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的“神兽”,其形状据说有着鰲头、鹿角、马蹄、牛尾、狼额,并身披五彩鳞甲、色彩奇异的灵兽,早在周代麒麟就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东莞制作麒麟历史悠久,约有300年。时至今日,每逢传统佳节、喜庆之日,东莞多个镇街,特别是客家人聚居的山区片都有舞麒麟活动,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麒麟制作手艺能在石龙得以传承,石龙麒麟制作技艺入选东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记者采访了麒麟制作人何滚流,一起了解关于麒麟制作的故事。
百年手艺 三代相传
据了解,石龙麒麟制作技艺已有百多年历史,2007年,石龙麒麟制作技艺入选东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中山西路附近百花南路54号的“炽华兴”麒麟醒狮店,是石龙较早扎作经营麒麟的店铺之一,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也是东莞至今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麒麟铺老字号。
据说石龙“炽华兴”麒麟制作技艺始于清宣统元年间(1909),并历经三代人传承发展至今。第一代制作人何炽华最初在太平路开设纸扎店,技艺传至第二代制作人何仔和第三代制作人何滚流,主要制作各种麒麟、龙狮及相关制品等,以麒麟制作最为有名。
“麒麟头制作是家传手艺,从我爷爷何炽华开始,至今已经历经三代。”何滚流介绍道。
炽华兴麒麟醒狮店创始人何炽华,家里有田有地,日子过得富裕、安逸。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接触了麒麟扎作业,看着这一个一个由竹篾、藤、纱纸等编织出来的麒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与麒麟扎作结下不解之缘。为了兴趣,他毅然将家里的田地卖掉一半,带着积蓄和儿女举家迁到石龙,并创办了“炽华兴麒麟扎作店”,开始麒麟扎作事业。何炽华凭着天赋和日渐娴熟的手艺,其制作的“东莞传统麒麟”变得远近驰名,邻近四乡的人都前来购买。
第二代制作人何仔自小跟着何炽华学习麒麟扎作手艺。子承父业的他将父亲留下来的扎作手艺承继下来,凭着大胆创新改良,使“何氏的东莞传统麒麟醒狮制作”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制作技艺。
如今,石龙炽华兴麒麟醒狮店经过百年洗礼,现由第三代制作人何滚流继承。在家传的麒麟扎作熏陶和影响下,何滚流从小便立志要将祖业发扬光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与家人一起撑起这百年老店,不但制作麒麟头、醒狮头,还有其他相关产品的制作销售,至今已有30年。熟练掌握整个麒麟制作流程的何滚流,2017年,入选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改良创新 工序精致
如何才能使舞动中的麒麟更生动传神?何滚流经常对着麒麟发呆,左思右想,要是它的头部有什么能像人一样动就好了。眼睛?眼睛最能传神。要是它能眨眼不就活灵活现?说干就干,何滚流怀着满腔热情,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摸索改良创新,一心要研制出“眨眼”的麒麟,力求将麒麟扎作精益求精,经过无数的失败和不懈努力,凭着才艺超凡的技术和一双巧手,终于让他的麒麟会“眨眼”,由单凤不眨眼改良为双凤可眨眼,及独特的鳌鱼头造型。改良后的麒麟舞起来更加生动传神和威武,如今会眨眼的麒麟在东莞也开始流行,并用于大型麒麟表演比赛。2015年,何滚流受邀参加《2015年广东首届麒麟文化节麒麟制作比赛》并取得银奖。
令人喜爱的麒麟离不开背后高超的扎作技艺。“麒麟制作工序复杂,非常考验手艺人的技艺。制作一个麒麟头,从选料到成品,其中包括扎框、糊纸、晾干修边、上彩涂油、装饰等步骤,至少需要花费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何滚流说。
经过数十个步骤,何滚流凭着熟练的技术,一个个制作精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麒麟头在他的手中变了出来。
开拓创新 传承发展
石龙麒麟头制作是综合了绑扎、糊工、绘画、图案、装饰等工艺的艺术品。延续百年的传统手艺,一直以工艺精湛独到,麒麟头形象独树一帜,产品坚固耐用而闻名。其制作有独特头部设计,精美的彩绘、装潢,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和保留价值。所制作的产品远近闻名,深受市民喜爱,在港澳台珠三角等地区美名远播,连远至海外的华人也会专程慕名来定制。每逢新春过年、喜庆佳节都是最为忙碌的时候,需加班加点赶做订单。
但由于手工扎作麒麟头利润不高、制作工序繁琐、枯燥乏味、又辛苦,制作过程中如果在某环节一不小心出错,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没有年轻人愿意投身这门行当。何滚流对此十分感慨,“如今可供年轻人选择的职业太多,年轻人怎肯安安静静坐上一天,只为扎作一个漂亮麒麟头?”尽管麒麟头扎作技艺日渐式微,何滚流仍然坚守秉承着祖辈的传统技艺,制作经营麒麟,为保护石龙麒麟制作技艺,传承麒麟文化。
如今,何滚流正积极开拓麒麟新产品,提高品牌价值,积极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并与时俱进,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销售,将家族传承的麒麟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在这日渐式微的行业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传统手工艺,需要后人继承发扬。”令何滚流较为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也会抽空帮忙经营麒麟销售,学习制作技艺,这意味着这门手艺还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延续这古老的手艺扎作,守护着这门非遗技艺。
麒麟制作工序
1、扎框
扎框是用竹篾编扎麒麟头的骨架轮廓,也是制作麒麟的关键,其选用的竹篾是产自绍兴怀集地区生长三到四年坚韧耐用的黄竹。
根据制作需要,用刀将竹开篾裁成不同宽度厚度的篾片,再进行麒麟头骨架扎作。竹篾间需用砂纸系紧,捆扎成十字结。由于各部分没有具体的尺寸,扎作时全凭经验和熟练程度。
2、糊纸
糊纸是以纱纸、纱绸、浆糊为原料贴在麒麟的骨架轮廓上,这个步骤选材很重要,不但要选用优质的纱纸,糊纸用的浆糊也要用生粉及独特配料煮制而成,特点是粘度高、不稀不稠、干湿度适中。
糊纸时,从麒麟胚外面铺三层纱纸,内面铺上一层,纱纸要一层层拉平粘好,纸张还要平整、紧贴,更不能褶皱,才使麒麟表面细腻平滑。待一层晒干后,再糊另外一层,这样才能使麒麟头坚硬结实,不容易损坏。不断重复贴上去,直到贴到整个麒麟雏形初见。
3、晾干修边
接着,把贴好纱纸的麒麟白胚晾干,但绝不能暴晒,要阴干,一般需时15天左右。晾干后用剪刀美工修边,并涂上光油令麒麟头结实。
4、上彩涂油
随后,在白胚的麒麟上打白色底色,再描画各种颜色、形状、花纹的图案。石龙麒麟制作强调吉祥如意的主题,独有的鳌鱼头造形,象征“文章显达,准发科名之应”,也有“独占鳌头”的寓意,这些都是东莞传统麒麟得特点。再描绘各种颜色、形状、花纹的图案,以花卉、纹饰为主,有牡丹、菊花、玫瑰、蝴蝶、鱼纹、凤尾纹、麟纹、玉书字、福禄字等图案绘画在麒麟,象征着“五福临门、龙飞凤舞、独占鰲头、鱼鱼得利、花开富贵、福禄”等美好寓意。
这个工序极其考验制作人的画功。不仅如此,石龙麒麟制作还十分注重颜色搭配和上色效果,用色主要有红、橙、黄、绿、蓝、白、黑等色彩,以对称和谐的手法,使麒麟头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何滚流所制作的麒麟画工精美,图案严谨对称,栩栩如生。
5、装饰
最后,在麒麟头上粘贴装饰品。把麒麟的眼睛、嘴巴、下巴、耳朵、鼻子、腮等粘上人造毛、羊毛或兔毛。然后根据麒麟头本身底色搭配,安装彩色绒球在鼻子、小翅、腮等部位。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麒麟额头上装明镜,再贴上许多小金属片,这些都是细致繁杂的工序。
全媒体记者 梁盘生 张喜林 通讯员 朱梓佑/文
通讯员供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