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
i东莞 2021-04-22 09:12:09

近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一代代平凡又不凡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他们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闪耀着不朽荣光,彰显着时代价值。

■4月20日,“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采访在广东水利大厦举行。图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部分先进代表接受媒体采访后合影

东深供水工程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东深供水工程是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镇街供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担负着三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为深圳、东莞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在位于塘厦镇的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一座巨大的“生命之源”雕像矗立在广场上,纪念园中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展览馆展示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及全貌。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首期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动工建设,1965年2月25日完工,3月1日正式通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后经一期、二期、三期扩建和四期改造。目前,年供水能力达24.23亿立方米。

在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不远处,是东深供水工程金湖泵站。在金湖泵站,8台巨型水泵将水提升后,将东江水输送至深圳水库。“泵站采用两套独立电网保证电力供应,确保机组能够安全运转。”金湖泵站站长陈俊涛介绍。

“首期工程建设的时候,当时周边都是农田,工地上都是用水桶一桶一桶地搬运泥水。”今年79岁的东坑人黄惠棠全程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工程建设以及一期、二期、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将30多年时间献给了东深供水工程。

作为东深供水工程水工员,黄惠棠负责水渠沿线巡逻、维修,平均每天需要走20公里的路程。

老一辈建设者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新一代建设者仍在继续着这一光荣使命。48岁的陈娈是黄惠棠的儿媳妇,目前在莲湖泵站担任站长职务。“东深供水工程是老一辈人一担一担挑出来的,作为后来者我们要将工程建设者的精神传承下去,守护好这条供水生命线。”陈娈说。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水库,水面面积约4平方公里,湖水清澈透明,水中可以看到鱼群,水库周围环境优美。

“我们的管理水平要匹配工程建设水平,也要匹配对香港和深圳供水的任务,现在正在向‘智慧管理’进军。”佟立辉2010年毕业后就来到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目前是公司生产技术部水质管理经理,主要负责工程的水质保护工作,包括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查找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她介绍,深圳水库被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长期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以上。

为了保证水质,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从技术措施、制度管理、安全保卫三大方面层层把控,进行标准化管理,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还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不间断开展水质观测和水质巡查;组建国家级水环境监测中心,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检测能力500多项,其中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全部109项指标。

靠肩挑、手铲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1962年,香港出现了严重干旱,并一直持续到1963年,市民生活陷入困境。应香港同胞之请,为解香港供水短缺并兼顾广东部分地区供水灌溉而建的水利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当时施工人员喊出了“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

为了尽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广东省几乎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史称“万人会战”。全国15个城市50多家工厂,调整生产计划赶制各种机电设备,全力支持工程建设。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在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回忆当年的建设场景

今年86岁的王寿永当时被派往竹塘工地进行现场施工设计工作。他表示,当时中央和广东省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征召数万人参与工程建设。工程依据项目要求不同,被分为桥头、马滩、竹塘等不同的工地,便于高效管理。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工期紧张,高峰期时有技术人员、工人及民工等共2万多人现场作业。“大家一起吃住,一起克服困难,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王寿永说。

今年80岁的符天仪,在1964年作为广工土木系学生参加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对工程建设记忆犹新。“1958年,我去过香港,香港非常缺水,能够参加这个工程建设,也是怀着对香港同胞的深厚感情,想早日解决他们的缺水问题。”符天仪说。当时作为学生的她很激动,1964年4月就到了东深供水工程常平司马站建设现场,住在村里面,负责泵站的土建施工。

符天仪介绍,由于施工很紧张,都是三班倒,大家加班加点,于1964年11月就完成了泵站建设。“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大家的信念,当时大家满怀热情,按期完成了工程。

符天仪还清楚地记着一位同学为工程建设牺牲的情景。“那位同学很负责任,因为混凝土震动器的一条管坏了,他去帮工人拉管的时候,没有站好,从7米多高的施工台上摔下去,后来因失血过多牺牲了,同学们都很痛心,到现在还记得他。”她说。

今年80岁的陈韶娟当时也是广工的学生,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库建设,主要负责质量检查工作。

“本来一开始计划工作3个月,结果一干就是整整9个月,几十公里的战线大会战,虽然住简易的工棚、吃得很简朴,但是大家有说有笑,都很乐观。”陈韶娟说,建设一堵防渗墙对现在来说很容易,当时却要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

后来,陈韶娟回校后听说工程通水了,解决了香港同胞的用水问题,同学们都很高兴。“我们觉得很光荣,对于工程来说我们只是一滴水、一个参与者,但是至今仍然难忘。”她说。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后,当时24岁的陈宝强到沙岭工地参与建设。陈宝强回忆道:“当时,吃的菜只有冬瓜和腐乳,大部分饭堂都是这样,我们有时会用发电机冷却池里的热水将乌榄泡软,用来拌米饭,调节下口味。”

“当年台风比较多,记得有一个星期连刮了两场台风,雨下得很大,工地严重浸水,大家紧急备战……”陈宝强说。

就这样,工程建设者们不畏艰苦,开山劈岭、凿洞架桥。许多建设人员把时间都交给了工程建设,整整一年没有与家人见过面、通过信。凭借着人海战术,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靠肩挑、手铲完成了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建筑安装工程。

1965年2月25日,东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线完工。东江水的到来,让香港初步摆脱了缺水之苦,极大地促进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年设计供水量提升为24.23亿立方米

为进一步满足香港、深圳和东莞等地用水需求,东深供水工程曾先后进行了三期扩建和一次改造。其中,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开工兴建,2003年6月28日完工通水。

建设者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从太园泵站开始,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先后克服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复杂难题,攻克了无数专业壁垒,短短3年时间重新修建了一条现代化的供水通道。

今年83岁的林振勋曾是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于1996年参与了东深供水应急抽水工程建设。

“渡槽和涵管一滴水都不漏,在供水工程中真是一个奇迹。”林振勋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群体,大家朝气蓬勃,作为设计人员,他和同事们千方百计地创新、研究,施工人员则要又好又快且安全可靠地把工程建设起来。

“整个东深供水工程,如今回过头来走一走、看一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问题,大家合力把这个事情做完,这当中包含着每个人的血汗。”林振勋说。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总投资49亿元,年设计供水量提升为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石马河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供水从“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质”的双重保障。

如今,清澈的东江水通过管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香港。浩繁艰巨的工程,凝结着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奉献,凝聚着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关怀和祝福。

文字:范德全

摄影: 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