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离不开历史建筑及传统文化的加持。骑楼,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的建筑风格,曾在20世纪30年代盛极一时,承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
骑楼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称之为“廊房”。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而石龙至今仍在中山路保存着大量骑楼,并由高到低分为A到C三级。其中A级建筑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石刻、历史文化重要史迹等,石龙就有5处。除此之外,石龙还有B级历史建筑29处,C级历史建筑33处,共67处历史建筑。
在这里穿梭,你可以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民国骑楼建筑,细细研究一段发生在骑楼里的动人故事,找寻曾经儿时相互追逐的小路……石龙所有的历史于流离的时光中正渐渐消散,而保存下来的,实在值得我们去珍惜,去研究,去回味。
来源 | 石龙文广中心
编辑、视频 | 叶子斌
航拍视频 | 郑桂勋
图文 | 孙璐莎