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男婴吞8颗磁力珠,家长1个月后送医院开刀取出
i东莞 2020-11-09 12:04:52

小冬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婴,今年才1岁,一个月前,他见哥哥的玩具磁力钢珠好玩,趁家长不注意,抓起几颗吞了下去。

虽然家长当时知道,但他们认为磁力珠是圆的,孩子应该能拉出来,就没太在意。

结果一个月过去了,磁力珠还是没有被拉出来,家长这才慌了神,赶紧把小冬送到东莞市人民医院。

医生了解情况后,立即安排小冬入院治疗,CT检查显示,小冬的肠道内有一串异物,结合病史判断,那是磁力珠。

小儿外科主任王立勇随后安排小冬进行肠镜检查,计划用肠镜取出磁力珠,这样就可以避免开刀手术。

结果肠镜探查发现,磁力珠在食物的包裹下,游走到了肠道的不同位置:4颗在小肠,4颗在大肠。

更糟糕的是,由于吞下已有一个月,在磁力珠的相互吸引下,小冬的小肠和大肠被粘在了一起,粘连紧密,并伴有严重的穿孔和内瘘。

此时,如果直接用肠镜取出磁力珠,会将已经发生内瘘及粘连的肠道拽破。所以,只能开刀手术取出。

随后,医生为小冬实施手术,小心翼翼地取出了8颗磁力珠,并松解了肠粘连,修补了穿孔的内瘘肠管。

由于误吞时间过长,磁力球取出时已经变黑发烂。如果家长能在小冬误吞异物三天内送来医院,就可以用肠镜取出,不用开刀,可惜送来的太晚太晚,孩子遭罪。

王立勇主任提醒家长,孩子很容易误吞异物导致危险。一旦发现孩子误吞异物,不建议等待其自行排出,应尽早到医院就诊,以免异物在体内停留,延误病情造成更大的伤害。

尤其是磁力球这种网红玩具,虽然只有豆子般大小,但磁力特别强,即使在肠道的不同位置,仍然会隔着肠壁互相吸引粘合成串,将不同的肠壁紧紧贴合在一起,并产生持续的压榨,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至其间肠壁压穿、导致肠内瘘。

三至八岁儿童最容易误吞异物

王立勇主任介绍,三至八岁是误吞异物的主要人群,医院每年都会接诊多例误食异物的病例。

“在婴幼儿消化道异物中,枣核也是导致消化道穿孔的常见致伤物。”王立勇表示,不同于金属异物能在X片上清晰显示,枣核在X片上并不会显影,通常都是出现并发症、手术探查时才能发现。

他曾接诊过急性肠穿孔的患儿,拍片看不出问题,一问家长才知道,孩子“囫囵吞枣”,没吐枣核就吞进去。医生给孩子做腹腔镜探查,在肠子里一共取出了三颗尖锐的红枣核。“枣核尖刺穿了肠管,导致肠穿孔,积了一肚子的脓。”

王立勇提醒,枣核非常坚硬,中间粗两端尖,吃进去后不能被消化,随着食物在胃肠道中蠕动,像针一样锋利的尖端很容易刺破肠管,引起肠管炎症和肠穿孔,可能出现腹痛、呕吐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可进展为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玩具和硬核,有时候食物也会成为伤及消化道的“暗器”。

有位家长喂4岁的孩子吃晒干的荔枝,本以为孩子会吃肉吐核,结果孩子一不小心吞了下去,荔枝干顺利通过了食道,却卡在小肠,把小肠完全堵住,最后只能开刀取出。取出时,荔枝是完整的,肉和核都完好。

王立勇提醒,孩子进食时不宜逗笑、哭闹,以防食物呛入气管,或堵住消化道。如果孩子不小心误吞枣核、果干,家长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孩子一旦出现腹痛、腹胀、精神差、食欲下降、喜欢哭闹等症状,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温馨提示】

家长该如何防范孩子吞食异物?

1.看好孩子的身边物品

家中宝宝能触及的地方,不要放细小物品,如纽扣、钱币、小球等;家长给3岁以下的宝宝购买玩具时,要特别留意玩具盒里有没有小零件,要选择适龄玩具、正规玩具;孩子玩一些小物件时,家长必须从旁陪伴,以防孩子吞食。

2.不要盲目催吐或导泻

当发现孩子误食异物时,家长不要盲目催吐或导泻。因为催吐可能造成异物被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异物上行还有划伤消化道的危险;吃泻药导泻也不是个好方法,容易加重异物对肠道黏膜的损害。

3.及时了解、尽快就医

当孩子误吞东西时,要及时了解孩子吞下的异物类型和时间,如果吞食的是规则且表面光滑的小物件,如塑料小球、硬币等,一般可以观察是否会随粪便自行排出,但为确保安全,最好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如吞食下尖锐的异物或电池等腐蚀性物品,应及时送医就诊。如果孩子出现腹痛、便血、发热、呕血等情况,说明已引发消化道损伤,必须尽快就医。

全媒体记者 李广

医院供图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