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重要抉择都会想到党” 10名东莞老党员讲述奋斗故事
南方日报 2021-07-06 09:31:35

光荣在党五十载,一生峥嵘守初心。东莞为8144名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感谢他们在各个时期为东莞乃至国家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近日,记者走访了其中部分东莞老党员代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党员故事”,通过他们的讲述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励广大党员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邝耀水:入党83年,一颗初心贯始终

入党83年,一颗初心贯始终。邝耀水出生于广东东莞,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征途。他参加过抗日救亡先锋团、东江纵队,勇敢赴前线杀敌;新中国成立后,则奋战水利一线。离休30多年,他发挥余热,沉淀家乡作贡献。

“百年征程不易,我应以艰苦奋斗为先。有人民群众的地方,便有我成长的土壤、我的家。”邝耀水表示,“能活到这个岁数,亲眼见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很激动。感谢党对我的肯定,这将鞭策我继续前行。”

邝耀水的一生,历经无数惊心动魄。炮火连天,他上前线与敌人厮杀;地下斗争,他日行数十公里运送党组织秘密文件,也曾深入虎穴刺探军情。“那时多少前辈都牺牲了,我痛一下又有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坚持斗争。”邝耀水表示,由于残留弹片,他的腿至今时常会疼。

东莞解放后,邝耀水扎根家乡一线。他关心下一代成长,也是青少年的引路人。把阳台当讲台,他在家中开党课,激励后辈爱党爱国爱人民;在社区禁毒工作中,他帮助57名青年戒除毒瘾,走上正途;塘厦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亦倾注着他的心血……“多活一天,我就多干一天。”对于邝耀水而言,党的事业是他毕生的追求。

赖锦添:见证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凤岗镇老党员赖锦添有着71年的党龄。他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始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年仅18岁的赖锦添毅然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一支三团铁鸟队,成为了一名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的工农子弟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1949年,赖锦添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主力团一团二连,历尽艰难曲折的斗争,与部队一起顺利解放粤赣湘边区全境,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敌人装备好,但是我们有着不畏惧死亡的思想意志,在两年的游击战中,党组织观察到我能坚持战斗,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苦的思想,于是同意了我的入党申请。”赖锦添回忆道。

赖锦添表示,打赢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1957年,他复员留在了东莞工作,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工业园破土而出,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

罗慧贻:我是妇女地位提高的缩影

“因为自己是女性,我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会为妇女发言。”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慧贻说。

回想起自己当上第一位东莞县女县长的经历,罗慧贻至今仍然认为:“能当上女县长,这不是因为自己的本事”,她表示:“很荣幸,这是妇女地位提高的象征。”

1934年出生的罗慧贻早早目睹了“童养媳、一夫多妻制”等封建残余思想对女性的迫害。14岁那年,她参加粤赣湘边纵一支三团,投身革命事业。这些经历为她后来开展妇女工作增加了更多动力,“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为妇女争取自由和权益,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罗慧贻开始从事妇联工作以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为女性争取权益。“为争取妇女的参政地位,我曾向党委书记请求,无论如何,党委班子中一定要有女性的身影。”罗慧贻说。

“男人能干的事情,咱们女性也能干。”如今,罗慧贻仍然在关注东莞妇女事业发展,说起东莞有600多名女企业家时,她满脸自豪。

离休后,罗慧贻多年身任儿童福利会会长。为给困难儿童筹集更多资金,她多次登门拜访经济能力较强的单位,对其进行宣传动员。每年六一儿童节、春节等特定节日,罗慧贻对500多户困难儿童展开慰问。

去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罗慧贻不顾病毒风险,四处筹集上万个口罩,将其送往东莞市一些机关单位。“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发挥余热,保持本色。”罗慧贻说。

李徐发:献完青丝献白发

“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68年党龄、今年已88岁的李徐发,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作为万江街道新和社区前党支部书记,李徐发的人生经历每一个刻度上都写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

“现在回想,我人生前20年所有的经历和磨难,都是为了20岁那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铺垫。我人生的转折从这一年才刚刚开始。”李徐发表示。1953年,新和乡党小组成立,李徐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新和乡乡长。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为了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李徐发带领新和大队一步一脚印向前走,既夯实农业基础,又大力开办工副业。

每月雷打不动开组织生活会,建设起坚强的党支部;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报酬分配制度,实行干部与群众同工同酬;革新生产技术,做强集体、造福家庭。在他的带领下,新和的粮食生产迎来大发展。周边白马、周溪、篁村、陈屋等村的社员,都来新和购买粮食,他们称新和为东莞第二粮仓,新和大队也多次获得万江公社“卖余粮先进单位”称号。

可以说,作为新和社区最早的一批党员干部,李徐发用近30年艰苦奋斗的实践,为如今兴旺幸福的新和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备受当地村民尊重爱戴。

1997年,他开始担任万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和村关工组组长,热心从事教育年青一代的工作。20多年来无偿为当地年轻人讲述自己的奋斗史,激发青年人爱党爱国的热情;开办“大学生道德讲堂”,引导崇德向善,告诫青年人要于公尽职、于家尽责。“献完青丝献白发”是李徐发作为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黄丁广:党的关怀让我成为人民教师

6月30日傍晚,结束了半小时的采访,黄丁广突然站起身,拿出《国庆劳模进京观光日记》《1960年全国群英会日记》两本册子,兴奋地向笔者讲述赴京参会的情景。“我去吃过2次国宴,”黄丁广说,“我很自豪的!”

90岁高龄的黄丁广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迄今已有63年党龄,在从教40余年的生涯中,曾荣获“全国劳模”“广东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勋章”,也因此有机会参加两次国宴。

但每每讲起自己的党员故事,他总会在开头说,“如果不是共产党的关怀教育,我今天就不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

1953年黄丁广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却逢东江发大水导致家中农田颗粒无收,“当时家里拿不出钱,我以为我读不了书了”,黄丁广说,“后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提供了学习补助,不仅学费、食宿费全免,国家还给我发助学金。”

感怀于党和国家的关怀帮助,毕业后的黄丁广申请入党,并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奉献,他的不少学生成为社会栋梁。

而黄丁广并没有止步于此。上世纪80年代,黄丁广从花都回到东莞,成为东莞理工学校创建的拓荒者,也见证了东莞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黄丁广,依旧从教育身边的子孙做起,传递党的思想,传承党的精神,全家人一起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建党100周年。

蔡广:认定一辈子跟党走

蔡广今年已96岁,是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人。于1959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62年党龄的他,是社区为数不多的高龄老党员。

早年的蔡广,一身铮铮铁骨,内心向往进步。他在1949年4月参加粤赣湘边人民解放军,又在当年10月进入东江专署工作队,通过学习,快速成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1951年,蔡广来到惠州博罗的粮所工作。

蔡广回忆道,在单位工作时,不管是争先进,还是做表率;不管是好人好事,还是雪中送炭,哪里都能看到党员同志的身影。就在那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逐渐成为了蔡广的一个心愿。他觉得,党员就代表先进性,于是,一颗红心在蔡广的内心种了下来。他多次向单位党组织申请入党,最终,蔡广于1959年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

蔡广表示:“从入党宣誓的那天起,我就认定要一辈子跟党走,对党忠诚,对党信任,为党奋斗。”

在建党百年之际,蔡广对社区干部说得最多的话是:心系着党,时刻想着党,一辈子跟着党走!这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

袁国扬:改革闯出新天地

1986年12月18日,虎门威远大桥落成。威远岛的居民从此摆脱了进出镇区靠摆渡的历史。威远岛的交通难题解决后,伴随着太平水厂扩容,威远水厂的先后竣工,岛上的居民告别了挑淡水的历史,从此饮用上了清洁甘甜的自来水。

虎门威远岛居民生活发生历史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时任虎门镇委书记袁国扬的积极推动。

1937年,袁国扬出生在当时的东莞县榴花乡温塘村。12岁时,他参加了解放军交通站工作,在虎门怀德传递情报,并在1949年,穿着小号军装,跟随解放军大部队进入当时的太平镇。由于表现出色,袁国扬在接受完文化教育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并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东莞茶山、横沥、虎门公社、虎门区、太平镇等地任职,在虎门工作至离休。

作为虎门区与太平镇合并后的首任镇党委书记,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改革的场景。“当时虎门区以农业发展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太平镇由于辖区面积有限,发展面临瓶颈,两地区划合并,为虎门经济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袁国扬清楚地记得,1985年10月4日,虎门区与太平镇合并后,空间拓展,实力大增,迎来飞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在他担任虎门镇委书记期间,“三来一补”工厂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兴办,“二十八项工程”竣工,威远大桥落成,富民服装城动工,威远水厂使用……这些都为虎门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李五辉:不能辜负组织和乡亲的信任

95岁的老党员李五辉是东坑镇坑美村人,1959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坑美村大队党支部委员,以“左手算盘,右手字”的美誉备受乡亲尊敬。

“公社干部介绍我入党,他说你有这样的才能和素质,就应该为乡梓服务。”李五辉入党时东坑还不是“镇”,而是“公社”。

李五辉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人”,因此他也发挥所长,负责文书、会计等多项工作。在大队工作三十余载,他长期晚上一人在大队值班为村民服务,乡亲们也因此称他为“祠堂公”。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家乡生活条件困难,李五辉受坑美大队委派前往香港,动员在港乡亲募捐购买抽水机支援家乡农业生产,一些当地亲友劝他留在香港发展。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一心记挂家乡交派的任务和急需灌溉的农田,完成任务后立即带着抽水机回乡。

“我是党员,我当然不能辜负组织和乡亲的信任。”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李五辉脸上充满坚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五辉每次在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党和人民,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使命。

吴也成:我在党旗下成长

“我从一名技术员、工程师成长为一名高工、荣获‘广东省劳模’称号,这一切成绩都是在党的旗帜下取得的。”吴也成说。

1960年6月1日,吴也成正式入党这天,也正值他从福建机电学校毕业、被国家统一分配到东莞糖厂工作的第4年。在这之前,他师从一名共产党员工程师,很快掌握糖厂有关技术,并得到党政领导的重用。

改革开放后,吴也成响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积极开展技术革新,经10余年艰苦研发,取得了新型甘蔗除髓机等先进技术的突破,“紧跟党走,我接连取得了5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吴也成自豪地说。

令吴也成没想到的是,自己所从事的这家企业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改制浪潮里经历着“临死回生”的波折,而自己也成为这场浪潮里的深度参与者和见证开创者。

吴也成回忆,1991年,他临危受命,担任东莞糖厂厂长一职,在面临内部亏损和外债压力下,他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能走老路,要放下名誉得失、大胆拼一场!”吴也成发现,之前长期靠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营运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运行。

东莞糖厂随后被纳入国企改革的试点。吴也成等人提出的“调整结构、多元开拓、发展混合型经济”的经营战略使得1992年新组建的东糖集团最终扭亏为盈。这也成为令吴也成自豪的第二件事。“这一切都离不开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他说。

谢耀钦:入党是我一生中最自豪的事

“我们党100岁生日,没有什么日子比今天更让我激动。”谢耀钦1960年入党,是东坑镇黄麻岭村的一名老党员,他说活了84年最自豪的事就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这么多年来,我看到国家和村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幸为村里做过一些事情,这让我感觉到无比光荣自豪。”谢耀钦曾在黄麻岭村任职,致力于带领村民致富。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到处都是山地水田,有的地方很荒凉。”为了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设厂,谢耀钦每每听说村里有香港同胞回来探亲,就会放下手头工作积极上门拜访,并详细介绍村里招商引资政策,动员更多香港同胞回乡发展。

经过一番努力,黄麻岭村很快就吸引了一批港资企业进驻,包括塑料厂、毛织厂、磁带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黄麻岭村成为东坑镇第一个文明村。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常常需要处理村中的琐事,这让谢耀钦养成了“爱管闲事”的习惯。“走在路上我都会随时留意地上是否干净整洁,哪里需要改善。”虽然退休多年,谢耀钦依然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处处为人民服务。

撰文:朱晋 吴擒虎 韦基礼 何明强 于羽佳 张仕婷 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