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大湾区、大未来”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莞,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方日报、东莞日报等中央、省市20多家主流媒体采访团,先后前往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就我市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亮点和成效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近年来,东莞市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谋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为主抓手,构建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06%,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松山湖科学城成功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首次承担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使命;与中科院签署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我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对接合作迈上新台阶。
东莞还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大湾区科技力量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利用大湾区澎湃的创新力量和丰富的市场机遇,推动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不虚此行,感受很深刻,东莞创新氛围非常好,创业团体很棒。”20多家主流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为东莞点赞。
▲4月18日,媒体采访团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采访
感受科技创新引领高地
第一站媒体采访团走进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看到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业孵化项目:驱控电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器,在平静的水中就可以体验惊险冲浪的电动冲浪板……这里所孵化的几十家科技企业,包括垃圾分类机器人、视觉检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工业智能相机、手术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以及工业4.0智能工厂等。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是2014年在东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会支持下,由李泽湘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固高科技董事长)、高秉强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原工学院院长)、甘洁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等联合发起成立,按照“政府资助、企业化运作”模式建设的孵化载体。机器人基地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利用东莞松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搭建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为团队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建设一个面向内地、香港乃至全球的机器人和智能硬件创业平台,打造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机器人基地利用香港优秀的人才资源,结合大湾区完备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创新创业市场优势,专注机器人和智能硬件方向的创业孵化。目前已经引进了近30个香港毕业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孵化了多个独角兽/小独角兽科技企业。
比如,推动香港“机器换人”的3C产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李群自动化、生产“网红”拖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研发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海柔智能、有着“水上特斯拉”之称的研发纯电力船外机的逸动、亚马逊智能家电海外榜排行第三的卧安科技、被评为“CES2019 最佳创新产品”摄像机器人的睿魔智能、研发基于精密光学和人工智能的外观类缺陷检测系统和设备的品图科技等等。机器人基地在体制机制创新及创业孵化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机器人基地孵化创业实体80个,累计总产值超过35亿,被认定为东莞首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等荣誉称号。
▲4月18日,媒体采访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采访
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第二站,媒体采访团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参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相关情况。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7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2018年4月完成注册,总体规划1200亩,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将致力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陈东敏表示,实验室成立近三年来,四大板块基本完成,已布局十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引入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20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6项,总经费约4.2亿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与东莞塘厦镇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与钱学森实验室共建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与国投集团、韶关市3家重点企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优势资源互补共享。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及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经验,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组建国际一流水准的实验室。
▲4月18日,媒体采访团中国散裂中子源采访
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
第三站,媒体采访团来到世界第四台、中国唯一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参观,听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介绍散裂中子源最新科研成果。
梁天骄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在东莞建成并开放运营,首期3台谱仪已完成352项课题,注册用户1500多家,其中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国际用户40多家,为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以及华为海思、华为终端、深圳紫光等企业提供了系列实验测试服务。
梁天骄透露,散裂中子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以来,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加速器质子束流打靶功率提高到100kW,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用户申请非常踊跃,共完成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的课题200多个。装置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斯格明子的拓扑磁性、自旋霍尔磁性薄膜、高强合金的纳米相、太阳能电池结构、芯片中子单粒子效应等。
目前, 东莞市依托散裂中心源等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91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启动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建设论证,打造世界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此外,媒体采访团还参观走访了大岭山镇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我市高新企业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最新进展情况。
据介绍,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首家创业板上市的机器人骨干企业。长期以来致力于工业制造自动化的创新与应用,通过以工业机器人、注塑机、CNC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以及控制、伺服、视觉三大核心技术,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拓斯达以“机器换人”为切入口,围绕自动化工厂来构建产品体系,为下游制造业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3C、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5G、光电、家用电器等领域,并逐渐延伸至整个制造业。
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在全国设有40余家办事处,触达客户超15万家,服务客户超10000家。截至2021年3月,拓斯达拥有授权专利462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另有软件著作权66件。公司多项产品荣获广东名牌产品、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并通过欧洲CE认证。
文字:吕晓敢
摄影:陈帆 视频:陈帆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