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出生的虎门新湾人张志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渔二代”,从小背着“葫芦”在小船上长大的他,随父母在小船上当了两年多的渔民后,上岸当过模具学徒、珠宝销售员、开过公司当老板。
但在同龄人纷纷选择弃船上岸的时候,他却选择关停自己的电脑公司,重回海上。他也因为此举,成为虎门新湾目前最年轻的“船老大”。
这里要讲的就是他和他的海上故事。
在船上长大
做过多种职业
张志强的父母都是虎门新湾的渔民,张志强和所有的渔民孩子一样,背着“葫芦”(渔民们为了防止孩子落水,给未成年的孩子背上一个防溺水和在水中定位的标志,俗称“葫芦”)长大。
1999年,张志强就放弃上学,和父母一起出海打鱼。
“当时我的爸爸妈妈用来打鱼的船就是一条小艇,主要在虎门附近的珠江口一带下网打鱼。因为年龄小,我在船上只是给父母打下手。就这样,我一直在船上干了两年多。因为船小,去不了远海,渔获越来越少。我年龄也越来越大,父母和我哥哥觉得我就这样一直待在船上,没有前途,于是在哥哥的帮助下,我决定下船学一门手艺。”张志强说。
2002年,在哥哥朋友的介绍下,张志强到樟木头镇的一家工厂,学习模具制造技术,可没有多久,在一次上班乘车途中,遭遇黑车,险些被绑架,家里人感觉他去樟木头上班太远,就让他放弃学模具制造,回虎门找工作。
“当时一位广州的老板,在虎门开珠宝店,我经朋友介绍,到这个老板的店,当了一名珠宝推销员,这一干就是5年,后来老板结束了虎门的生意,又把我带到广州,在广州工作了一个月,我就辞职回到虎门。当时虎门做电脑的生意很火,我就在虎门电子城开了一家电脑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板。”张志强说。
“那时候,开电脑公司,就是做一些电脑装配的生意,生意很好做,一直到2015年,由于市场透明度增高,生意开始走下坡路,也就在那时,我关掉公司,重新想着走向大海。”张志强说。
重新下海
成最年轻的“船老大”
张志强家世代都是以捕鱼为生,尤其是小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船上度过。枕着海浪入梦,与鱼虾相伴,与海水嬉戏,成为他童年愉悦的回忆。也许正是这种船上长大,与大海亲密的感情,在张志强上岸生活的几年,每逢有空就会回到海上生活。
2015年,开公司几年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张志强,在筹划关停电脑公司的同时,考到了船的“驾驶证”。谋划再次下海的路走出了第一步。
2015年年底,在家人的支持下,张志强筹备250万元,买了一条装备先进的灯光艇。在渔业资源不断减少,出海打鱼不但辛苦、风险很大,收益也越来越差,这让很多渔二代望而却步,新湾渔村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弃船上岸的时候。张志强这个新湾的“80后”年轻人选择了逆势而上,重新回归渔船。
他也因此举,成为新湾渔民中,最年轻的“船老大”。
第一次开大船
靠码头停泊后不敢动
虽然从小在海上长大,开船来对张志强来说,是轻车熟路,可刚刚买回来的灯光艇,比起父母打鱼用的船,要大很多,驾驶这条船对于张志强来说是新鲜又刺激。
“当时我买回这条船,到东平的一个码头办理有关手续,当时我是第一次驾驶这条船,因为不熟悉,心里有些害怕,因为船靠码头需要很好的驾驶技术,我没有开过这样大的船,好不容易才把船停靠在码头上,身上都出了一身汗,暗自庆幸没有擦碰到船时,码头管理人员来了,告诉我码头上不能停靠,而是要把船和附近停靠的船并列停靠。我当时都不敢动船了,更不敢将船开出靠向别的船,因为一个操作不到位,很可能撞上别人的船。后来我只有硬着头皮把船开出,停到了指定位置,也许因为幸运,还一次停靠成功。”张志强笑着说。
第一次出海
4天都没有放开一张网
当了“船老大”,张志强怀着满满的信心出海打鱼。
“开着一条25米长,近5米宽的灯光艇,在海上航行赶往担杆岛(伶仃洋海域)打鱼,要航行好几个小时,船上除我父母和我老婆外,还请了两个工人。作为船长,我心里还很美。可是第一次下放网,我心都凉了。我们这种灯光艇,专捕获鱿鱼,夜间作业,晚上打开船上的灯光,吸引喜光的鱿鱼靠近渔船,再放网捕捞。第一次放网,可网怎么也打不开。我父母虽然打了一辈子的渔,但是他们也没有操作过灯光艇,也不会放网。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四天,还是没有成功捕获到鱼。一同出海的渔民不断在对讲机里讲一网抓到几百斤几千斤的时候,我一网上来,网到的只是几条几十条小鱼。那时候,别提多郁闷了。”张志强说。
因为4天都没有捕到鱼,张志强只有向附近打鱼的叔叔求救,因为叔叔家的也是灯光船,叔叔上船指导他下了两次网,张志强才掌握了放网技术。
最丰收的一网
捕捞到7000斤鱼
对于张志强来说,有很多“第一次”让他记忆犹新。
“我出海打鱼,让我最兴奋的是今年年初,一网下去,打上来7000多斤鱼。当时起网时,我都惊呆了,没有想到一网可以打这么多的鱼。”张志强说。
张志强告诉记者,渔民打鱼,收入并不是完全看打鱼多少,关键是要打到经济价值高的鱼,收入才会更高。就拿他那次一网打到7000斤鱼来说,大多都是一些经济价值低的鱼,鱼贩子收购后,当作鱼肥(养鱼的饲料)卖出,并没有赚多少钱。
“每一次收网后,我和父母就要马上对渔获进行分拣、冰冻,完成收拾网具等工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不但手经常被鱼脊刺伤,还经常忙到没空吃早饭。有时还要将渔获送到海鲜市场卖,开船去码头又要花费2-3个钟,剩下的睡觉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等到下午5点左右,又该重新准备捕捞作业了。捕鱼季节生活周而复始,相当的枯燥。”张志强说。
第一次遇到大风浪
幸亏父母经验丰富化险为夷
相比海上作业的艰苦,海上莫测的风云变化更加令人心惊。2017年的4月,张志强就面临了一次大海的凶险。那天他正在海边上作业,突然接到表哥电话说暴风雨要来了。片刻间,只见黑云翻滚,海边上的浪很快涨高到4-5米,几乎与驾驶舱齐平。
幸在有经验丰富的父亲坐镇指导,且最终赶在大风大浪到来之前,顺利到达了停靠的码头。如此贴近感受大海的凶险,即便是事后回想也不禁心有余悸。
除了父母的帮助,张志强的妻子卢桂英,也一直陪着他在海上风里来雨里去,不离不弃,给他的事业很大帮助。
“我老婆这些年来,一直在船上陪着我,是我的好助手,她在考船的驾驶证,等她的驾驶证考下来了,还可以帮助我开船出海。另外,这几年,她通过微商,将我们的渔获卖出去,也为我们增加不少收入。”张志强说。
全媒体记者 雷元全
受访者供图、视频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