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威远岛南面社区面朝大海、背靠群山,拥有优美的风景,现在的虎门海战馆就坐落在南面社区辖区内。这里,已经成了不少市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在南面社区的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当地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刚刚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南面社区老书记朱灿林。今年74岁,有着53年党龄的朱灿林给记者讲述了南面社区当年凿洞引水、炸山开路的故事。
▲虎门老党员朱灿林
凿山开洞引淡水灌溉解决吃饭问题
鸟瞰整个虎门威远岛,以武山为主峰延伸着不少不知名的小山,山与海滩之间散落着四个小村庄:南面、北面、九门寨与武山沙。而南面村,顾名思义,位于武山之南,面朝大海,世代半耕半渔。但当年横亘在南面人眼前的大山,除了带来交通不便,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面的各项发展。
据朱灿林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南面人,人均口粮满打满算每月才45斤稻谷,折合约30斤大米。按照当时的生活需要,这些口粮仅仅够村民生活到月中。当时,南面有耕地3000亩,其中530亩只能种甘蔗,75亩用于种莞草,剩下的用来种稻谷和诸如瓜果蔬菜之类的农作物,这还要看天吃饭,因为南面根本没有可用的淡水进行灌溉。哪怕1958年和1964年,虎门公社两次兴建引水工程,将沙田淡水东调,引淡排咸,专门灌溉威远岛的万亩农田,但这些水最后无法到达南面。
“1964年,时任南面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光辉和大队长李咸苏决定带领群众凿山开洞,将淡水引入南面土地。这个决议很快得到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响应,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向横亘在他们眼前的大山宣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南面人硬生生凿出了一条宽两米、长176米的通水山洞,从北面引来的淡水流向南面。”朱灿林回忆说。
有了淡水灌溉,南面水稻的产量明显提升。1964年,南面大队年均亩产668斤,总产19367担。1969年,南面大队年均亩产上升到832斤,总产21845担,将年均亩产提高了约25%。
土地丰产,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
▲当年打通的连接外面的隧道
两任书记接力炸山修路解决出行难
吃饭问题解决了,但村前铜鼓山与布狗岩挡住了社区村民出行的路,村民到太平要翻山越岭。
1972年秋后,陈光辉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凿山开路。经过调研,他们把开凿的地方定在村前铜鼓山与布狗岩交界处(今虎门大道西湖花园处)。凿山工程动工后,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男女老少争先恐后,轮流上阵。
“当时凿山不像现在有机械设备,完全靠的是村民一双勤劳的手和艰苦奋斗、永不服输的精神。”朱灿林说。
▲如今南面社区连接外面的大道
这种冲天干劲感动了当时虎门公社的领导干部,先是公社水利所派员用经纬仪帮助测量,后又弄来了东方红拖拉机以作空气压缩机的动力,协助加快进度。同时新湾部队也拿来了风炮枪支援,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当时的东莞县县委从紧张的财政中拨出两万元支援南面大队,并解决了雷管炸药等紧缺物资的配给。
从1972年秋后到1974年年末,头尾三年,他们打通了一条长210米的山岩隧道让南面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老书记陈光辉病倒后,我接过老书记的担子,再一次率领干部群众来了个凿山大会战。这一次,我们将原来的隧道又拓宽、凿高,改成了一条6米见方的通道。”朱灿林说。
1986年,威远大桥建成通车,把虎门太平城区与武山沙、北面与九门寨连成了一体。但南面人却依旧得靠双脚翻山越岭之后,经过武山沙上威远大桥。改革开放后,虎门从一个农业边陲小镇,迅速向工业化城镇转变,各大队的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看到别的大队发展得风生水起,朱灿林做梦都想建起自己的工业区,带领群众富起来。
想要富,先修路。朱灿林下定决心,要修一条真正能够通往北面的大路。他的想法得到了群众和镇里领导的支持。1993年,总投资409万元的南北大道开工了。
当时,南面以项目收购、征地赔偿等方式积累了一点发展资金。除了修路,最让朱灿林牵挂的还是建属于自己的工业区,而且路还没修好,朱灿林就急不可待地请来了当年的镇领导前来考察调研,经调研后,南面大队获批准在南面大队门口的81亩土地建工业区。
1995年清明,一条宽7米、长1600米的南北大道通车了,南面人祖祖辈辈翻山越岭到太平墟的日子终于成为历史。
路修好了,接下来很多事情都水到渠成,首先是工业区建成了,随之而来的是电子厂、手袋厂等纷纷落户安家;修建虎门大桥时,掀掉了隧道顶,让南面人看到了外面更多精彩的世界;修建虎门大道时挖开太平坳,搬掉了挡住南面发展的最后一个山坳,将大路修到了南面人的家门口……
▲今日的南面社区
南面精神必将赓续传承
时代变迁,凿山开路的岁月已经远去,当年年轻的党支部书记朱灿林如今已是古稀之年,而提到当年凿山的往事,他依旧激动不已。在今天看来,陈光辉、朱灿林等人当年开山修路的精神与其说是愚公移山精神,不如说是南面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的实干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历史的见证,也必将在南面社区年轻一代党员干部中延续下去,成为他们融入、建设滨海湾新区的不竭动力和冲天干劲。
文字:雷元全 通讯员:陈建明
摄影:通讯员 王敬新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