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重博物馆动工仪式举行,预计今年奥运后开馆
i东莞 2021-03-01 17:50:38

石龙镇作为“举重之乡”,从这里走出去的举重健儿,先后19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29个世界冠军。3月1日,石龙再迎中国举重盛事——当天上午,中国举重博物馆动工仪式在东莞市石龙镇人民广场举行。该馆预计在今年奥运会结束后正式开馆,致力打造展现举重成就和举重精神的国家馆、世界馆。

▲中国举重博物馆动工仪式在石龙人民广场举行

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进强,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棠及国家、省市举重协会领导,举重奥运冠军吴数德、陈艳青、陈伟强、王明娟、曾国强等各界代表参加动工仪式。

▲周进强致辞

▲杨晓棠致辞

杨晓棠表示,石龙先后哺育出以陈镜开为代表的一大批举重运动健儿,写就了中国乃至世界举重发展历史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激励几代莞邑儿女奋勇向前的举重精神。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就是要讲好举重的石龙故事、东莞故事、中国故事,让这一文化瑰宝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要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博物馆工程建设,进一步彰显东莞文化软实力,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据悉,中国举重博物馆选址石龙镇旧体校和文化大楼副楼改造施工,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投资约6000万元。社会各界踊跃为该馆捐赠举重历史物件,目前已征集展品2875件。该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所长郭谦团队设计,优选知名展陈公司布展,下一步还将面向全国征集标识(logo)设计方案。

▲石龙举重学校旧址

【相关新闻】

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全力支持博物馆建设

“广东东莞石龙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周进强在动工仪式上说,60多年来,在以陈镜开为代表的中国举重人的引领下,我国举重运动员一代又一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迄今为止,已经打破了1000多项世界纪录,获得了1000多个世界冠军。中国举重博物馆落户东莞石龙,应该说“正逢其地”。

周进强表示,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是20世纪50年代,正是我国百废待兴的时候,陈镜开的惊天一举,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向上的力量。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举重运动员又在奥运会上获得了4枚金牌,其中包括东莞石龙的曾国强,这是中国举重运动员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人民要发展的力量。同时,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也正逢其时。

周进强还表示,举重在中国是一个优势项目,国家的举重人才们,留下了优秀文化遗产,要通过东莞举重博物馆这个平台把它传承下去,这种精神传承、文化传承比技术、战术等层面更重要。“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将成为弘扬举重文化、传承举重精神,以及所有中国举重人的精神家园。希望将来中国举重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国举重文化、中国举重人风采,能够吸引全世界举重人都到东莞来,成为他们的“朝圣之地”。

▲中国举重博物馆动工仪式现场

【延伸阅读】

活化利用!石龙旧体校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举重博物馆选址石龙人民广场东侧的石龙镇旧体校和石龙文化大楼副楼,其中旧体校曾经培养出曾国强、赖润明等一大批举坛名将,陈镜开、陈满林等中国举重名宿也曾在这里指导小队员训练。可以说,石龙旧体校承载着老一批举重运动员的集体回忆。为了极大地保留石龙举重的集体回忆,中国举重博物馆将在石龙旧体校大楼和文化大楼副楼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赋予石龙旧体校新的历史使命。

▲赖润明(左)、陈枝(中)、曾国强(右)

曾培养出一大批举重人才

石龙旧体校大楼由石龙举重功勋人物陈枝全程参与建设,石龙举重队队员每天训练后负责一些物料的搬运工作,1976年左右投入使用。初期,石龙举重运动员主要在这里进行训练和休息。后期,石龙旧体校进行扩建,增加了教室、食堂等功能室。

据石龙举重教练刘暖基回忆,当时石龙体校举重班分为预备班和重点班,每天早上完成文化课后,便在体校一楼的举重房进行训练。举重房约有10个举重台,队员们轮流上举重台训练。训练结束后,重点班的队员可以留宿,全部睡在二楼一个房间。清晨,大家在体校外面的广场进行素质训练。

“虽然当时训练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十分刻苦,因此石龙体校出了很多人才。像奥运冠军曾国强、亚军赖润明、季军叶焕明等名将都是在这里走出去的。”刘暖基告诉记者,1988年亚洲举重锦标赛在石龙举行,时任世界举联主席舒特尔专门到石龙体校观看运动员训练,彻底被这里的举重氛围所感染。离开前,舒特尔还与这里的孩子在门前拍了一张大合照。

期待石龙旧体校“华丽转身”

20世纪90年代初期,石龙体校搬迁后,旧体校成为石龙工会、职校办公场所。随后,石龙工会、职校办公场所也迁出,旧体校处于空置状态。对于在石龙旧体校的基础上,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石龙众多举重名宿纷纷表示认同,期待石龙旧体校“华丽转身”。

陈满林表示,“1956年陈镜开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后,他回到家乡石龙受到热烈欢迎,受邀在现今旧体校旁边的小舞台附近进行表演,当时整个广场站满了市民,十分轰动。石龙旧体校建成之后,我和陈镜开也多次来到这里指导小队员训练。”

陈满林坦言,对石龙旧体校周边一带充满了感情,中国举重博物馆在这里建设感到十分兴奋,“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对于老一辈运动员是一种肯定,对于新一代运动是一种鼓舞,在石龙建设更是极具意义,相信这个馆一定会更加促进举重运动的发展,还将带动石龙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举重博物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所长郭谦团队设计,提出“众举一片天、留得住记忆、撑得起未来”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及历史信息,并结合现代博物馆功能需求,打造出举重文化发展和教育新场所。

▲陈镜开回石龙体校指导队员训练

【记者观察】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石龙

随着中国举重博物馆破土动工,这座集举重文化展示、举重精神弘扬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举重博物馆预计将于今年东京奥运会后呈现在市民面前。那么,这座极具意义的博物馆,为何能够落户石龙?在记者看来,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点。

其一,石龙举重起步早成绩彪炳。1956年6月7日,石龙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上,以133公斤的优异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运动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受此激励,举重运动在石龙迅速发展。随后,陈镜开完成十破世界纪录的创举之余,石龙选手叶浩波、陈满林分别4次、3次打破世界纪录,陈镜开、叶浩波、陈满林被誉为举重界的“石龙三杰”。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石龙举重运动员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代表国家参赛。最终,他们不负众望夺得2金1银,其中曾国强更为国家夺得首枚举重奥运金牌。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凯旋回国后,鉴于石龙举重成绩突出,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举重之乡”的荣誉称号。1988年汉城奥运会,石龙举重运动员叶焕明勇夺铜牌。

20世纪90年代,李创欢、殷伟权、卢汝棋、何星辉等石龙一批新生代选手在各大赛场摘金夺银。与此同时,石龙女子举重发展迅速,史丽华斩获第十二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第五届世界运动会冠军,并打破了64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岳平田包揽第四届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三枚金牌,打破挺举青年世界纪录。2000年后,石龙培养出陈幼娟、李绍兴、邓世伟等选手,分别在世锦赛、国际赛、亚洲赛登上领奖台。去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年仅19岁的彭翠婷2超世界纪录,7破全国成年纪录和青年纪录。

据统计,从石龙走出去的举重运动员先后打破世界纪录19次,获世界冠军29人次,在世界举坛书写了一个个传奇。可以说,石龙的举重运动,是中国举重运动的一座丰碑。

其二,石龙重视举重文化的传承。石龙人爱体育,尤其喜欢举重。1984年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举重之乡”荣誉称号后,石龙在中山公园建了一座举重雕像,成为石龙标志性的地标。为了进一步讲好石龙举重故事,弘扬举重精神,石龙举重博物馆经过三年筹备在2006年6月7日开馆。石龙举重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举重为主题的博物馆,引起国内乃至世界举坛的关注。开馆当天,时任中国奥委名誉主席李梦华等领导,以及在世界举重赛中打破纪录、取得奥运金牌的杰出选手纷纷来到现场参观。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举行期间,世界举联、亚洲举联等领导以及外国举重选手、教练慕名来到石龙举重博物馆参观,通过文字、照片、实物了解石龙举重运动的发展,无一不对石龙举重取得的成绩点赞。

与此同时,石龙举重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学校、企事业单位也常到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石龙举重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

其三,石龙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石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石龙西湖樊屋村贝丘遗址的考证,石龙早在35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宋代开始有人大规模立村定居。明朝嘉靖年间石龙设墟,清朝乾隆中期升格为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石龙还曾三度设市。清末民初,石龙与广州、佛山、陈村并称为“广东四大名镇”。根据史料记载,东征期间,孙中山在石龙设大本营兼行营先后14次到石龙,周恩来也亲临石龙。石龙也孕育出现代许多名人俊秀,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林克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著名史学家张荫麟、孙中山秘书林直勉等。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石龙已经建成石龙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奇石博物馆、石龙举重博物馆、东征博物馆。也正是在石龙的悉心保护下,历经近百年风雨洗礼的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两旁仍保留有典型的民国骑楼建筑群。孙杜古桥、接龙桥、龙溪寺、林氏宗祠、叶氏宗祠、陈氏宗祠、麦氏宗祠、仙溪福地牌坊、欧仙院、广九铁路石龙南桥等文物古迹依然屹立至今。

当前,东莞正按照“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全力打响岭南文化、莞邑文化、都市文化、湾区文化品牌,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岭南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人文内涵厚实、作用影响广泛的“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是东莞今年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也可以说是东莞锦绣文化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相信,石龙一定会把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好,力争打造成挖掘中国举重历史、传承中国举重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举重形象的新地标,成为全世界举重运动从业者、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文字:韦琼 陈沛鸿

摄影:陈栋 石龙供图 视频:陈栋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