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中学学生在市博物馆聆听“中华彩瓷第一窑——长沙窑解析”讲座。记者 龚名扬 摄
“长沙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以烧造彩瓷及釉下多彩陶瓷为主的窑口,打破了唐代瓷器生产‘南青北白’格局,成就了三足鼎立的中国陶瓷版图......”3月25日,东莞市博物馆一楼大厅内,一堂生动的长沙窑解析讲座在可园中学学生的关注下开讲。
在不远处的万江第一小学,可园博物馆的宣讲员叶韦彤于本周一下午走进多媒体教室,开展了今年首场“可园故事进校园”活动,当天350名六年级的学生同上一堂东莞人文课。
学生进展厅,博物馆进校园。学校开学刚一个多月,东莞各大文化场馆与学校纷纷携手推出各类让文化可见可感的活动,以馆校交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为学校“出彩教育”又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明伦堂开讲让文史教育活起来
3月25日上午,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第一期“中华彩瓷第一窑——长沙窑解析”在东莞市博物馆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棠,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司琪、副局长董红,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李历松,长沙博物馆典藏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张海军以及各市属博物馆主要负责人、青少年学生、文物收藏爱好者等参加活动。司琪主持了本次活动。
首期“东莞明伦堂”主题讲座以“中华彩瓷第一窑——长沙窑解析”为题,邀请张海军主讲,全面介绍长沙窑的发现与发掘、主要器型和装饰工艺、内销与外销等方面的内容,特别对长沙窑与岳州窑的关系、长沙窑兴衰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
“老师,长沙窑上为什么会有诗,有没有我们背的唐诗?”讲座后,听众纷纷提问,现场互动热烈。随后,李历松带领着观众走进展厅,近距离解析《唐风妙彩——长沙窑瓷器精品展》。
“讲解老师刚刚说唐朝姓李的人比较多,所以在瓷器上还可以看到精美的小鲤鱼,在瓷器上感受到了当时的文化,感觉很有趣,希望以后可以有这样的活动。”参观展览的可园中学学生周昕潼指着展柜中的“长沙窑青釉贴双鱼纹瓷壶”对记者说,这是本次展览中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展品。
《唐风妙彩——长沙窑瓷器精品展》所展示的187件唐代长沙窑瓷器,均为长沙博物馆馆藏精品,造型丰富,品类齐全,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唐代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市井生活趣味。
“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唐朝的瓷器,这是学生们第一次走出历史课堂走进博物馆,以往的课程主要是通过书本和图片讲解,这次学生们有机会在听完讲座后面对面地观察瓷器,对于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很有帮助。”东莞市可园中学初二年级历史老师何欣告诉记者。
杨晓棠表示,当天是长沙窑首次走进东莞,也是“新时代明伦堂”的首讲,很有意义。东莞的明伦堂是明清时期东莞聚集生员讲经之所,清末至民国,明伦堂尤其注重培育学术,扶持办学兴教,为东莞培育大量人才。今年以“新时代明伦堂”为名,旨在宣传东莞历史文化、弘扬先贤精神,举办更多文博活动,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普及文物知识,提升广大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博物馆进校园让家门口的名胜古迹火起来
东莞博物馆里,学生们对长沙窑的疑问还回荡在耳畔;东莞各地其他展馆里,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知识走出场馆,飞入校园。袁崇焕纪念园送去了英雄生平事迹故事,鸦片战争博物馆送去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故事,可园博物馆送上了可园人文建筑知识……
“我知道,我知道,可园主人张敬修文武双全……”3月22日下午,万江第一小学多媒体教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当天下午3时许,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联合万江第一小学举办的“可园故事进校园”活动正式开课,350名六年级的学生同上一堂东莞人文课。
40多分钟的宣讲时间里,宣讲员叶韦彤向学生们系统地介绍可园的历史、人文、建筑等内容,在点滴故事中带领学生感受可园主人张敬修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和保家卫国的精神。
一番互动抢答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大家抢答很积极,问题都能回答对,这说明学生们听得很专注,整体活动的效果非常好。”负责本次活动的万江第一小学老师蔡淑英补充说,可园虽然是家门口的名胜古迹,但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人文历史并不了解,常规的课程很少有类似的内容,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天的活动是2021年“可园故事进校园”系列教学活动的第一场,该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建立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教育平台,向学生全面地介绍可园的历史、人文、建筑及东莞的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们感受到东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了解,自2013年起可园博物馆创新开展“馆校合作”模式,与东莞市各中小学校进行联动,已成功地举办了“可园故事”进校园系列教学活动近60期,足迹遍及东莞市东华小学、莞城师范附小、可园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校,活动寓教于乐,受到许多师生的喜爱。
而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类似进校园活动也已经做了10年,袁崇焕精神走进社会爱国教育系列活动以流动展览、专题讲座、教育活动等形式,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段段石碣的本土历史先贤袁崇焕的生平事迹通过课堂口口相传。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还会走进更多博物馆,明代饮食用瓷文化解析、容庚日记与掌故等优秀的本土省外文化,都将与学校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吸引更多学校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记者手记
将博物馆资源
转化为教学资源
近日,随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的公布,“出圈”的文物让考古和文博工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三星堆博物馆近期热门了许多。
在东莞,博物馆也是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每逢周末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走进展馆观看展览,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早在2004年,东莞提出要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历史资源、产业配套、民间收藏、休闲消费四类专题博物馆,创新博物馆发展模式,扶持和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
十多年过去了,致力于打造“品质文化之都”的东莞,已建成博物馆53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6座,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10座,居全省第二。基本建立起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
如今,中国的博物馆正从“文物收藏”“文物保护”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理念转变与高质量发展,博物馆教育功能日益突出,成为开展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
如何使东莞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能够在公共教育中发挥更大效用,如何将其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是相关部门十分关切的问题。
去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促进校馆合作的具体路径。
近年来,东莞有不少博物馆通过免费开放、主题参观、专题讲座、馆校合作、研学实践等方式,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促进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要将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进行结合,需要有更完善的机制作支撑。
比如,博物馆是否有围绕中小学教育特点,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场馆教室、活动空间和实践基地?有无配备必要的教育设备、学习资源和专业人员?在设计实施陈列、展览项目时,有没有充分考虑青少年教育需求?在进行藏品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中,能否兼顾青少年教育功能?
又如,东莞各中小学能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或课后服务的内容,老师在教学中又能否将博物馆的内容与日常教学进行结合?博物馆教育相关培训内容可否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从而让东莞的中小学教师能够了解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构成?
只有出台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厘清种种问题,并建立评价制度,才能让馆校的合作共建之路走得更顺、更远。
记者 李玲玉 龚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