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已经满月,又放完了“双节”假期。学生们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各种大小考、单元测验。面对成绩成绩高低起伏,学生该如何调整心态?看到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家长又该如何反应才更科学?怎样帮助孩子减轻心理负担?
这次,我们邀请寮步镇凫山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小学心理健康一级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帅圣蕊给广大学生和家长支招了。
学会允许接纳消极情绪
帅老师说,从大部分情况来说,同学们的考试压力主要来自“自我期待”和“同伴比较”。同学们对理想自我有期待,说明内驱力在促使我们奋进。
面对成绩的高低起伏,学生要学会调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次次考试是作为学生的成长必修课。当大家遇到像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这样的挫折时,往往会引起我们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帅老师坦言,同学们需要知道的是,情绪健康不意味着每天都过得满足、快乐、开心,而是有能力去感受各种情绪:喜、怒、哀、乐、惧……“当我们遭遇考试的挫折,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允许、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帅老师说。
模糊的预期容易感焦虑
考试成绩有高低起伏,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成绩没有提升,并不意味着付出的努力没有收获。”帅老师说,有些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回报”;“不管怎努力,考试成绩都停滞不前,甚至下降”。这也说明,同学希望自己通过努力,成绩可以获得预期的提升。
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帅老师经常都能听到这样的回答,“如果别人问你,你的预期或者说目标是什么的时候,很多同学的回答是,我想考一个好的初中或者是我想考一个好的大学。”
在这模糊的“预期”中,同学们就容易感到焦虑。帅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设立合理、具体的目标,在一步步达成每个小目标的过程中,肯定自己的付出与能力,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我们就要减少跟同伴之间的比较。研究表明,喜欢与他人比较的人,对生活、学习的满意度会比较低。因为比较得越多,更容易产生落差感。帅老师也给同学们送上两个小建议:一是,与其比较,不如专注于自己的长项;二是,挖掘更多自己擅长的领域。
“真正的成长不是自我焦虑的怀疑,而是平静地接纳;真正的进步是默默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发生。”帅老师说。
【对家长说】
遇到三种类型的孩子,家长可以这么沟通
考试结束后,面对成绩,有的考生会出现焦虑、绝望等心理状况。虽然,家长也很想帮助孩子减压,但家长到底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才是更为科学合理的呢?
帅老师说,对于焦虑自责型心理的学生,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理性对待孩子的成绩,不冷淡,也不过分殷切。还要多抽时间陪孩子,与孩子沟通。难以调整孩子情绪时,可以带孩子及时去专业机构求助。
对于绝望型心理的学生,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和安慰。父母要理性、宽容、通情达理,真诚地和孩子对话,让孩子知道,一次考试并不意味着什么,也决定不了未来,不要灰心。要和孩子探讨下阶段的学习计划和对策,给孩子树立自信心。
对于无聊和迷茫型心理的学生,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鼓励孩子参与运动、社会交往。父母可引导孩子设想未来,规划下阶段生活和学习目标,增强自身素质。
看见孩子付出的努力,帮助分析过程和困难
当孩子拿成绩单回家给家长签名时,家长该做什么反应呢?
帅老师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思维模式的影响。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成长型思维模式来看待孩子的教育。也就是相信孩子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努力比才智更重要。
当我们每次拿到孩子的试卷成绩,自然而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关注结果,而更多的是看见学习的过程,孩子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从而一起与孩子分析学习过程、学习方法、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设立合理而且具体的目标。“不论成绩好坏,思维模式会影响到孩子今后是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帅老师建议。
全媒体记者 李春燕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