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高埗镇已有4000多名小学生通过“游泳进校园”活动掌握了游泳技能。图为学生们在教练指导下学习游泳 本版图片均由高埗供图
游泳,从一项兴趣爱好逐渐变成高埗中小学生的必备技能。9月1日,高埗全镇小学三年级学生带着一张结业证回到校园升四年级。在这个假期,他们全都获得了一项新技能——游泳。
2019年,该镇在全市率先将“游泳进校园”纳入十大民生实事,并以原则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态度推动这项强制公益培训,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一个都不能少”既体现在不分本地和外地户籍,也体现在没有通过结业考试的学生将“回炉”再造。
“游泳进校园”一直是比较难实施的活动,高埗镇连续两年的探索,克服了硬件缺失、师资匮乏、安全顾虑三大“拦路虎”。这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社会治理的务实之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有体育教育专家表示,高埗“游泳进校园”活动不仅为东莞普及学生游泳技能提供了样本,也为全省推进游泳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一个”
——率先将“游泳进校园”活动纳入全镇十大民生实事,从源头上遏制溺水事件发生
“第十组下水,准备考核……哔!”教练员一声令下,参与考核的学员们在泳池中原地蹬起,双手平伸划水,换气,蹬水……一连串动作下来一点也不含糊。他们是高埗镇三年级小学生,正进行着无辅助情况下连续25米蛙泳考核。
8月25日,记者来到高埗冼沙小学。虽是暑假,校内依然热闹,学生们聚集在这里进行今年第二期“游泳进校园”公益培训活动结业考核。
小瀚是参加考核的学生,就读于高埗镇同富学校,当天拿到了“高埗游泳进校园”的培训结业证书。“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家孩子,竟然能坚持下来顺利完成考核,太感谢教练们了。”小翰的妈妈林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小翰生性胆小,对水有畏惧心理,起初连水下憋气都不敢,更别提现在能顺利游完25米。
今年,包括小翰在内通过公益培训掌握游泳技能的有2136名小学生。2019年开始,高埗镇率先将“游泳进校园”活动纳入全镇十大民生实事,在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划拨10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为全镇公、民办学校最适合学游泳的三年级学生免费提供暑假游泳技能公益培训。
今年,该活动持续深化,推动全镇三年级学生100%学会游泳,打造“政府投入、家长喜爱、广泛参与、人人过关”的高埗游泳教育品牌。两年来,高埗镇已有4000多名小学生通过“游泳进校园”活动掌握了游泳技能。
高埗镇三面环水,素有“游泳之乡”的美誉。当地百姓钟爱游泳,曾出过多名水上运动健将。其中,近年来名闻遐迩成功挑战英吉利海峡、卡特琳娜海峡、环曼哈顿岛三项极限游泳纪录的陈苏伟便是土生土长的高埗人。
高埗镇教育管理中心林锐朗介绍,高埗镇水资源丰富,孩子们亲水的天性容易被激发,再加上早几年,学生受游泳教育普及度不高、水域复杂等因素,仍然存在安全隐患。
“系统性游泳技能普及能有效降低孩子对水的好奇感,增强溺水防范意识,不仅能从源头上遏制溺水事件发生,还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林锐朗说,高埗镇委、镇政府对孩子健康成长、防溺水工作高度重视,将游泳列为小学三年级必修课程,以政府财政兜底,聘请专业教练教学的方式,努力为高埗的孩子们办好一项主动预防溺水的民心工程。
“怎么做”
——“学校+家长+培训机构”齐抓教学质量
“许多家长有意愿让孩子学习游泳技能,但商业性质的游泳培训班动辄几百上千元的报名费,令不少家长望而却步。”林锐朗说,游泳课并不是中小学的必开课程。目前,东莞绝大多数中小学中没有游泳场馆,更不用提开设专门的游泳课程。
去哪游?谁来教?如何确保学生培训安全问题?这些都是游泳运动普及的难题。林锐朗坦言,“游泳进校园”活动不是一蹴而就,虽然大部分家长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顾虑:大规模学生进行游泳培训,是否会影响学生安全;培训期间,家长怎么接送;因培训而无法返乡的学生,家长上班时间无法照看……
高埗镇相关部门通过前期高频率调研,收集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一次次研讨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方案。最终,“游泳进校园”活动得以顺利实施。
冼沙小学是此次培训点之一,拥有两个游泳池。一所小学拥有两个游泳池,在东莞为数不多,主要得益于该校是一所老牌的游泳传统项目学校,为“游泳进校园”提供了必要的场地条件。
李德清是冼沙小学体育老师,也是高埗游泳协会会长,负责活动的协调执行。李德清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开展‘游泳进校园’,在冼沙小学和低涌中学开设两个培训点,选择2家有资质有实力的培训机构,招募21名持证教练,并配备了28位安全巡视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就以冼沙小学为例,每节课时有150名学生参加培训,有15名主教练负责教学,15名助教,全力保障学生培训期间安全问题。”
李德清说:“三年级八岁九岁这个阶段,是学游泳的最佳年龄。培训为每个学生设计15个课时,每天练习70分钟,并制定了一次性完成25米距离游泳的考核标准。同时,在培训中教练还根据学生掌握水平实施分类教学,重点攻克学生薄弱环节,这样下来基本上能游25米距离。”
在教学设置上,李德清介绍,培训除了游泳技能的教学,还涵盖了防溺水常识、应急自救等内容,通过系统性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防溺水技能。培训还考虑到了学生家长接送问题等细致问题。林锐朗说,“民办学校家长一般是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家长上班时间,学生培训时间段实行正常上学并由班主任统一安排自习,当轮到培训时,由校车统一接送至培训点进行培训。”
该镇体育管理中心主任田森林说:“活动考核不只有学校在监督,在今年考核内容特意增加了每期培训班结束前学生家长参与观摩、监督,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家长+培训机构’齐抓共管的考核模式,学生培训成绩需在家长和教练员共同签名。第一期未通过考核的学员,经过第二期学习,基本上也都学会。”
“谁获益”
——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家长有获得感,学校防溺水工作有效开展,政府获得各方点赞
学生教育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普及学生游泳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救、急救能力,保障生命安全,又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少家长也表示,这让他们感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今年开班仪式上,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周少波表示,连续两年举办游泳进校园活动,让全镇三年级学生免费接受游泳培训,这项举措目前已走在全市前列,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游泳进校园’已经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学生生命教育,对于学生防溺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从2018年,在国家、省层面就大力推广‘游泳进校园’,各地市积极开展探索。高埗的做法,为全省提供了一个‘游泳进校园’样本,值得称赞。”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副院长、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游泳分会秘书长、省救生协会专家组委员黄波高度点评高埗“游泳进校园活动”。
这种创新社会治理的务实之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除此之外,学生游泳技能的普及,不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还对该镇游泳竞技选苗具有推动作用。
“由高埗镇走出的游泳选手成绩一直不错,近年他们先后砍获世界、亚洲、全国水上项目60多枚金牌……这两年,依然持续保持稳步提升的态势。”田森林说,“学生游泳技能的普及也提高了游泳选拔苗子的覆盖面,为市体校输送优质的后备人才,助推全市游泳竞技发展更上一层楼”。
去年9月初,市教育局印发《东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方案(2019年修订)》,其中提及,2021年起,游泳将纳入东莞中考体育必考项目选项。而必考项目主要考查学生持续运动的能力,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100米游泳(不限泳姿),由考生从中选择一项进行考试。“游泳进校园活动”也为高埗学生体育中考培植更为坚实的基础,真正达到“从娃娃抓起”的效果。
“游得了”
——“游泳进校园”应解决“谁出钱”“谁来教”“去哪游”
“任何体育运动都需要持续巩固。”田森林告诉记者,接下来,高埗镇将会由镇体育管理中心作为主导,通过该镇体育协会、游泳协会增加学生游泳公益项目的投入和不定期组织“小飞鱼”小学生游泳比赛,以此解决未来“学生有处可游”的问题,促进小学生巩固提升游泳技能,做好防溺水工作。
高埗镇副镇长熊振球说,将进一步规范游泳进校园活动,成立由镇政府、教育管理中心、体育管理中心、家长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确保教学质量。同时,高埗镇还将对低涌中学游泳场地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增设循环过滤设备、雨棚等措施,形成半室内游泳池改善教学条件。
高埗镇通过政府财政兜底引进第三方教学服务、公办学校因地制宜提供游泳教学场地、“学校+家长+教练”多方齐抓共管教学质量的方式,解决了“谁出钱”“谁来教”“去哪游”“谁监督”等关键问题,为全市普及学生游泳技能进行了探索,打造了高埗样本。
记者梳理发现,“游泳进校园”活动国内一些城市虽已有尝试,但对于东莞来说,高埗“游泳进校园”可谓因地制宜、正当其时。既能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试点和探索经验,也为东莞防溺水工作,开辟了一条从源头解决学生溺水事件发生的新路子。
“硬件缺失、师资匮乏,以及安全顾虑,是‘游泳进校园’的三大‘拦路虎’。”黄波说,一些拥有游泳场馆的公办学校,可尝试将游泳场馆对周边学校共享,游泳馆也可以与学校签署合作协议,提供固定时间的场馆服务。同时,学校也可以整合社区体育资源解决游泳场地问题。还可以借鉴江苏等地的做法,引入第三方服务搭建游泳池,白天可以供学生上课,晚上向周边居民收费开放,来平衡部分费用支出。
同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或对当地体育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加强教练队伍解决“谁来教”问题;考虑家长成本因素,应最大化体现配套设施的公益性,让孩子和家庭在经济负担上都能承受,普通家庭也能“游得起”。同时,建议更多镇街开展“游泳进校园”活动,加强学生防溺水工作。
记者 张喜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