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居)民与职工一样能享受退休待遇,是人们翘首以盼的事情,也是党为民谋幸福的初心。这一创举在2000年11月的东莞,响起了第一声春雷。
东莞举行“新农保”启动暨首个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发放大会,随后16.22万名60周岁以上从未缴费的农(居)民都领到了装有现金的信封,那是他们领到的第一份养老金。
一个个信封的背后,是农民养老从“看天吃饭”“养儿防老”到“老有所养”的殷切期待,是发展中的城市为农民养老探索的新出路。
次年1月,东莞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全面实行,全市农(居)民自此有了每人每月150元的养老金。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 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农业县崛起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都市。由于土地不断向城市和工商业转移,附着的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日渐弱化。
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推进,东莞党委政府逐渐认识到,具有普惠性、公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此,2000年11月起,东莞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市范围实施了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市、镇、村、个人四级负担的原则,由市财政拨款10亿元作为基础资金,将本地户籍农(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共覆盖46.76万名城乡居民。
一个超前想法的萌发:
为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沙塘社区位于东莞市厚街镇南端,辖区面积1.45平方公里,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沙塘社区户籍人口约2300人,外来人口约6500人。和厚街镇大多数村(社区)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沙塘社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以鞋业、皮具、纸品等制造业为主的企业。然而,老一辈东莞养老保险事业工作者对它却有着特殊的记忆——早在1997年,该社区就已开始尝试为农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这个超前的想法萌发于一次在党校的培训,当时担任沙塘社区书记的叶汉高回忆。记得那时全市正在大力推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他正是从那次培训中才真正了解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怎么一回事——单位出个大头,个人出个零头,到退休之后就能逐月领钱,基本生活保障就有了。农民出身的叶汉高,凭借着敏锐的直觉,当场就萌发出一个想法:要长久解决村里农民的养老问题,就要为他们参加养老保险!
那次培训结束后,叶汉高立即召集了村委会成员开会研究,决定尝试将当地农民纳入到企业工作并参加养老保险,由村集体经济承担参保费用。
“后来村里工厂的其他职工看见我们农民一个个都参保了,逐渐意识到参加养老保险这件事不吃亏,参保意识也开始树立起来。尤其是后来最早一批参保人开始拿到实实在在的养老金之后,无论是农民还是企业职工,都主动要求参加养老保险。”现在每每想起1997年在党校的那次培训,叶汉高都会感到格外的感激和自豪。
仅靠本村集体经济为农民养老绝非长久之计,叶汉高当时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先知先觉地为当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亦成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条新出路。
11年前的首发仪式:
是一份存折,更是一份长远保障
“当时市里的领导都来了,就在东城广场那里,亲手给我们这些退休农民发养老金存折,我们都上电视了!”参加过2010年农(居)民养老金首发仪式的钱阿姨欣喜地回忆道,“别看那只是薄薄一本存折,那可是政府给我们农民的一份长远保障!”
今年5月,东莞养老保险事业工作者们与2010年养老金首发仪式上的农(居)民代表再次齐聚一堂,回顾当年首发仪式的盛况与喜悦,欢声笑语间畅谈这11年来的变化。
“那时候叫我们这些农民一次性拿几千块钱出来补交社保,我们也不是很懂这些,但是政府都说这是给我们的养老福利,退休之后每个月都有钱给到我们手里,所以家里能拿出钱来的都咬咬牙交上了。”钱阿姨娓娓道来,“现在每个月都能准时收到1400多块的养老金,让我们这些老人家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真的要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我们东莞和东城!”
2010年,东莞建立并实施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调剂使用”的惠及全民的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对原农保体制内的71万人实行“分离”“补缴”的分类办理,对空账运行的原农保个人账户采取“补实”还清历史欠账,对数额最大的“补实个人账户”资金采取分期投入等办法,全面整合职工养老保险和农(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制度。
在改革过程中,东莞强化财政用于民生的二次分配,在不断增加正常参保缴费的财政补贴基础上,各级财政还将改革所需的专项资金列入其年度预算项目。2010年,全市共为改革投入15.4亿元,其后5年每年分期投入约6.6亿元,保障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良性运行。随着养老保险城乡一体的基本完成,东莞农(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养老金可以同企业职工一样享受“年度调整”,也就是有了比较科学持续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过去养儿育女是图自己老了之后有个保障,现在儿女给我们老人家钱花都是应该的。而我们农民以前都是自顾自埋头耕田种地,也没怎么为国家做过大的贡献,现在国家和政府都惦记着我们给我们养老金,连我老婆以前从没交过社保的,现在每个月都有600多块的补贴,我们都觉得社保真是好啊!”2010年也参加过养老金首发仪式的袁伯伯说。
袁伯伯口中当年从未交过社保费的一批老年农(居)民,在2010年改革时从原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分离出来,归并到国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内,改由省、市、镇、村四级筹集资金,继续发放基础养老金直至终老。目前这个群体的市级待遇标准提高到420元/人·月,再按年龄加50-150元/人·月,另外还根据镇街及村(社区)的经济情况给予额外补贴,所以很多从未缴费的农(居)民,每月能领到600元乃至上千元的养老金。由财政和集体全额支付农(居)民的基础养老金,让农(居)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了“养老不犯愁”,逐步消除农(居)民的后顾之忧。
生活的小盼头:
养老金年年涨,日子越过越好
大岭山镇大岭村的刘阿姨今年60岁了,大半辈子都在村里务农,退休前养老保险一直是由村委会作为村民福利代缴纳,不用自己掏钱参保。
“当时如果不是村里从每年的村办企业分红中拿出一部分给我们交社保,我们农民每个月还要自己掏出200块钱来,还真是没有这种积极性,所以我们也一直很感激村委会做了这件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事。”从50岁退休到现在,刘阿姨每个月能领到的养老金已经从350元涨到1480元,十年间翻了两番,远远跑赢东莞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同期增速。“记得刚开始领养老金时也就几百块,但就看着它年年涨,年年涨,这也成了我们这些老人家生活里的小盼头,心里面是真的欢喜啊!”
刘阿姨平时总爱笑,经常都乐呵着说,人活到这个年纪,只希望以后的日子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过下去。熟识刘阿姨的村民都知道,刘阿姨乐观向上的性格其实和她父亲的故事有关。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东江纵队抗日期间,刘阿姨的父亲是本村20名青年民兵中的一员,积极参与游击队的抗日战斗。后来因为被敌军发现他参加抗战,就把他淹在水里直至窒息。就在刘阿姨父亲命悬一线的时刻,几个村民协力把他救了回来,后来才有了刘阿姨。刘阿姨就是在听着父亲讲抗战故事,看着父亲感恩共产党的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
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如今刘阿姨生活稳定,自己的子女也都成家立室,不用刘阿姨操心照顾。现在每天都和邻里一起在村里榕树头聊聊家长里短,上上茶楼喝茶,有时候闲着没事,就去村里的银行打打存折,看养老金涨了多少,账户余额又多了多少。
40年的光阴:
他们扎根东莞,开枝散叶
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现代化建设发展,1990年,拉动各地经济的工厂流水线上迎来了全国千万流动人口。来自广东河源的杨贵荣,则比农民工大潮还要早一步到东莞,1986年他已在东莞一家合资工厂打工。
“那时听说东莞这边发展得比较好,趁着自己年轻,还是希望能闯出一番事业来的。”杨贵荣说,“再后来我就和几个老乡一起出来做了点小生意,因为之前工作的工厂给我买了几年社保,后来我们老乡几个拿到个体户牌照后也马上把社保续上了。”
如今杨贵荣已经退休4年了,他仍然很庆幸自己当初来到了东莞,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还收获了一份意料之外的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金。
同样在迎着改革开放春风来到东莞的,还有建筑工程师吕海芳。他原在江西老家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但他毅然放弃了科级干部身份,在1998年带着自己的蓝图来到了东莞。
在这里,他遇见了从四川来创业的老板,和他并肩走过了十几个春秋。见到我们时他还多次骄傲地提到所在公司已连续多年被市住建局评为优秀单位。
2017年他达到退休年龄时,作为公司首位退休老员工,老板为他办了一个隆重而又温馨的退休仪式。他对公司始终心存感激,也感觉自己老当益壮。
退休后的他,每月领着养老金,还被返聘到公司担任顾问。而他的儿女而今也像当年的他一样选择了在东莞落户,接续描绘湾区都市的新蓝图。
一枚光荣的奖章:
一辈子的养老保险事业
东莞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过20年的发展与完善,如今一批又一批的退休农(居)民已欢喜地拿着养老金,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从制度推广之初到现在,群众对养老保险的态度从理解到信任再到满意,是一任又一任的养老保险事业工作者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2001年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刚实行时,朴实的农民们对养老保险还没什么概念,“我们就拿着麻袋装着一袋袋钱,领导干部们都走街串巷到各个村里把真金白银直接送到退休老人手里,想想还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一样。”今年5月的座谈会上,一位养老保险事业工作者细说当年。
“当年你们年轻有为,今天你们很多也已经年过半百,依然在为我们这些老人们谋福利,我们心里是会记着你们的。”现场的农(居)民代表纷纷为养老保险事业工作者们竖起大拇指。参加座谈会的新老养老保险事业工作者也感慨万千,没什么比让群众满意更好的评价了!
经过10年的基本养老金年度调整,2020年全市以村(社区)为单位参保的退休农(居)民的基本养老金再度上涨,月人均调整增加103.95元。2021年4月,一年一度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基本定调,全国总体调整比例按2020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5%确定,预计今年调整将惠及全市约32万名退休农(居)民。
养老保险事业工作者们始终深信,只有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使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开,才能兑现社会保险对人民群众“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承诺。
而今在东莞市人社局养老保险科的办公室里,有一个显眼的角落,摆放着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那是2019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熊素冰科长的荣誉奖章。这既是对熊素冰同志等一批东莞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者的肯定,也激励着一代代社保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结语
沙塘社区最早参加养老保险的一批农民,大都已经退休,每月准时收到将近1800元的养老金让他们不再“看天吃饭”;东城的钱阿姨说最喜欢坐价值几十个亿的长者“免费”地铁到旗峰公园跳舞,也爱约上三五好友喝早茶;大岭山刘阿姨的生活并不像他父亲一般传奇,但她始终相信稳定安康亦是一种福气;在东莞打拼了大半辈子的杨贵荣,说起东莞话来还会掺杂着些许乡音,而今他的儿孙已都成为“东莞人”;吕海芳跟着不是同乡胜似老乡的老板一起拼搏了十多年,退休后被返聘回公司,继续发挥着余热。如今,东莞的每一个角落,都书写着跟打拼、跟希望、跟社会保险有关的真实故事。
为了让农(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2001年建立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2010年正式实施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东莞社保改革已创新二十载。到2020年底,约32万以村(社区)为单位参保的退休农(居)民基本养老金人均已达1360元/月,11年增长了2.5倍。
见证一座城市的腾飞,不仅仅是一组组经济数据,一座座高楼大厦,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热度,这座城市才能有蓬勃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确保“人人公平享有”,东莞农(居)民养老保险的20年发展,真正实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老有所养”成为美丽新农村最靓丽的色彩。
作者:梁冰 兰佳佳 万惠仪 刘伊婷
(作者单位:梁冰,东莞市社会保险协会;兰佳佳,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万惠仪,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刘伊婷,东莞市社会保险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