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菜农忙晒“东坑人参”
i东莞 2020-12-01 19:57:20

近日,秋高气爽,天气晴好,东坑镇“耙齿菜”迎来丰收,该镇农户正在抓紧将“耙齿菜”制作成阴菜。

阴菜是东坑特产,由“耙齿菜”这种萝卜类蔬菜制作而成,而阴菜制作技艺还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萝卜干比,阴菜在工艺上和药用价值上有所不同,也被民间美称为“东坑人参”,有温补功效。

近日,记者走访东坑农业园等农地看到,农户们在忙着拔“耙齿菜”,“耙齿菜”形状不大不小、长势刚刚好。

“天气很好,收成自然也很好。”东坑阴菜非遗传承代表人卢德光指着刚拔出来的“耙齿菜”说,“这些菜种在黄泥地,皮色比较滑,长得比较‘靓’。”

据了解,“耙齿菜”其实是一种长不大的萝卜,一年才一造,体形细长,约拇指般粗,长十几厘米,全身白色,形状像农耕的耙齿,故称“耙齿菜”。

每年在农历七月十四日,东坑菜农就播下种子,种植“耙齿菜”。种植的时间大约需要60天。秋冬季是收割“耙齿菜”的季节,这个时候,东坑菜农将“耙齿菜”逐棵逐棵地从地里拔出来,然后割去绿叶的部分,剩下的,全身白色,形如人参模样的根部就成为“耙齿菜”。

据介绍,耙齿萝卜所含糖分、膳食纤维、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比一般的萝卜品种要高,形状也有点像人参,所以又被称为“东坑人参”。

东坑人把“人参”利用起来,采用阴阳结合的方法,先把“耙齿菜”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又转用阴干之术,将其吊挂在阳光晒不到的屋檐下,让干燥阴冷的秋风,慢慢地将耙齿菜中的水分全部抽干,让它内在的营养精华浓缩后存储下来。阴干之后的“耙齿菜”,形体和重量都变小,变成色泽赤黄,形如松根的干条状。放置在鼻子前嗅一嗅,阴菜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萝卜干香气。

阴菜在东坑种植历史悠久,东坑人围绕其创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菜头炖牛肉”“萝卜煮大鱼”等远近驰名,特别是其中的“东坑阴菜牛展汤”,更因其味道上乘、营养丰富而扬名四方。据东坑居民卢先生回忆,在他小的时候,他的阿公每次从外回来,都会带上一大把阴菜再离开家乡,在外地以解乡愁。

文字/李健武

摄影/通讯员 李学媛 视频/无

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