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回顾与总结
i东莞 2021-05-18 09:17:36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的指导下,在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分别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这四个不同时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实现了经济思想方面的创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伟大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全党上下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在这过程中,其经济建设直接目的是建立以服从于革命战争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服从于这一任务,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在党成立之初,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从经济上进行了国情和阶级分析,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以及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同盟军。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要通过土地革命来团结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广大群众,以此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党还重视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由此开始到1956年,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是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的主线,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与苏联斯大林时代剥夺理论不同的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国家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大改造”的道路可以说是中国创造,其效果也非常明显。这么大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认同,没有出现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和残酷的事实。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阶段的经济思想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党面临着如何继续前进,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许多方面学习苏联经验,仿效苏联建立自己的经济体制。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发现,苏联的经验并不完全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革命道路一样,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寻找。这一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的主线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表述应该说在党的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长期处于“左”的政治运动之中,搞“阶级斗争为纲”,没有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屡屡中断,不少现在看来正确的理论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以至于后来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重大损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真正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中国模式的探索

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中国模式的探索及其经济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是从实际出发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正确认识所处发展阶段的结果。就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来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有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高度评价和肯定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认识涉及三个方面的思想解放:一是抛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并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二是以实践检验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路,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这些认识,邓小平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提出,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关于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的新探索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不仅来自于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还来自于发展理念的科学性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几代中央领导从最先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第一要务,再到第一要义,到科学发展观,最后到新发展理念,这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产生的脉络。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文字:刘程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