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巷头小学:非遗文化木偶戏走进校园 让孩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东莞时间网 2020-06-21 08:52:09

非遗传承人在给同学们讲授巷头木偶戏的历史 本版图片均由东莞时报记者 陈栋 摄

记得几年前采访陈绍初,他总是说,最大的心愿是更多人爱看木偶戏,更多年轻人来学木偶戏。如今,随着大朗巷头小学木偶戏社团的成立,陈绍初多了一批小“弟子”。每周有固定的练习课,孩子们了解木偶戏,喜欢上木偶戏。

采访时孩子们说,木偶戏里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因为表演木偶戏,他们登上舞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小小木偶戏,收获多多呢!

木偶戏团的同学们正在排练

/ 孩子 /

“木偶真的很神奇”

“老师通知要开木偶社团,我第一个就报名了。”四(3)班的陈慧褀告诉记者,以前看木偶戏,就觉得很神奇,孙悟空会后空翻,猪八戒会眨眼睛;木偶穿上衬衣,戴上红领巾,又成了另一副模样……木偶戏生动有趣:“开课了我还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

在陈慧褀眼里,最好玩的是,木偶就像一个个小娃娃,可以用各种衣服去装扮它。纵然一直举着木偶,手很累,但这并不算什么。“有一次去茶山表演,别的小朋友问我,为什么木偶会眨眼睛?为什么它的手会动?为什么它会后空翻?”陈慧褀一一向大家讲解,看着他们恍然大悟的眼神,她心里满是得意,“木偶真的很神奇!”

接触了木偶戏后,六(2)班的肖润青觉得,生活变得丰富了:以前除了学习,可以玩的时间和项目并不多,而现在多了木偶戏排练,让他找到了乐趣。回到家里,肖润青还忍不住一直练习老师课堂上教授的要点,有时一天要练两三个小时。“练得很开心,练久了会有点累。”怕别人误会似的,他马上补充了一句:“不过累是应该的嘛。”

“有一次在台上,我的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忘记了后面的动作,场面一下子好尴尬。”肖润青于是下定决心,要好好记住训练的内容,争取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后来的表演,就顺多了:“该做的动作都有做到位,大家反响也很好。”这让他信心倍增。

有人说,木偶是靠内部构造的精巧,才能灵巧活动的。肖润青反驳说:“其实,这都是演员,日复一日训练下来,才让观众看到这么精彩的木偶戏!”

演好木偶戏,首先要练好基本功

/ 团长 /

盼有孩子因兴趣回来传承

作为大朗巷头木偶戏剧团团长,陈绍初从18岁开始拜师学艺,与木偶结缘超过半个世纪。他也曾忧心过木偶戏的传承问题,而如今提起这帮小“徒弟”,他难掩笑容。

巷头社区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每个木偶重达七八斤。表演的时候,演员单手托举木偶,另一只手牵动木偶身上的提线,操控木偶的动作。“手光举那么长时间都受不了,何况还托着木偶呢。”他记得自己儿时训练时苦,给孩子们用的木偶是“改良版”,大约四五斤。担心他们吃不消,陈绍初从基本功开始抓起,先练孩子们的“内力”。

“举木偶的时间,是一分钟一分钟这样加上去的。”陈绍初介绍,给孩子们编排节目的时候,与舞蹈进行了结合,“手没那么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一曲木偶戏剧目叫《读书郎》。问及为什么排这个剧,陈绍初笑了:“他们本身都是读书人,看木偶也‘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是很有趣?”剧目贴近孩子生活,大家领会得都很快,现在这已经成为社团的“拿手戏”,在不同舞台上表演过。

“现在我最大的希望呢,第一是孩子学业不要拉下,能兼顾着传统木偶戏的学习。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都能做到,学得也很用心。”陈绍初顿了顿,继续说:“还希望木偶戏不要失传,盼着以后有学生会因为兴趣,而回来传承木偶戏吧!”

/ 校长 /

不仅要学,更要热爱

采访中,老师和孩子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强调:“木偶戏是大朗的非遗文化,要学,更要爱它。”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木偶社团成立后,老师和学生都在自觉维护这一切,放弃休息时间、甚至牺牲暑假来排练,保持排练室干净,小心爱护每一只木偶……

巷头小学的陈爱华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一直秉承着“立本朗行”的教学理念:“我们这些年致力打造‘创e教育’,培养‘创e人’,要求孩子们有‘六本’核心素养。” 她解释道,要有人文情怀之“本”,有自学能力之“本”,有健康体魄之“本”,有道德修养之“本”,有创新思维之“本”,有国际视野之“本”。而人文情怀,正是希望孩子们有人文修养,懂传统文化,巷头小学天然也有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怀,学校引进木偶戏,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教学,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这出木偶戏更精彩,还邀请来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为孩子们进行舞姿训练。木偶项目的引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达到锻炼身体、培养自信心的效果。孩子们也没辜负这份用心,他们带着木偶戏,走上各色舞台,让手中的木偶大放异彩!

编辑:梁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