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党史人物传|钟若潮:以一当十坚守阵地,最后一刻不忘战斗
i东莞 2021-05-19 22:46:12

钟若潮,原名钟计廷,广东梅县人。193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增(城)龙(门)队副队长,在增城县腊布、竹坑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春任中共增城县南区区委书记、增(城)从(化)番(禺)沦陷区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等职。1941年4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增从番独立大队主力中队政治指导员。1942年秋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政治中队任政治指导员。1944年春任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独立中队政治委员。1945年5月7日,奉命率领独立中队扼守梅塘地区的马山,阻击从樟木头前来偷袭的日伪军,掩护东江纵队领导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在这场阻击战中,钟若潮英勇牺牲。

梅塘战斗英烈

1944年5月8日,日军加藤大队和伪军共四百多人奔袭梅塘,发生梅塘马山战斗。我“三大”独立中队及“五大”和东莞大队英勇地投入战斗。将日军包围在梅塘山坡上,毙伤日伪军百余人,加藤大队长逃回樟木头后剖腹自杀。

在战斗中,我独立中队政委李忠(钟若潮)英勇牺牲,同时牺牲的有刘树河、卢秋发、尹进林、黄牛、黄加培、李满彭、尹举恒、钟辉、黎熊松、黎锡培、林裕珍、莫尾检、刘高、李矮哥、陈谦、罗荫家、钱锐、袁逞河、陈林、袁邓加、袁亨、袁牛仔、袁咸妹、袁王杭等烈士。

——————

马山上的青松——独立中队政委钟若潮烈士传略

钟若潮是个热爱祖国的华侨。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投身到东江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去。他短暂的一生,扎根群众,深入敌后,为革命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944年5月,钟若潮任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独立中队(即飞马队)政委期间,在东宝地区著名的“马山战斗”中,率领突击队,抗击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以小米加步枪,抗击日寇的战马和大炮,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用鲜血保卫了在东莞梅塘地区整训的东纵领导机关的安全撤退,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海外赤子 重返祖国

钟若潮,原名钟计廷,又名李水,在部队用名李忠。广东省梅县水车鹅峰村人,1911年出生于一户贫农家庭。仅读过三年书,因家庭贫困,曾卖给邻居做儿子。1926年前往泰国(暹罗),从事理发业。1934年,在暹罗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钟若潮刻苦学习,阅读了《大众哲学》《社会学概论》以及不少左派作家的文学著作,不但迅速地提高了文化水平;也有效地提高了政治觉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广大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压迫,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得到彻底解放的真理。1935年参加暹共外围组织——暹罗反帝大同盟,1936年加入暹罗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一个地区的支部书记和负责过交通站及理发业工会的领导工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少爱国侨胞纷纷回国抗日,钟若潮就在这种形势下和爱人王丽、弟弟钟育民,于1938年冬回到香港,同我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并在港参加了惠阳青年回乡救亡工作团,回到惠阳坪山,投入抗日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扎根群众 深入敌后

1939年春,继广州沦陷后,增(城)龙(门)也陷入敌人之手。正当国民党大叫“溶共”“防共”“限共”,掀起“倒退”“分裂”“投降”活动的时候,钟若潮参加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任增龙队副队长兼福和区工作组组长,活动于增城腊布、竹坑一带。

竹坑,北靠派潭,西接福和,南通中新,靠近竹坑的青迳坳是通往派潭的关口,这里四面环山,是兵家必争之地。钟若潮率领工作组到达竹坑后,深入群众,组织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办起三所农民夜校,并以此为阵地,组织群众读书、唱歌、演戏、讲演、出墙报,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把寂静的山村闹得热气腾腾。这年秋天,钟若潮在竹坑、下塘等地,先后发展了张继叔、张达祯、张杨水等十三人入党,成立了党总支,钟若潮任总支部书记。在竹坑、下塘、旺村一带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年底,钟若潮根据中共增龙工委的指示,组成沦陷区工作组,深入敌后(福和的牛眠窝、华山肚),协助增龙工委建立起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外围武装,挂名“国民党六十三军随军杀敌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共二百多人。钟若潮从这时开始改名为李忠,负责这个大队的政治工作,并参加指挥袭击福和、塘尾、官塘等据点的日寇,牵制了敌人的大部兵力,迫使日寇不敢轻易撤离这些交通要道。

1940年春天,“东团”被迫解散后,转入地方党工作。这时,钟若潮在增城抗日游击基干队任指导员。年底,中共增(城)从(化)番(禺)沦陷区工委成立,他任宣传委员兼基干队指导员。这段时间,他先后在佛子庄、竹山冚和旺村举办党员骨干训练班,发展了三十多名党员,培训了近百名游击骨干。并在这一地区的大坑、大磨、花山、何木冚、佛子庄、竹山冚、油麻山、禾朗、石迳建立了党组织。

1941年夏天,钟若潮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大队任中队的指导员,兼任中区(后南区)区委书记,开辟了这一三角地带的工作。

1942年春,日寇纠集数百兵力,向增、从、番地区发起疯狂的进攻,若潮率领主力中队,在增城的黄琪山粉碎了日寇的重重包围后,转移到东宝抗日前线。

严于律己 关心同志

1942年夏,在国际法西斯势力猖獗,国内国民党反动派大叫“共产主义应该‘收起’、共产党应该‘取消’”的时候,抗日战争转入最困难的时刻。钟若潮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政治中队任政治指导员,爱人王丽调到第五大队后方医院工作。

在革命低潮的时候,钟若潮对自己,对爱人的要求更严格了,他不但处处关心部队、关心战士,而且,经常互相勉励:“我们要做一个好党员、好战士、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王丽以自身的革命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这一年,部队医院迁到宝安西乡铁岗村掩蔽。

一天,顽军一八七师包围了医院,王丽为了掩护伤病员而在山沟里被捕。在审讯中,敌人极尽严刑拷打,也没有从王丽的口里得到半点“秘密”,顽军连长毫无办法,于是,凶相毕露地把驳壳枪亮出来,放在桌子上,迫着王丽供出部队的去向。王丽看到这种情景,火上心头,恨上眉睫。她乘敌连长洋洋得意点火抽烟的一刹那,一个箭步跃上去,把敌人的驳壳枪抢过来,对准敌人就打!可是,由于驳壳枪的保险掣还未打开,枪没有打响。敌人立即反扑过来,结果枪又给敌人重新夺过去。王丽就是在同敌人的搏斗中英勇牺牲的。她的英勇行动,也是和钟若潮的严格要求和鼓舞分不开的。

钟若潮严于律己,关心他人的事可多着呢!就在这艰难的岁月里,不少战士的草席破了,好些战士连鞋也穿不上,钟若潮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抓紧空隙时间,带头上山割草,发动战士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草席、织草鞋,改善部队的生活条件;在行军途中,他替年幼体弱的战士扛枪、背米袋;战士们病了,他问寒问暖,送医送药到床前。1943年天大旱,出现大饥荒,部队连饭也吃不上,一天只能吃上两顿稀饭。钟若潮想方设法,领导部队和周围的群众开荒扩种、浇水救苗,度过灾荒,把温暖送到战士和群众的心坎里。因此,战士和群众都喜欢接近他,有话儿都主动找他说,都把钟若潮看作是自己的贴心人。

善于斗争 善于团结

篁村,是莞城的屏障。伪军三十九师八十九团的一个连就盘踞在这里。他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就像一口钉子钉在战士们的心里。

1943年7月5日,大队部决定拔掉这口钉子,任务就落在钟若潮所在的中队。战前,中队利用伪军买柴草煮饭的机会,取得地方党吴石娇的协助,把草挑到伪军驻地,深入敌营进行侦察,掌握了敌人的动向。这次战斗,在大队部的掩护下,钟若潮利用晚上伪军进入梦乡的时刻,率领突击排,巧妙地干掉敌人的哨兵,带头冲进敌营,伪军被这一突然而来的袭击,方从梦中惊醒,狼狈不堪,一一举手就擒。这一仗,不到半小时工夫,便解决了战斗!

十月初,钟若潮率平南中队在莞龙公路上神出鬼没地伏击大汉奸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打得敌伪惶惶不可终日。

1944年初,东纵第三大队成立了独立中队(即飞马队)。这支队伍部分是由梁德明起义部队组成。队长黎汉威(原是梁德明起义部队中的一个连长),钟若潮任政委(独立中队为加强党的领导,特配上较强的政治干部,并以政委命名)。

为了提高连队素质,钟若潮对起义人员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他抓紧时间,运用多种形式,召开各种大小会议,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对起义人员进行民族气节教育,增强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并经常同起义人员促膝谈心,以“救国不分你我,抗日不分先后”的道理,耐心启发他们的觉悟,很快就把起义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到抗日救国方面来。为了锻炼部队的战斗力,1944年4月间,钟若潮率领该中队的十多名战士,化装深入水乡,奇袭卢村,一举歼灭伪军刘发如部四十多人,缴轻机二挺,步枪四十多支。战后,大队领导表扬钟若潮不愧是个出色的政工干部,而且,又是一个很好的指挥员。

坚守阵地 英勇牺牲

在抗日战火中,钟若潮不但同广大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且,与“三大”的医院院长周昆产生了爱情。1944年夏天,他俩要结婚了,领导和同志们提议要在村子里找个房子给他俩住。这时,钟若潮不管怎么说,也不同意,他婉转的谢过了同志们的好意后,坚持在连队里搭上一个窝住下来,一心扑在连队上。婚后,第二天清晨,又照样投入连队紧张的战斗生活。

1944年夏天,我东纵路西部队集中在东莞梅塘地区整训,领导机关就驻在梅塘马山下的龙见田村里。5月8日早上,大雾漫天,日军加藤大队从樟木头方向出动了四百多人,配有炮队和骑兵,在大队长加藤的指挥下,向我驻地突然进犯,妄图一举歼灭我东纵领导机关。当敌人进入我警戒地区时,为我哨兵发现。但由于雾大,辨不清是日军还是伪军。

我军接情报后,大队长邬强同志即命令独立中队火速登上马山,掩护司令部撤退。钟若潮接过任务后,即率领突击队(共两个小队)抢登马山。在争夺马山制高点中,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钟若潮以勇猛的精神率领突击队首先登上马山,占领了制高点。敌人则以密集的火力,掩护骑兵、步兵,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钟若潮即指挥突击队以猛烈的火力压住敌人。敌人每失败一次,就更疯狂地用小钢炮猛烈地轰击我们一次,把山上的树木都打得光秃秃的。这时,山上再没有什么树木可作掩体,战士们只能利用地形,卧倒在山上同敌人战斗!接连粉碎了敌人的六次冲锋,坚守了阵地,赢得了时间,保证了东纵领导机关的安全撤退。

这一仗打得异常壮烈,突击队的三十多名战士战死疆场,钟若潮就是在指挥抗击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的。当卫生员周洁冰跑上前去抢救他的时候,钟若潮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念念不忘地断续地说:“要,要誓死……守住……阵地,确保……司令部……的安全!”话音刚落,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后来,彭沃大队闻讯,及时从长山口赶到,邬强大队运动到有利地形后又打回来,周围的民兵也来参战,在司令部的直接指挥下,日寇遭我三面夹击,被围在梅塘山坡上,战斗足足打了一天,敌人伤亡惨重,死伤百余人,战马多匹。直至黄昏,敌人两次施放烟幕后由“鬼头仔”带着从山沟里逃窜。加藤大队长逃回樟木头后,因战斗惨败,没面见天皇而剖腹自杀。此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受到上级的表扬。

钟若潮牺牲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与周昆同志结婚仅三天。新中国成立后,梅塘人民特地为马山战斗死难的烈士立了纪念碑,并在昔日被战火烧得光秃秃的马山上又栽上了青松,以表达老根据地人民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

如今,马山上的青松郁郁葱葱,秀丽刚强,钟若潮同志的名字和业绩和马山上的青松一样,株株挺拔,万古长青!

(本文根据钟育民、杜娟、鲁风、黄布、何清、袁康、刘志远、郭大同、李子英、周洁冰、张达祯、温记伯、钟李水、李瑞其等同志的回忆编写,作者:岑诒立。)

文字:莫凤英 整理

资料来源: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