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东莞市第一家民办学校在凤岗镇雁田村落成,拉开了东莞民办教育发展的帷幕,至今已进入了第28个年头。28年来,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国家制造业重要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重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迁子女人数的增加、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大力扶持、优质人才引进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东莞民办教育在城市品质提升的大背景下,积极匹配城市经济发展的路上跑步前进,尤其是优质民办教育的发展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无论是从量还是质上,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本期受访嘉宾:
东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与民办学校管理科科长 尹淦江
东莞市立生知行教育集团总校长 丁立生
广东海德教育发展集团副总裁、中小学教育总监 黄赛勇
东莞市海德双语学校副校长 钟钧锷
制造业发展 人口结构的变化
催生民办教育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莞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制造业和加工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非户籍人口来莞务工,东莞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出现很大程度上的倒挂现象。据东莞市教育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市常住人口846.45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595.39万人,占比约70.3%。数据意味着,近10年来,随迁子女增长速度快。市政府在大力解决新莞人子女教育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公办学位不足的困难,东莞的教育供给很大程度上需要民办教育的参与来实现。同时,东莞市政府也鼓励社会力量来办民办学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济和城镇化发展造带来了东莞民办教育发展的春风,迅速吹开了东莞民办教育之花。1993年12月,东莞市第一家民办学校——新世纪英才学校在凤岗镇雁田村设立;1994年上半年,东莞市沙田和中堂两镇,先后建成东方明珠学校和群英学校,从而逐步形成了东莞早期民办学校的雏形。“东方明珠是东莞早中期民办教育发展中属于高收费学校,也就是人们说的高端民办学校,尽管说法不一定百分百科学,但确实是东莞早期高收费民办教育的代表。”见证了东莞民办教育发展、现为东莞海德双语学校副校长的钟钧锷说。
随后,多所民办学校陆续创校。2001年8月,东华高级中学创校;2003年9月,光明中学创校;2004年虎门外国语学校创校。与此同时,由于东莞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学位不足,加上早期民办教育投资的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流入了普惠性民办教育。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经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27所,在校生2.2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数的5%。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经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194所,在校生30.7万人,在校生数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数的43 .2%。东莞民办教育在量上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规范管理 优胜劣汰
民办教育走进“规范发展”快速轨道
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市民办学校出现两极化发展现象。20世纪90年代,每个村会都有一所村办小学,随着城镇化发展,发展到几个村联合办学。而彼时,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小型投资通过利用原来的村小学校舍进行扩建,而这类学校大多收费低,每生每学期学费约3000元到5000元。同时,由于村办小学存在校舍老旧、学校硬件条件差、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导致大部分低收费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较低。而投资资本雄厚的民办学校则在硬件、师资条件等方面要求走高,办学水平也相应走高,收费相对高,每生每学期学费在10000元左右。从收费上,可以明显看出,东莞民办教育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
为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向市民提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2005年,市教育局成立民办学校管理科(以下简称“民管科”),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的同时,实现民办教育在市场上的第一轮“洗牌”:淘汰不规范的民办学校,留下有生命力的民办学校。据介绍,民管科通过清理无牌无证的学校、整改或清除有风险隐患的学校等措施,经过两三年的严格管理后,东莞民办教育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社会对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从量转移到质
民办教育进入“优质发展”轨道
2010年前后,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第一批来莞务工的一代人,随着自身认知的提升,经济收入的增长,他们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人青睐和有条件支撑子女对优质民办教育学位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导致中低端学校招生“吃不饱”,而高收费学校学位又不足的现象。这意味着社会对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从量的需求,开始转变成质的需求,也促使民办教育开始走“优质发展”路线。
为满足市场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东莞市政府加大了对民办教育财政资金的扶持。2010-2014年,市政府设立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2013-2015年,安排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学校奖励资金。在2015-2017年每年支持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2016年起新增安排6.5亿元作为“十三五”期间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并通过实施民办学校委托管理、开展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推动民办教育办学质量提升。
此外,东莞市政府通过对民办学校骨干教师、校长进行遴选培养;对专任教师进行远程全员免费培训;发放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来加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来扶持民办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形成优质民办教育品牌。在此期间,涌现出东华、虎门外国语、宏远外国语、翰林、南开、华晨外国语、艺鸣、创思、融德等一批优质本土教育品牌。这些学校有着共同的特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强化信息化教学,并对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了强基、强教;并不断完善企业风险机制,以保障学校稳步发展。有效满足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间公共教育资源的巨大增长需求,也满足了东莞城市品质发展对教育的更高要求。
人才引进、城市品质提升等政策
促使高端民办学校涌现并走进“内涵发展”阶段
民办教育在优质化发展的路上,东莞的高收费民办学校最近几年也迎来了较大的变化,最显性的特点是:一方面,已有的老品牌民办学校保持良好发展状态;而另一方面,民办学校中不断涌现出“后起之秀”。包括清澜山、丰泰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海德双语学校、华中师大附属中学、华南师大附属学校等民办学校成功创校;今年8月,又一所民办外国语学校——嘉荣外国语学校也得到了市教育局的筹建许可。这些“后起之秀”有着共同的特点:定位为高端民办学校,学校规模大、投入多、占地100到200亩,高中学位占比增加。
丁立生认为这与市场需求的增长和2017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有关(以下简称《新民促法》),“《新民促法》禁止设立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民办学校,并删除了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举办者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条款,民间资本投入义务教育意愿降低,加上市场对优质学位和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教育投资者有远见,舍得投入,高中阶段的高端民办学校数量增加。” 据市教育局数据显示:近一年,我市经批准筹设的高收费民办学校共12所。
与此同时,伴随着“湾区都市”概念的提出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东莞引进了大量的优质企业,比如OPPO、华为等,大湾区建设与发展进入“快车道”,从而带动人才层次提升。高层次人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加大了东莞对高端民办教育的需求,多所高端民办学校(高中)顺势而为,成功创校。
对此,丁立生、黄赛勇均表示,高端民办学校的涌现,加速了高收费民办学校的更高阶发展——连接国际和未来,走向“内涵发展”的轨道。“内涵发展的真正意义是面向未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丁立生说
/记者手记/
公民办教育齐头并进 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贡献教育力量
东莞城市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东莞教育品质提升则是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一个缩影。包括公民办在内的东莞教育已经深入到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纵横建设中,为湾区发展战略实施贡献着教育力量。
一方面,面对“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支点城市,在城市品质升级加速的进程中,主动把握历史机遇,从2018年东莞市政府明确提出教育扩容提质战略到2020年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东莞敢于正视解决学位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举全市之力,推进东莞教育的发展:至2025年,推动新建改扩建231所公办中小学,全部建成后增加学位34.24万个;同时,围绕扩容与提质,在不断推动公办学校新建改扩建的同时,东莞从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品牌学校和未来学校建设着力,针对教育痛点和难点,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顺应了东莞产业转型的需要、也为东莞人才引进提供了教育支撑与保障。
另一方面,民办教育的品质提升,走出了“东莞特色”。一是东莞民办教育的发展在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大背景下,从数量上跑出了“东莞速度”。从1993年的一所民办学校到2019-2020学年初经批准开办的民办学校有1268所,占全市学校总数的71.2%,从数量上为湾区建设和东莞城市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东莞民办教育在市政府政策和财政扶持下,在品质和美誉度的提升上跑出了“东莞加速度”,从最初解决人口结构问题的社会需求,到当下东莞民办教育呈现出比重大、多元化、规范化、质量高、一体性强、优质化等特点,东莞民办教育正在连接国际和未来,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十字型”人才。
全媒体记者 覃凤春/文
学校供图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