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印迹|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旧址:传播革命火种 吹响时代号角
i东莞 2021-05-17 16:42:20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熟悉的歌声回荡于中山书院。近日,大岭山100多名党员走进一座泥砖民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参观书院,学党史,悟思想,在主厅内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红色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理想信仰之光,在这里点燃。驻足凭栏,书院斑斓老旧的课桌椅仿佛在无声诉说,琅琅书声犹在耳畔,将我们带入8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位于大岭山镇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旧址

播下红色火种 传承革命精神

中山书院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岭村油古岭大岭书院街23号。原为一座清代天主教堂,始建于清末,面阔19.2米,进深20.6米,占地面积近390平方米。

步入前院,书院巍然立于眼前。外墙朱泥脱落,青砖斑驳,书院旧楼饱经沧桑,久经风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激荡岁月的革命斗争史。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这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1年7月,为提高部队和抗日根据地干部素质、储备后备力量,第三大队在大岭村油古岭天主教堂仿陕北公学开办干部训练班。招收东莞、广州、香港、九龙等各地的知识青年数十人,谭家驹为院长,陈柏昌为副院长,教员刘荫、黄坚、张松鹤等,总务陈淦泉,学员80余人。组织学员学习政治、文化、时事政策等,结业后分配到部队和地方工作。大队长曾生为之命名“中山书院”,中山书院就此诞生。

走进书院,前厅是个小展厅,展板讲述了书院的前世今生,广东抗日部队的办学历程。再往里便是主厅,简单的教堂配置,一张木制讲台,两排木制长椅。木板多有磨损、褪色,白墙发黄,满是时代留下的痕迹。抬头,发现屋顶有处破损,阳光从中照射进来,很亮。光影交错,恍惚间似能看见,当年教员在讲台上激情发言,学员记着、学着,红色的种子被种下,在未来遍地开花。

只是,时局动荡,在战争年代想要保全一方纯净讲堂,何其困难。在1941年年末,面对国民党顽军加强对大岭山的军事进攻,第三大队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因此,中山书院在举办一期后被迫停办。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遭叛徒出卖,转移过程中谭家驹、刘荫、黄坚等7人及医疗站医务人员和伤病员10余人不幸被害,壮烈牺牲。

饱含雄心壮志的中山书院就此落幕,如烟花般绚烂却转瞬即逝,而革命之火永不熄灭。继中山书院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虽多地辗转,开班学习从未落下。

担起书院职责 不断向上生长

“唰——唰——”中山书院旧址后院里有棵龙眼树,工作人员老李正在清扫着落叶。“这里后来也办过一段时间小学,有村民曾提到在这读过书”,他向记者介绍道,“树也是那时候种下的,现在还每年都会挂果,没有大小年之分。”

尽管作为“中山书院”的时间不长,可中山书院的景象中一直都有一抹教育色彩。

早在作为天主教堂时,西侧房间便是教堂附设的小学班,由神职人员任教。现在,房间内还留有近十套老旧学生桌椅。而后便成为“中山书院”后开办干部训练班。部队离开,闲置一段时间后,村小学继续在此办学。教学总在进行,故“书院”之称也可谓名副其实。

2002年,大岭山镇政府对中山书院进行修葺,随后在此举办东江纵队图片展。主厅左侧是间大小相仿的偏厅,参展的展板与展品仍旧保存与此。2008年4月,中山书院成为首批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自开放以来,中山书院已接待近40万人参观。

想来在孩童的喧闹淡去后,看到来此参观学习的人再次渐多,龙眼树会不再寂寞,不断向上生长,开花、结果,书院亦桃李满天下。

中山书院是大岭山九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但是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僻,平时一般情况下是闭馆的。“我们主要是负责巡查和维护,基本2到3天就要来一趟”,老李朴实地笑着,对书院内的事物如数家珍。

工作久了,耳濡目染下老李对东江纵队相关历史也了解颇深。有时会有小孩在书院附近嬉闹,他也会跟他们讲述这段历史,让他们明白书院的重要性与意义,这也是对抗战史的一种很好的传播。正如中山书院的定位,要充分发挥其纪念和教育功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是重要任务。党的发展史,也是思想进步史。想要搞好发展,思想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彼时,革命青年于此开班教学,学习先进知识,以求更好发展;如今,群众党员于此学习历史,温故而知新,以谋更好未来。

/ 人物介绍 /

张松鹤(1912-2005),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教员,东莞清溪人,193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副大队长、中共清(溪)塘(厦)区委宣传委员、路东行政委员会新三区区长、华北大学文艺部美术研究员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张松鹤一直从事美术雕塑工作,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品有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毛主席纪念堂的毛主席坐像等雕塑作品。

文字:吕晓敢 实习生 周悦维

图片:郑志波 视频:郑志波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