框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为其另一部重要著作《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炉奠定了基础。

▲1929年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刻本

1931年,容庚发表了考古力作《商周彝器通考》,该书被誉为“对中国青铜器做系统理论阐发和科学分类的划时代著作”。“《商周彝器通考》全书搜罗宏富,抉择有方,考证矜审,图文并茂,洋洋乎三十多万言。后人拿着此书,可以按图索骥,非常方便。”曾宪通曾告诉记者,《商周彝器通考》的发表,是对青铜器进行系统性科学研究的综合性专著,被学术界誉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著作,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参考书。

▲《商周彝器通考》内页,容庚故居展板介绍

《商周彝器通考》分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详述青铜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分15章。下编是分论,将青铜器按用途分为4大类。文内有插图两百多幅。下编“图录”部分附图一千零九幅,除一幅为拓本外,全是原器的照片,不仅有器形,还有器上的花纹,其中有一些青铜器今已不知去向,可见《商周彝器通考》所附的器形图是非常珍贵的。

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在《商周彝器通考》序言中称誉的:“此书之作,分章辑述,究极原委,甄录载籍,参以己见,掸邃赜,理纷拿,辨群言之得失,成斯学之钤键,洵为空前之创作、稽古之宝典矣。”这一宝典是容庚先生充分吸收宋清两代金石学的成果并益以近代考古学的成就而集大成者,是对中国青铜器做系统理论阐发和科学分类的划时代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由旧式金石学迈入现代青铜器学。

此外,容庚还有《秦始皇刻石考》《古石刻零拾》《汉武梁祠画像录》等著作,这些奠定了他在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1934年9月,他与容肇祖、商承祚、董作宾、张荫麟、郑师许等人发起成立“考古学社”,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学家社团,对促进中国金石学、考古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链接:容庚简介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号容斋、颂斋,广东东莞人,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鉴藏家,一生致力于学术,尤精于金石之学,书画、碑帖均有涉猎,编撰专著30余种、论文90余篇,成就卓著,嘉惠学林,晚年将收藏的青铜器、书画、碑帖、文献等无私捐赠国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东莞市委宣传部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