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岭南美术馆迎新展——“花开岭南——孙延民中国画艺术作品展”。展览囊括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孙延民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80余幅,时间跨度近三十年,涵盖中国花鸟画、山水、线描等不同类型,工笔、写意兼顾,备受好评。
成长于绘画世家的孙延民,自走上绘画艺术之路以来,痴迷于丹青绘事,笔耕不辍,废寝忘食。“我很享受绘画的时光,享受毛笔在宣纸上摩擦的快感,享受线条从笔尖生发的乐趣,享受将画面协调好的兴奋——绘画能缓解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孙延民说。
“耻于人同是我对作品的要求”
孙延民最初画山水,后转攻花鸟。此次“花开岭南”主题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他从艺三十多年来的艺术成长历程,不同时期的绘画面貌、绘画实践与思考蕴藏其中。
“耻于人同是我对作品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倾心于中国花鸟画的孙延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其工笔花鸟画的特点是写意的构成,用工笔的方法去表现,看似工笔,实是写意,在勾线和造型上力求意趣。用色上力求纯粹,达到艳而不俗,倡导大胆用色,提倡技法混用。孙延民认为,在工笔画中写意的成分越多,生命力越久长,要不拘成法地去表达自已内心对大千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
参展作品中,除了笔法各异、意境不一、墨彩兼施的花鸟画,还有几幅线描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展览中不多见的。敢直接以线描作品示人,足见画家绘画功底之深。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艺术贵新。透过展览,细品作品,可以窥见孙延民不同时期的艺术追求与探索。如一反常规,尝试用生宣纸画工笔(通常写意画用吸水性、沁水性都强的生宣纸,工笔画用吸水能力弱、能够层层上色、精勾细描的熟宣纸),经反复试验,终于驾驭;不打底稿,不勾线,直接作画,做到“胸中有竹”,一气呵成;写意花鸟,赋予牡丹以灵动,给人微风吹拂之感。
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一心只为丹青绘事的孙延民来说,更是如此。其爱人告诉记者,过去三十多年来,孙延民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天天熬夜,有时四五天不下楼;节假日也不去走亲访友,朋友来访太忙时只是点点头,让朋友自己倒水喝,甚至因此还和朋友闹过别扭;时常半夜起来画画,将自己的新灵感付诸实践,其痴迷画画的程度可见一斑。“一画起来根本不知道累。”在孙延民看来,工人把机器看好,农民把地种好,画家把画画好就行。
有时爱人拉他一起出去旅游,孙延民总是不乐意,“很生气,觉得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浪费我的生命,我每天都需要时间画画,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艺无止境。年逾五十的孙延民,不忘初心,依旧在绘画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钻研,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全媒体记者 赵水平/文
岭南画院供图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