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东莞市进口冷冻肉制品及水产品集中监管仓(以下简称“监管仓”)正式启用。记者实地探访东莞进口冻品“第一道关卡”,获知冻品检测需经过至少4次程序消毒。
严格分区
避免可能发生感染
走进沙田镇物流中路附近的监管仓,一排排崭新的蓝白相间的建筑映入眼帘,项目建设使用面积约11600平方米。踏入候车区的空地,往左望去,是几排新建板房,集生活、办公、消毒室等多功能于一体,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往右望去,是新建的核酸检测室。在位于仓库中央、生益冷链冻品库的最前方,是钢加建平台卸货区,所有的进口冻品都在这里集中入库,外部下排站台按照序号J01-J10排列,而内部冻库的多个口则以B01-B22排列。
“货车进来,在J01-J10卸下货物,司机就去到出口处等待,货物从B01-B07入库,检测没问题后就从B08-B22被送出来,司机直接把货拉走。”李林是此次监管仓应急工程的项目技术负责人,他介绍道J01-J10属于污染区,而B08-B22属于洁净区,这样严格的区分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感染。
首单作业
需至少4次消毒
上午11点,一辆长达10米的冻品运输货车在经过预约后,缓缓进入候车区,车尾靠在了J01号卸货口,随着车门打开,监管仓开始正式启用后的首单作业。
几位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卸货区整装待发,待塑料膜撕开后,迅速将每包重达15kg的冻品搬至全方位喷雾轨道消毒机上进行消毒,待消毒完毕后,后方工作人员再次进行酒精喷洒二次消毒,随即将货物搬上网格型货架。
工作人员对海关进口的肉类外包装消杀进仓
记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每包货物在进行二次消毒后,都会被贴上一个带有二维码的白色标签。
“这个标签很重要,每张标签上都会有独立的编号,记录有冻品的产出地、商家等信息,而市民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这批冻品产自哪里,运输过程中经过了哪里,是否安全。”监管仓检测方负责人说,冻品上的二维码就相当于身份证,既是核验证明,也是消杀证明,还是出库证明。
待货物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现场工作人员遂用叉车将其运输至B03入口,接受最关键的一步——检测。
工作人员对进仓前的肉类抽样检测
检测工作人员再次用棉签蘸取酒精,对冻品外包装进行全方位仔细消毒,而后,打开包装盒、保鲜膜,检验冻品是否存在问题,确认无问题后,再次进行第四次消毒,合上包装,由叉车运输进入冻品库。
待出库后,货车装载着通过检测的冻品,去到市内多地,市民便可在市内多家商场和农贸市场购买,放心食用。至此,东莞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的第一单顺利完成,实现从预约、入场、卸货、检测、消毒、入库、出库的全流程安全处理。
为避免交叉感染和后续问题冻品的按批次销毁,在卸货环节中必须对乱批次的冻品进行分批次运输,而这占据了全程的大半时间。“这个流程不同于我们以往操作的,是全新的,待人员增多和协作模式优化后就能较快缓解。”检测方负责人介绍道。
文字:张雨倩 付碧强
摄影:陈栋 视频:陈栋
编辑: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