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从东京奥运回望东莞体育①:历史底蕴积淀深厚, 东莞体育文化历久弥新长久闪亮
i东莞 2021-07-25 12:47:26

编者按:

因疫情影响延期一年举办的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目前正在日本东京进行。经历重重波折后的本届赛事,更加因为超越体育的意义聚焦全球瞩目。作为以篮球为代表的“运动之城”,本届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431名运动员中,东莞培养、输送9人,创1984年以来新高,一座地级市能有如此成就,实乃体育文化厚重积淀的直观显现。

由此,在关注东莞健儿本届奥运会为国争光、奋勇超越的表现同时,从东莞历史文化角度出发,本报特别推出“从东京奥运回望东莞体育”系列报道,将从沿革发展、闪亮成绩、历史突破、代表人物与项目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回溯全面解析,以更全面的人文视角感受这座岭南名城的别样魅力。


(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石龙举重运动员陈镜开)



(2021年5月,宏远男篮完成“三连冠”且加冕队史第十一冠,继续书写着在中国篮球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巅峰传奇)


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东莞这座岭南名城在“先进制造业之都”之外,同样为世界瞩目的闪亮名片。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体育依靠奋进的精神内涵、广泛的群众基础、广阔的发展前景,百余年来越加全面地加速城市升级,在不断蓬勃发展同时,也更为凸显着莞邑大地的厚重底蕴。

从明清时期相继不断的武举人、武进士,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的莫家拳,到民国时期现代体育传入、走出中国奥运首位女选手杨秀琼,再至新中国首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游泳之乡”、“举重之乡”、“龙舟之乡”令东莞体育百花齐放。进入21世纪,宏远篮球厚积薄发,不断擦亮“篮球城市”金字招牌,东莞体育以更为坚定的脚步扎实迈进,2020东京奥运会为国输送五大项目的9名选手,很大程度上并不算是“奇迹”——数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努力与贡献,所有东莞体育工作者可以共享荣耀。


(1987年,时为县级市的东莞被国家体委、国家农业部首批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

现代体育开展甚早

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东莞,历史相当久远,位于南城的蚝岗遗址被认为是“珠三角第一村”,实物证明着珠三角古人类已经在此繁衍生息的史实。地理区位层面,东莞位于狮子洋之滨、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古代先民多以捕鱼、采珠、盐业为生,熟习水性。其后,随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防御需要,渡江、涉海、练武等活动在民间逐渐开展。清朝陈伯陶《东莞县志》记载:“邑尚技击,各派武术教馆遍及四乡”。

根据考证,明朝时期,东莞有名可考的武进士为8人、武举人215人,清朝武进士76人、武举人429人。其中“著名者为虎门村头卢廷璋,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90)中武举,甲辰科(1784)取一甲三名武探花”。此外武探花人,还包括石碣人植璋等。清代“春节舞狮、舞麒麟,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黄岭(黄旗山)、放纸鹞(放风筝)等活动在莞城及邑内盛行”。

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与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据记载,19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洋务派聘请洋教官以“洋操”训练士兵,西方体育自此大规模传入,“北洋水师学堂学生除习洋操外,还学习击刺、赛跑、跳远、跳高、跨栏、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双杠等”。在此之后,现代体育之风在各地广泛兴起。

清末民初时期,现代体育传入东莞,各学堂开始设操练等课程,体操(童军操)、田径、篮球、排球等运动在城乡学堂(学校)逐渐出现。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追溯,据《东莞体育志》记载,可以明确的历年大事记涉及广泛:

1919年,广东精武会成立,10岁开始习武的东莞人林荫堂参加该会第一期国技训练班,历时六年至高级班毕业;1925年,林荫堂被广东精武会派往新会县精武分会担任主任兼国技教员。1927年,林荫堂回到广州,自办医务所行医并授徒习武;

1929年,创建于1902年的东莞中学已组织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开展课余训练;

1930年,东莞县运动会在莞城盂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举行,园内设有200米跑道等比赛场地。同年10月,1918年出生于东莞杨屋村的杨秀琼,年仅12岁便在香港游泳公开赛中夺得50米、100米自由泳两项冠军。

1932年,杨秀琼参加香港至九龙渡海比赛,获女子组冠军,同时再度获得香港游泳比赛50米、100米两项第一名。



1933年,首次将女子游泳列入比赛项目的第五届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杨秀琼(上图中)囊括大会所设女子组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俯泳(蛙泳)四项个人冠军及4×200米接力金牌,“美人鱼”赞誉就此得名。

1934年,第五届全县运动会在莞城盂山公园运动场举行,设跑步、跨栏、跳高、投掷、篮球、排球等竞赛项目,盛况空前。同年,杨秀琼代表中国赴菲律宾参加第十届远东运动会游泳比赛,获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及4×200米接力四项冠军;东莞县选派陈景新等两人,参加广东省教育厅第三届暑期体育训练班。

1935年,杨秀琼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中获得女子游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两项冠军;同年,在东江河畔莞城珊洲的“东莞县珊洲游泳场”,东莞中学“幼雄”篮球队获广东省男子乙组(少年组)篮球比赛冠军。同年,莞城开办的明生中学,修筑了东莞第一座游泳池,为东莞之后成为“游泳之乡”奠定基础。

1936年8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杨秀琼作为唯一的中国游泳队女子选手参赛,虽然两破100米、400米全国纪录,但未能进入决赛。同时,长安人孙锦顺、横沥人黄美顺入选中国足球队参加奥运会比赛(0:2负于英国队)。

1937年,在莞城盂山公园举行第六届东莞县运动会。县立第一小学(莞城中心小学前身) 获小学团体冠军。

1948年,“华青”男子篮球队在莞城成立。在警察局(东莞粉厂旧址)附近辟有篮球场,队员须交会费作购球及活动之用,课余、业余时间训练,球技为东莞之冠;同年,在莞城盂山公园举行东莞县运动会。


全面发展稳步迈进

优势项目突破历史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莞的体育事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得益于东莞县(市)委、县(市)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群众体育广泛开展。1987年,东莞市(时为县级市)被国家体委、国家农业部首批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石龙镇、道滘镇、沙田镇、长安镇分别获得“举重之乡”、“游泳之乡”、“龙舟之乡”、“龙狮运动之乡”荣誉。

与此同时,竞技体育人才辈出,屡获殊荣;积极承办各项省级、国家级、国际级专业赛事,以体育文化为桥梁纽带,主动展示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盛景。截至当下,东莞体育以篮球(宏远俱乐部十一次夺得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总冠军)、羽毛球(广东世纪城俱乐部培养多位全国冠军),以及走出多位奥运选手、亚洲冠军、全国冠军的田径、射击、马术、赛艇运动员为代表,竞技、群众、校园多点突进。

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东莞体育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

1949年至1958年,是东莞体育事业的开创时期。1952年,莞城工人运动场竣工并于当年“五一”举行全县工人运动会。

1956年,东莞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中声游泳队”改建为东莞县业余游泳队。同年,石龙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为新中国创造首个世界纪录(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1957年,已四破举重世界纪录的陈镜开载誉回乡在莞城、石龙等地汇报表演,掀起举重热潮。同年,莞城游泳运动员徐致祥从国家队退役回乡,率县游泳队下乡巡回示范表演,掀起游泳热潮。


徐致祥之于东莞游泳,有开拓性意义:1952年其在莞城游泳比赛获得蛙泳冠军后,接连进入省队、国家队,随后由国家选派至苏联、匈牙利接受专业训练。1954年,徐致祥与东莞前政协副主席、东莞业余体校校长李永康一起创办“中声”游泳队(上图),意为“中国之声”,推动东莞游泳事业进一步长足发展。

期间,创办东莞县青少年业余体校、石龙镇业余体校、道滘镇业余体校等培训基地;城乡兴建一批体育场地,东莞县工人文化宫灯光球场、东莞中学室内篮球场落成:学校体育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推行广播操,中学开展《劳卫制》锻炼;游泳、篮球、龙舟、舞狮等活动广泛开展;1958年举行东莞县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同年,东莞游泳队赴旅大市(现大连市)参加全国28城市游泳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受到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嘉奖,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陈镜开以133公斤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为中国创造首个世界纪录。图为1987年陈镜开获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1959年至1966年上半年,是东莞体育的发展阶段。莞城、石龙、太平、道滘相继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配备干部。建成东莞人民游泳场和道滘、中堂游泳池及一批陆上运动场地。全县掀起游泳热潮,“乒乓球热”兴起。

这段时期适逢国民经济困难,东莞县委作出“留种保尖”指示,坚持训练。1962年经济好转,群众体育随之恢复和发展。期间,陈镜开连破举重世界纪录(至1964年九破世界纪录),举重运动员叶浩波四破世界纪录、陈满林三破世界纪录;游泳运动员梁桂良、叶欢容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蝶泳冠军,被誉为“东莞双蝶”。1964年,全部以东莞运动员组成的惠阳地区游泳队,获第三届省运会游泳团体总分第一名。

1966年下半年至1976年为挫折阶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体委受到冲击。东莞县体委干部、教练下放劳动,县业余体校停办,舞狮、龙舟等传统活动被视为“四旧”而被破除。至1968年,除每年例行的渡江活动外,其他体育训练和比赛基本停滞。

1969年5月,东莞县人民武装部接管县体委,群众体育逐渐恢复。1973年,东莞县业余体校复办,1976年10月以后为东莞体育的崛起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此期间,市(县)委、市(县)政府把体育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1979年至1987年期间,各镇区先后成立体委,游泳、举重、篮球、龙舟、醒狮、武术、棋类、钓鱼、长跑等项目逐步开展。老年人、商业、邮电、个体户等体育协会相继成立,逐步改变体委独家办体育的状况。1986年举行东莞市第一届运动会。

1982年,叶润成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获得100米蛙泳冠军,实现中国在亚运会游泳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1986年建成的常平体育馆,是当时全国第一座乡镇级多功能专业体育馆。使用30多年后,常平体育馆2021年启动改造)


多样模式凝聚合力

后劲十足昂扬勃发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重返奥林匹克舞台的中国代表团一举获得15金8银9铜,位列奖牌榜第四,其中石龙举重选手曾国强、陈伟强各获金牌一枚,赖润明获举重银牌一枚,石龙获广东省政府授予“举重之乡”称号。此外,东莞多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并获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1987年,陈镜开获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1988年至1994年,东莞体育突出以地级市格局规划体育竞技项目设置,以及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在加强游泳、举重项目同时,创造条件发展皮划艇、赛艇、射击、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体操、武术等项目。1990年,东莞首次独立组团参加第八届省运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等多项佳绩,东莞市体委获省政府授予“广东省体育特殊贡献奖”。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东莞在这一划时代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体育事业直观彰显——回溯上世纪90年代及至当下的东莞体育发展,在经济发展高速迈进的节奏中,体育越发成为东莞的代表性名片。



(1992年9月15日,宏远集团与广东省足协签约合作,正式拉开了中国足球职业化在南粤大地的序幕)


以足球、篮球这两项目前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职业赛事而论,东莞均承载多重关键意义:1994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现中超联赛)正式开启,12支球队有两支来自东莞(广东宏远、广州太阳神),翌年宏远男足首开“强援转会”先河,引进黎兵、马明宇两位国脚。经过乙级联赛脱颖而出的宏远男篮,1995/1996赛季开始CBA联赛元年征战,截止2020/2021赛季结束,十一次夺冠、26个赛季全部晋级季后赛、连续19个赛季且共计23个赛季入围四强,均为中国篮球正在续写中的传奇纪录。

东莞职业篮球始终处于全国前序位置,一度同时拥有两支CBA俱乐部(宏远、新世纪)、两支NBL俱乐部(长安柏宁、香港新丽宝)、一支WCBA俱乐部(新世纪)。图为2008年宏远、新世纪男篮新赛季出征前来到东莞报业大厦进行壮行活动


以职业体育为先导,不仅令东莞体育继续为中国体坛瞩目,且探索出更多发展路径,如与省体育局合作共建的模式,就在多层面取得收效。东莞新彤盛女篮、广东世纪城羽毛球俱乐部,均与宏远男篮一道,近年来为东莞体育输送着源源不断的优秀潜质选手,“大球小球共转、篮球羽球齐飞”蔚然成景。如此次均由东莞新彤盛女篮输送的杨力维、杨舒予姐妹,将分别代表中国女篮、中国女子三人篮球出战东京奥运会。

同时,以本届东京奥运会的东莞选手为参考,在职业俱乐部之外,民间力量也是关键支撑——如马术运动员李振强、李耀锋父子,就以“父子兵”的形象备受外界关注。土生土长的东莞长安人李振强,因为与马术运动的邂逅情牵于此,在全力投入、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奥运会后,通过成立马术俱乐部的方式培养新人,他与儿子李耀锋正在上演着中国体坛的全新传奇。


与这样的民间发展模式相似,中国斯诺克运动标志性人物丁俊晖(上图),也正是1998年开始就在拥有浓厚斯诺克氛围的东莞坚持训练,直至声名鹊起连获佳绩——“能出易建联、也能出丁俊晖”,是对东莞职业体育的高度概况。

在市场为导向发展职业运动的同时,东莞竞技体育始终没有放慢步伐,如篮球、射击、田径、羽毛球、皮划艇、赛艇等运动不断走出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奥运选手。这其中既有本土发掘,如来自大朗的男子三级跳远选手吴瑞庭(2007年通过基层校园赛事涌现、被专业教练发掘进入东莞市体校),也有诸多通过全国选材而来到东莞的“璞玉之才”。

东京奥运会,东莞田径选手王凯华将承载男子20公里竞走中国队实现“奥运三连冠”的艰巨使命,他的成长便是东莞市体校数十年来夯实东莞体育根基的直接体现。同时,中国女篮主力中锋李月汝也与王凯华类似,虽然不是东莞本地选手,但也在孩提时代便来到这片体育热土,通过市体校的专项锤炼步步跃升,成为国家栋梁;虎门划船跆拳基地输送的中国赛艇队选手张全,也是这样的成长轨迹。

辉煌的体育成就,在更广阔的文化层面,凸显着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从奥运会解读仅仅为管中窥豹,东莞体育在各个维度领域皆有精彩篇章,而更加璀璨的未来,依然处于正在进行时!

主要参考资料:《东莞市体育志》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王晨征

本期图片:《东莞市体育志》、东莞日报资料图

编辑:王晨征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