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届毕业生延迟求职时间线,并加入一轮求职大军,而此时,2021届毕业生正准备迎接“金九银十”。
毕业生还会面临“最难就业季”吗?哪些专业更好找工作?哪些专业工资高?9月14日,智联招聘发布《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用一组大数据呈现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全景图,为毕业生们提供择业、就业建议。
工学专业就业收入更高
监测2019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当前的收入水平发现,机械工程以6851元/月成为高薪之首。机械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应用于机械产业,而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创新驱动力。在互联网迭代与新基建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下,企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的趋势已经形成,因此机械工程专业人才价值居于高位。
其他工学学科毕业生收入优势依然凸显,在前10名中占据7席、前20名中占据11席。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已成为数字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为企业人才大战中的主要目标。
除工科“硬核”人才外,工商管理(6370元/月)、心理学(6156元/月)与传播学(5918元/月)也都成为各学科的高薪代表。
双一流/211/985院校毕业生普遍高薪
智联招聘对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及平均月薪进行追踪,整理为TOP50高薪大学。毕业生收入高低与其毕业院校的等级形成强关联,毕业生收入排行前50名的高校多为双一流/211/985类大学。一方面,优秀高校有着更好的教育体系和资源、更注重对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另一方面,毕业院校资质也成了一些高薪行业、职位、企业的招聘门槛。
具体来看,清华大学以17682元/月名列榜首,北京大学(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学(11199元/月)、浙江大学(11137元/月)位列其后,毕业生现平均月薪均超过万元。专业上来看,除北京大学以外,其他三所高校均为理工类头部学府。此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以理工科而知名的学校成为“高薪人才”的摇篮。
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
根据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且薪资与学历高低成正比。具体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首份工作平均起薪高于整体水平2000元以上,形成显著差距;本科与大专学历则分别为5102元/月与4562元/月。学历虽然已不再是人才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但高学历人才进入职场后也拥有更高起点。
超4成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33.3%的企业已启动秋招,2成还在筹划中,今年没有校招计划的占到46.5%。
有招聘计划的企业中,42.6%的企业招聘规模与同期相比有所增加。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经济运行与人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暖,此次秋招成为企业储备新生力量的重要一战,也使得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扩达招聘规模。
在招聘面向的毕业生身份上,一半以上的企业同时接受2020与2021届毕业生;26.2%受访企业表示岗位仅对2020届毕业生开放,19.7%受访企业仅针对 2021届毕业生进行招聘。
企业看重人才责任心
后疫情时代,雇主倾向于寻找心智成熟的人才共同成长。具体来看,企业最为看重的通用素质为责任心(55.7%)和抗压能力(45.9%);对人际沟通、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素质的重视程度紧随其后,占比均超过3成。与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不同,责任心和抗压能力等软实力很难通过学习实现积累,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品质,也成为企业制定人才准入门槛时比较看重的个人素质。
当下,设立实习岗位已经成为企业建设雇主品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吸收优秀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今年秋季招聘期间,70.2%的企业表示会提供部分岗位的实习机会,12.3%的企业中全部岗位都有实习机会,15.8%受访企业不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单位就业为毕业生首选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2020届目前尚未解决工作问题的毕业生心态已显“佛系”。现阶段还在求职的2020届应届生中,仅63.6% 选择单位就业,较2021届低8个百分点左右;一部分2020届毕业生正在向“慢就业”和“自由职业”模式进行转化,占比分别达到15.6%和10.2%,明显高于2021届毕业生。
毕业后的规划与应届生所处的阶段紧密相关,2020届已经经历了一轮求职洗礼,而2021届刚准备进入求职生涯,因此两个群体的规划也大有不同,不管怎样,就业仍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总体比例为66.2%),但是随着就业模式的多元化与就业观念的转变,年轻人也在努力摆脱全职工作就是最佳选择的观念,尝试通过慢就业及自由职业来拓展职业生涯的新可能。
截至2020年9月,在计划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中,92.9%已经正式踏上求职之路,这一比例在2021届毕业生中为86.6%。
民企贡献就业机会最多
在本次调研中,民营企业以数量大、行业分布广的特点,仍是招聘第一主力军,占据68.9%;而国有企业因制度优势与实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员流动的稳定性,在招聘市场中占比24.6%。
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市场现状存在偏差。经历疫情后,大学生们也期待雇主提供遮风避雨的“保护伞”。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国有企业受到35.2%毕业生的偏爱;民营企业紧随其后,占比25.9%。另外,期望进入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大学生分别为16.6%、11.9%和6.7%。
毕业生期望的企业规模与现实的招聘结构也存在差异。本次接受调研的企业中,规模在20-499人的小型企业以41.0%的占比成为招聘市场的“头号玩家”,万人大企紧随其后,占比24.6%,中型企业(500-9999人)和微型企业(20人以下)则分别为21.3%和13.1%。
而毕业生最想进入规模在人的中型企业(45.1%),小型企业(36.6%)次之,选择万人以上大企业的占比为15.2%,而仅有3.1%的毕业生将微型企业作为首选。
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
调研显示,37.7%的企业将今年秋招门槛定在普通本科院校及以上,表示希望招聘毕业于双一流/985/211院校与专科院校及以上毕业生的占比均为23%。而本次参与求职的毕业生中,近9成来自普通本科与专科院校,双一流/985/211院校仅占6.4%,形成了双一流/985/211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专业方面,招聘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最高,达42.6%,随后是工学(37.7%)与理学(36.1%)。如今,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商业运营已成为刚需,且需求不断攀升,为经管、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带来较为宽裕的求职环境。
近6成毕业生有就业压力
对于当下的就业形势,超过9成的毕业生都会说一句“我太难了”,但不同户口性质的毕业生对难度的感知略有差异。59.3%的农村户口毕业生发出了“非常难,受疫情冲击与经济波动等影响,深感压力”的心声,高于城镇户口的53.5%;认为有难度但可以接受的城镇与农村户口毕业生分别为38.2%与33.8%。户口虽然不是雇主选择人才的标准,但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的主观感受依然更显沉重。
因此,准职场人们的择业观念也越发务实。经历疫情后,55.7%的毕业生表示注重企业的福利待遇,54.3%倾向于选择具备人性化制度与文化的雇主,还有46.3%向往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
全媒体记者 张欣仪/文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